细菌耐药与抗生素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

ID:13233364

大小:821.5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8-07-21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_第1页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_第2页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_第3页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_第4页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细菌的耐药机制与常用抗菌素的作用机理常平1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青霉素结合蛋白----PBPPBP’s是存在于细胞内膜的酶活性蛋白,参与细菌细胞壁葡聚糖的合成。葡聚糖负责维持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否则细胞死亡。β-内酰胺抗生素能与PBPs结合,使其失去酶活性。各种细菌PBPs结构与数量的改变是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各种抗生素与PBP亲和力均不同,因此抗菌活性亦不同。3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4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2.氨基糖甙修饰酶(或钝化酶/灭

2、活酶)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1.PBP的改变导致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2.DNA拓扑异构酶的改变引起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三、细胞膜透性屏障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1.细菌胞壁障碍或胞膜通透性改变形成一道屏障.2.细菌主动外排泵.5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分为四型: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ESBLs);第3型为不被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

3、的金属β-内酰胺酶;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6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⑴ESBLs: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能抑制其活性,其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细菌若产ESBLs,均对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药,而且对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耐药率也在60%左右。7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⑴ESBLs⑵AmpC酶:染色体介导的所有G-菌都能产生;质粒介导的主要由肺克和大肠

4、埃希氏菌产生。染色体介导的AmpC在多数情况下低水平表达,在肠杆菌、沙雷氏菌、铜绿中可高频诱导产生。该酶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能灭活:多种头孢菌素、单环类8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⑴ESBLs⑵AmpC酶⑶metalloβ-1actamase: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且可水解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β-内酰胺酶。9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

5、⑴ESBLs⑵AmpC酶⑶metalloβ-1actamase2.氨基糖甙修饰酶(或钝化酶/灭活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三类氨基糖苷修饰酶。酶促修饰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能与核糖体靶位作用,因此失去抗菌活性。修饰酶主要在G-病原菌中。10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2.氨基糖甙修饰酶(或钝化酶/灭活酶)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1.PBP改变:常导致如下两种耐药表型。⑴MRSA耐药:固有耐药由染色体介导产生一种特殊的PBP2a(或PBP2’

6、),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减低,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获得性耐药由质粒介导,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后,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使耐酶青霉素缓慢失活,表现出耐药性,多为临界耐药。11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2.氨基糖甙修饰酶(或钝化酶/灭活酶)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1.PBP改变:⑴MRSA耐药:凡属MRSA,不管其MIC值或抑菌圈大小,均为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碳头孢烯类和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⑵耐青霉素肺

7、链(PRSP):PRSP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发生改变,使其与青霉素的亲和力减低。12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2.氨基糖甙修饰酶(或钝化酶/灭活酶)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1.PBP改变:⑴MRSA耐药:⑵PRSP:2.DNA拓扑异构酶改变:喹诺酮是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菌和杀菌。DNA拓扑异构酶有I、Ⅱ(DNA促旋酶)、Ⅲ、Ⅳ,喹诺酮类的作用靶位是拓扑异构酶Ⅱ(G-菌)和拓扑异构酶Ⅳ(G+菌)。13细菌的主要耐药

8、机制一、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2.氨基糖甙修饰酶(或钝化酶/灭活酶)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1.PBP改变2.DNA拓扑异构酶改变三、细胞膜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泵1.细菌胞壁障碍或胞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无法进入:非特异性,主要G-菌。14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细菌外膜由微孔蛋白组成,仅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即使小分子水溶性抗生素通过孔道的速度也很慢。当膜的微孔蛋白基因突变,会影响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药物则难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