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59932
大小:1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读《理想国》心得6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想国与论语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不同文化风格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对东西方文化产牛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面临道徳堕落和政体不断变更的城邦,提出“哲学王”治国的理想国方案,以挽救衰败的城邦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孔子针眨时弊,提出独特思想,其中,对理想人格“君子”思想的提出表现了治国的方法和理想。试将柏拉图的“哲学王”和孔子的“君子”加以比较,揭示古代东西方文明在理想人格上的异同。柏拉图与孔了理想人格之比较柏拉图在其巨著《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套政治蓝图,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政体。在这个理想国里,整个社会被严格地分为生意人、武士和
2、统治者三部分,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而国家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所以,这一理想国是按“止义”建立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在这个理想国中,哲学王占有核心地位。可以说,哲学家的统治是正义城邦借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哲学王也不会有理想城邦的实现。而纵观《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多数情况下是和“小人”一词对举出现的,目的很明确:让两种极端人格在反衬中各自愈加鲜明,在此处“君子”和“小人”一•词已被赋予了人格意义的内涵。孔子用“君子”的形象塑造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一)“爱智慧
3、”和“以仁成名”——理想人格的内涵柏拉图信奉老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他认为哲学王的本性是爱智慧的全部。“理念论”为柏拉图《理想国》提供了哲学基础。柏拉图认为,在可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是真•正的实在,是知识的真正本源。而现实的可感知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人们应认识并按照理念来统治世界。柏拉图在这里已暗含了人们应服从己认识并掌握了的理念的哲学家的统治这一思想。他提出智慧是统治者的美德,柏拉图认为能够适应统治任务的,只能是哲学家。“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Z为国王和统治者的这些人物
4、,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培养统治者必须以智慧为目的,而辩证法的学习则有利于他们完成这个转变过程。而孔子提出“君子”作为有道徳有修养的人,首先应是一个“仁人”。实际上,在孔了理想的“君了”人格的构成中,涉及仁、义、礼、智诸要素,“仁”是其首要因素。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君子必须具备“仁”的品质,不得须臾离之,否则,就不成其为君了。正因为“仁”在君了人格构成中极为重要,所以,“仁”也就成了孔子品评历史人物、
5、当时人物以及自己的弟子是否为“君子”的根本标准。孔子把“义”视为君子重要的内在要求,并主张以“礼”约束,辅之以谦逊与诚信。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对于所从事的事业,必须以合乎道义为根本,并按礼的要求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词来表达,用诚信的度来完成。(二)“质料说”和“性相近”——理想人格的来源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出生时或有金银,或有铜铁,天赋的不同决定了最适合每个人天性的职务也是不同的;而任何合作的事业取决于每一个人能从事他份内的工作。因此,在柏拉图看來,认识到每
6、个人天赋并能保证每个人从事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就非常重要了,它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存亡。他说,在城邦里从高到低有三个不同的等级,分别是统治者、护T者、体力劳动者。上天在铸造人的时候,在统治者(哲学王)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护卫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在体力劳动者身上加入了铜和铁。这三个等级分别代表了灵魂中的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与理性相对应的是哲学王,与激情相对应的是护卫者,与欲望相对应的是劳动者。护T者和劳动者必须服从哲学王的统治,地位永远低于哲学王,只有黄金质料的王才有理性的能力,而具有人性(比如激情、欲望等)的护卫者
7、和劳动者无法达到理性(比如正义、善、美等理念)。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际上是“教无类”,即人不分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高低,也不分种族,出身和先天资质的贤愚,都列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性相近”的观点。《论语•述而》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性”类似于现在的遗传素质。“性相近也”,即人的先天素质是接近的;“习相远也”,是指人的差别是在后天习染中形成的。他并不认为真有“生知”、“上智”者。就连孔子自己也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根本不存在可以不教而能者。这就必须
8、实行“有教无类”。(三)“灵魂冋忆”和“反省”——理想人格的养成途径柏拉图的哲学王是理性之王,凭借理智就可以把握正义、善等理念。按照理念论的推进思路,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分析,探本溯源,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的客观认知,由“画家画出的床”到“现实的床”,再到“理念的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有洞察了事物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