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理想国》心得3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与《理想国》的对比与感悟一直以来我读《论语》都是从其本身去读,没有将其与其他的书籍或者思想联系起来。这次读《论语》是与西方的经典书籍《理想国》对比着一起阅读的,我从中读出了以往从没都出过的思想与感悟。《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书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理想国》中描述的城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
2、这个理想国中,每一位政治家都是哲学家,充满解慧,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这个理想国的主题。《论语》不用多说,是中国传承千年的经典,千年来,这本书的思想与古老的中国从未分开过,不仅是历代君主统治国家的重要思想,更是每一位君子处世为人的准则。《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论语》中对政治也有非常多的构想。在孔子构建的理想国中,仁是整个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准则,每一位政治家都必须是君子。细细比较孔子的《论语》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就会发现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先对比一下两
3、位作者所处的时代。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组建立。当时周天了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这一切都让孔子深深担忧,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无视礼乐制度,破坏了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因为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要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
4、中,只能用道德的力量,才能天下大同。于是孔了提出了“仁”学。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岀了著名的“正义论”。在个人际遇上,柏拉图与孔子很类似,都是从政不成
5、而转为教学著述。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雅典的衰落期,他因对民主政体不满而放弃对政治的参与。游历各国后,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理想国即是他在主持学园时所著。他在书中写道: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总的说来,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治学,使治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柏拉图看到民主政权的弊端,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政治主张,理想国中
6、的正义城邦就是他思考的结果。而孔了则是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虽然得到了尊敬,但他的政治思想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所以他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著书立学。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看出,柏拉图与孔子在面对历史使命上具有相似性。孔子与柏拉图除了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之外,也是他们所处时间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观有奇妙的共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孔子提岀“有教无类”,将教育普及到百姓中,柏拉图也扩大了教育对象,面向平民。他们都打破了当时官方独统教育的局面。他们都扩充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孔子的“六艺”,柏拉
7、图的“七艺”,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几千年的中西方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们两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孔了认为农业是不值一提的,认为商人是卑微的;柏拉图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贵族服务。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教育观产主了极大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和柏拉图所处的雅典时代,奴隶主债族)的统治都已腐朽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或手工业者、平民)正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蚕食甚至鲸吞统治权。在春秋时代,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私家”与“公家”之争。所谓“私家”,即指从奴隶主阶级中蜕化出来的采用封建
8、剥削的卿大夫,他们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而“公家”是指诸侯国君,他们大都是维护旧的奴隶制的顽固势力。由此可见,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时代,都有着外出巡游的经历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同样的经历,形成了既相似又迥然不同的教育观。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里,“学在官府”,受教育的都是奴隶主上层贵族,学与仕是不分的。到了孔子时代,这种教育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私学”,使得更多当权的或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青年,能够接受教育。而这种“私学”所培养出来的仍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