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

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

ID:33387418

大小:3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5

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_第1页
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_第2页
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_第3页
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_第4页
资源描述:

《王進鋒:叔德簋銘“姪”字釋讀(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8叔德簋銘“姪”字釋讀(首發)王進鋒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博物館的西周早期叔德簋銘文云:王益叔德臣(姪)十人,貝十朋,羊百。用作寶尊彝。(《集成》3942;下图)图叔德簋铭文益,賞賜。《墨子·號令》:“寇去,事已,塞禱,守以令益邑中豪傑力鬥諸有功者”,孫詒讓《墨子間詁》:“益,猶言加賞也”。《商君書·境內》:“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

2、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益有賞賜的意思。《周易·損》:“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聞一多《古典新義》:“或益之十朋之龜,亦即錫之十朋之龜”。銘文中“臣”後之字在銘文中作“”。關於其是何字,陳夢家1955年於《考古學報》上發表的《西周銅器斷代》(二)釋作“嬯”[[]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二),第108頁,《考古學報》1955年,第10冊。],將字的左半部分看成是“臺”;洪家義[[]洪家義:《金文選注繹》,第5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金文編》[[]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

3、金文編》,第805頁,中華書局,1985年。]、《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同。唐蘭釋作收稿日期:2011年4月9日發佈日期:2011年4月10日頁碼:4/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8“”,讀為“養”[[]唐蘭:《西周銅器銘文分代史徵》,第72-73頁,中華書局,1986年。]。《殷周金文集成引得》釋作“”,將字的左半看成是“素”;陳夢家後於中華書局出版的《西周銅器斷代》同[[]陳夢

4、家:《西周銅器斷代》,第74頁,中華書局,2004年。]。《商周青銅器銘文選》認為其字“《說文》所無,不可釋讀”[[]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第28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金文引得》根據字形直接隸作“”,實際上也認為其字不識。按:“臺”字的《說文》小篆作“”,與“”的左部不同。“素”字部首在金文中作“”(師鼎銘)、“”(簋銘)、“”(鎛銘)[[]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872頁,中華書局,1985年。],中間的兩囊形均相連,與“”左部相分隔有差別。所以

5、“”非“”字。唐蘭將“”釋作“”,已經意識到其左部是兩個部首構成的,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古文字“羊”的中部往往是一直筆,而“”字的“”部中間部位是圈形,二者相差殊異。總之,釋為“嬯”、“”、“”均不確。關於字義,陳夢家認為“嬯乃臣一種,乃以奴隸身份用作賞賜物品的一種人”[[]同[1]。];“女奴女奚”[[]同[5]。]。唐蘭認為是“家內奴隸的一種,有女的,也有男的,主要是管做飯等事”[[]同[4]。]。《商周青銅器銘文選》認為是“女奴身份之一種”。洪家義認為是“女奴隸。即《左傳·昭公七年》‘僕臣

6、臺’之臺”[[]同[2]。]。專家們對於字義的認識,雖然相近,但正確與否還待文字學方面的驗證。按:諸家對於“”字的爭論,關鍵是對字的左部認識有分歧。實際上,如唐蘭所指出的“”字的左側是由兩個相同的部首構成的,即“”。弄清楚“”是何字將有助於解決“”是何字的問題。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形為“”(《合集》296)、“”(《合集》18276)、“”(《合集》31792),于省吾已經正確地指出這些字是“”字;它們所從的共同部分是“至”。他還指出“至”字所從的“矢”形在古文字中有時作“”、“”、“”形[[]于省

7、吾:《釋》,《甲骨文字釋林》,第277-278頁,中華書局,1979年。]。據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叔德簋銘文中“臣”後之字左側所從的部位“”也是“至”字。其下部的“”是由“”部演化過來的,這正像“矢”字上部的“”部位有時變化為“”一樣。所以,叔德簋銘“臣”後之字應隸定為“”。當即《說文》中的“姪”字[[]金文中也有“姪”字,見《金文編》(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中華書局,1985年)第800頁。姪從女從至,或從女從。與“”(《合集》33705)也作“”(《合集》5111)同。]。“姪”在叔

8、德簋銘文中應通作“致”。姪、致雙聲疊韻。匜銘文:“乃師或以汝告,則侄乃鞭千”,“侄”通作“致”。郭店楚簡《語叢四》:“至之或至之,至之而無及也已”,劉釗:“‘至’讀為‘致’”[[]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第23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道經》:“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至”字通行本作“致”。收稿日期:2011年4月9日發佈日期:2011年4月10日頁碼:4/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