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

ID:35644224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06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_第1页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_第2页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_第3页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_第4页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从译者的主体性对比分析《长恨歌》英译本  摘要: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译者的理解和表达都具有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具体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能动选择上。本文从韵律、句式、专有名词三方面对比分析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的两个中文译本,反映了翻译的主体――译者在翻译中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恨歌》译本不同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而译者担负着引介异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译者会译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起重要作

2、用的是翻译的主体――译者。毫无疑问,作为读者和再创作者的译者会在译作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也就是说翻译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可以说,有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究竟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的概念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有多种不同的定义。较为全面的一个定义是查明建提出的:“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

3、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体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做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译本主要受到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影响,而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主要由译者主体性决定,因此,译者的主观判断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对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的两种风格迥异的译本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重要影响。  二、两种译本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瑰宝。全诗用通俗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哀婉的动人

4、爱情悲剧,情深意切,长恨难绝,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这样的一首蕴含丰富艺术性的千古绝唱进行翻译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据统计,《长恨歌》共有十三种不同的英译本,而其中最为有名、流传也最广的就是文学界当之无愧的翻译泰斗许渊冲与杨宪益夫妇的两种译本(以下简称许译本和杨译本)。虽然两种译本都优美传神、令人赞叹,但是在许多方面两种译本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依据不同的翻译标准选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1.翻译标准不同许渊冲先生主张在诗歌翻译中要遵循“意美、形美、音美”的“三美论”,认为在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的时候,除了尽可能地传达原诗内容

5、,也要尽可能地表现原诗的韵律和结构形式,以诗译诗,对美感的追求达到极致,有时他译出的诗歌比原作还要优美,如《长恨歌》原诗并未句句押韵,而许先生的译文则是严格的亚历山大体。在阅读许先生的诗歌译作时,不难感受到译文的“三美”,尤其是“形美”和“音美”。但是有时为了实现译文的押韵,难免会出现增词或者减词的情况,虽然也都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在意义的传递上仍感缺憾,正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而杨宪益并不拘泥于诗歌的形式,他认为不一定非得以诗译诗,散文体也一样可以翻译诗歌。而且阅读他的散文体译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有很大的美的享受。  

6、2.翻译策略不同许渊冲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只能做到明确和准确,这是意似和形似方面,但是无法做到精确,即无法做到神似,而传达原诗内容而不是原诗形式的意译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因此他提倡直译。在文化取向上,他采取了迎合读者需求的归化翻译策略,将一些有深刻含义或是典故传说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省略不译、意译或是替换成西方人所熟悉的类似形象和词语,以尽可能地减轻文化方面构成的理解障碍,难免会产生文化缺失。而杨宪益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如何传递中国文化,正如他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一样,他译《长恨歌》的目的是维护中华文化的完整,传递中

7、国文化的精髓,就算外国读者一时不能理解,也通过不断的翻译活动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使一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逐步为外国读者所接纳,如下文的“华清宫”等词的翻译,可以引起西方读者浓厚的兴趣,甚至会不辞辛苦去实地文化考察,在无形中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因此,他基本上是采用的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这点在下文专有名词的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下面将引用例证具体分析两个译本的不同。  三、两译本不同的具体表现  两译本的不同渗透在诗歌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韵律方面原文共120行诗,杨译本有208行,而许译本

8、与原文一致是120行。杨译本基本上用的是自由诗形式,没有刻意押韵。而许译本句句押韵,其中,前48句用的韵脚形式是“aabbccdd”,依此类推,如第一二句的最后尾韵都是[■],而第三四句的最后尾韵都是[■],第五六句的最后尾韵是[aid]。在49至72句采用的押韵形式为“ababcdc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