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理想国》心得7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论语》和《理想国》的感悟及对比会计7班黄琮越2tl4mWH《理想国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该著作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论语》与《理想国》有很多相彳以之处。总的来说,在写作形式上,二者都采用了对话形式,即是说采用对话问答的方式就能最好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话体形式有助于开启问答双方的心智,促进思维
2、的培养。其特点在于思维方式的随意注比较大,可以在互相激励的过程中腾跃岀思维的火花。同时,二者的写作风格都是通俗明了,生动活泼,由浅入深。在内容上,二者都探讨了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语》和《理想国》都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的唯一途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入世人才。例如《理想国》中"苏:那么,这个教育究竟是什么呢?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彳门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了。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阿:是的。苏:我们开始教育,要不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苏:你不懂吗?我们对儿童先讲故事——故事从整体看是假的,但是其中也有真实。在教体操之前,我们先用故事教育孩子们。阿:这是
3、真的。苏:这就是我所说的,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的意思。〃简洁明了地说明了要抓好幼儿教育,用优秀故事感化孩子的心灵。而《论语》中,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乜。〃用对话十分明了地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论语》和《理想国》的某些思想道德方面也有着榔竝处。在《论语》中,孔子提岀〃仁〃的概念。《理想国》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所写的〃哲学王〃的治国方略。在书中柏拉图从〃正义〃问题讨论开始,进而转入〃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及正义城邦中各种问题的讨论。〃正义〃作为柏拉图所追求的核匕'价值与儒家对〃仁〃的追求相类似,都体现看伦理在政治构思中的重要作用,但二者又
4、有其差异。〃仁〃在《论语》中有很多种含义,概括来说,在个人层面中表现为:〃爱人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丫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博施济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义〃在《理想国》里的含义可分为个每个人的灵魂中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若一个人依这三种品质做分内的事,那就是正义之人,反之就成为不正义之人。而当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国家中各做各的事情而互不干扰时,便有了正义的国家。《论语》与《理想国》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也洽恰体现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理想国》中,理越辩越明z苏格拉底是以理服人的,听者是真心服;在《论语》中,理是由孔子来阐述的,—问一
5、答的对话,孔子是以理育人的。苏格拉底与听者的态度都是怀疑的,不能完全肯定的;孔子的态度则是肯定的,在听者面前,尽管温文尔雅,但是居高I缶下。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听者的对话存在反驳,因此苏格拉底需要反复思考和论证;在《论语》中,孔子与听者的对话不存在反驳畀旦存在疑问,孔子不断强调说明。苏格拉底与听者经过一番很长的详细的有反复的论证,得出一个结论,有时还得不岀结论;孔子与听者基本上没有什么长篇论证过程,得岀许多的论点,如果与孔子所要阐明的理关系不大,或其未思及,则放弃之,如〃近鬼神而远之〃、〃天何言哉〃,而听者也没有继续提出疑问。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的一般观念:理不绝对存在于某
6、个导师的教义中,人人都有领悟、感受理的论证能力和辨别能力,理需要不断的论证和分析,理是常辩常新;中国人的一般观念:理已经在《论语》中了,由孔子基本上说出来了,接下来的事,便是去感悟和理解,理是去补充、注释、解说。西方人的平等的观念蕴涵在争辩的论证的理中,所以西方人在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存在阶级,—旦谁发现理、说岀理,谁就得到尊重,不分长幼;中国人的等级观念蕴涵在注释的理中,对于年轻人,人分三六九等,即使理对但是态度已经错了,对于老年人,即使理错,态度却绝没有错。《论语》与《理想国》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影响的两部著作。不管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怎样的共同之处,抑或
7、有着怎样的差异,这两部著作中的教育思想都是在对当时社会反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独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目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城邦。《论语》与《理想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一是《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深思。《论语》与《理想国》都注意到了教育不同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