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ID:32629749

大小:63.7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3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_第1页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_第2页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_第3页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_第4页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基于《易经》两英译本对比分析王云坤广东培正学院摘要: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整个翻译过程Z屮,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当的选择,将适应与选择集于一身,完成翻译活动。因此,本文将理雅各(JamesLegge)和汪榕培的《易经》英译本进行对比,从译者对需要、能力和翻译牛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译品之所以产牛差异是由于不同的译者为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不同的选择,译者位于整个翻译过程屮的屮心。关键词:适应;选择;译者中心;《易经》英译;作者简介:王云坤(1986-),女,河南安阳人,广东培正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一、从译者的适应选择看“译者中心”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in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一身,二者不可分割,适应中有选择,选择中有适应。选择是一种主动行为,而适应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但是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并不是单纯被动地“适应”,而是选择性适应,以完成翻译作品,使其能够“适者生存”。而“选择”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是适应性选择,并受到“译者责任”図的制约,从人的视角去审视文本,并实现文本的最终优化。胡庚中认为,适应和选择都是译者的本能in,是译者为了保证译作的质量,对于译文以及翻译牛态环境做出的下意识的、自然的判断,从而体现了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转换过程屮的屮心作用。同一部作品

3、,译者不同,译文也各不相同,可能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可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可能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但是究其根本,都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的不同表现所致。因此,本文重点把握译者对需要、能力和翻译牛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三个方面内容,对比分析理雅各(JamesLegge)、汪榕培在《易经》英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探讨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和译品差异之间的关系。二.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美国人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从最基木的牛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RL需要也可分为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译者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从事翻译活动就是适应了其内部需要。而译者作为社会成员,自我

4、实现就体现在译者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理雅各被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所吸引,曾对此作岀极高评价:“他们的文明和我们的确有所不同,但却绝对不是野蛮文明…中国和其四亿子孙仍然在那里,牛生不息,原因就在于人们之中存在着某些道德和社会规范。”凶1而以《易经》为首的四书五经等屮国经典就是最好的规范。同时,理雅各作为一名传教士,其职责是在中国传教,向中国人民解释基督教义。理雅各钻研中国典籍,研究如何将基督教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使民众更容易理解,如何向本国传教士介绍中华文化,消除误解,更好地传教。因此为了满足理雅各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和完成传教工作的内部需要,为了打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误解,理雅各选择了

5、翻译整部《易经》,包括解释,并且还补充了他自己在翻译屮的心得体会,解释了他之所以如此翻译的原因。自从1626年第一本《易经》拉丁译本岀版至新中国成立,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译木是由中国人翻译。其次,《易经》历史悠久,版木众多,众说纷纭,一些问题悬而未决,影响了其理解与翻译。而近年来考古学家对于甲骨文的深入研究,使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的突破口,重译《易经》在所难免。此外,《易经》屮的许多生活智慧,如阴阳平衡,随遇而安等,这些都和汪榕培先生的生活哲理不谋而合,因而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精髓,表达原作的意图。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译作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也赋予了其不同的历史使命。译者根据当吋的吋代背

6、景做出最佳的选择。汪榕培和理雅各选择的原文并非完全相同,理雅各翻译了整本《易经》,包括其经和传,希望能够呈现出《易经》和中国文化的原貌,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和更好地传教,而汪榕培则只翻译了《易经》的核心与精髓。三、译者对“能力”的适应/选择胡庚申认为,“从译者对'内'的适应的角度來看,为了提高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目的,译者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以消极的方面来说)尽量不译那些自己无把握的,或把握不大的作品;(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尽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想兀配的作品去翻译。”U1傅雷先牛曾说,“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为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

7、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固《易经》这部儒家经典历史久远,涉及语内和语际两次转换,要求译者具有极强的双语能力,此外,国内外易学界对其的研究和诠释至今还有诸多分歧和争议,这需要译者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对《易经》有独到的见解。理雅各长时间在中国生活,汉语素养远远高于其他汉学家。海伦•理雅各在其对父亲的传记中曾写到,理雅各曾说“对于儒家经典,我己经具有足以胜任将其翻译成英文的中文学术水平,这是二十五年以上刻苦钻研的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