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

ID:12430793

大小:70.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7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_第1页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_第2页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_第3页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_第4页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一一年十月目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1(一)建设背景........................................................1(二)建设基础........................................................2(三)存在问题........................................................4二、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5(一)专业建设发展目标................................................5(二)人才培养目标....................................................7三、建设内容与措施......................................................7(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7(二)校企共构“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10(三)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5(四)师资队伍建设...................................................15(五)校企共建,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17(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以现代纺织技术为龙头的优化专业群体系.....20(七)校企共建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1(八)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多方参与、内外结合”.....................................................................22四、预期效果............................................................24(一)建成引领同类专业发展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4(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双开放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4(三)明显增强专业办学实力...........................................24(四)显著提升专业技术服务与培训能力.................................25五、资金预算与建设进度..................................................26(一)资金预算.......................................................26(二)建设进度与验收要点.............................................28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刘森(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系主任教授)李竹君(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系副主任副教授)司徒建崧(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项目组主要成员:杜沁唐琴陈继娥曾翠霞吴佳林王维亚罗小芹朱江波卢素娥朱碧红朱逸成叶可如周美凤黄龙全陈树斌(佛山纺织协会会长佛山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仓(江门市纺织协会秘书长)黎广源(佛山市顺德兴华棉织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岳鸣(佛山市格绫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行业背景: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点产业之一。》《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十二五”期间,技进步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将重点围绕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和装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纺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行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高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纺织工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保持了行业快速、稳定的增长,行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行业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赢利能力不断提高,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60.70。工业总产值: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7650亿元,较2005年增长1.31倍。投资:2010年,纺织工业实际完成投资额达4006亿元,较2005年增长1.51倍,年均增长20.19。出口总额:2010年纺织1服装出口总额206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5.72,年均增长11.93。利润率:2010年纺织行业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5.44、13.89,较2005年分别提高1.91、4.72个百分点。——行业机遇与人才需求:纺织行业生产稳步提升,投资增长较快,内需驱动明显,出口增长显著,运行质量提高,效益状况良好,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是纺织生产出口大省,是我国三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纺织业也是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纺织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在我国都具有领先优势,并在出口创汇、生产数量上多次位居我国第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纺织业也存在明显不足:大多在中低档次和初加工上进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同时近两年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纺织企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纺织行业要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持续保持平稳发展,必须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加速高新技术改造,从整体上提升我省纺织产业综合竞争力。而要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必须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我省有代表性的纺织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明,我省技术人员占行业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不到5,预计我省五年内现代纺织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00人以上。而全省高职教育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年毕业生数不足2000人,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综上所述,要实现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实现省纺织产业升级,必然对纺织类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我校是省唯一的纺织综合院校,肩负着培养省纺织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二)建设基础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龙头骨干专业,也是传统的优势专业,专业自1985年开办,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学院自2001年升格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于2003年将传统的纺织专业改造为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781人。本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06年,成为省示范性建设专业;2009年,专业实训基地成为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0年,专业通过省示范性专业验收;20062年,专业核心课程《纺织材料学》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10年,专业核心课程《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织物结构与设计》被评为省精品课程。1.初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贯彻学院“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专业发展思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并实施学校向行业企业开放、企业向学生教师开放的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工学结合的“20.50.5”的教学改革(“20.50.5”即两年在校学习,半年兼修专业课的集中性顶岗实习,半年分散性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坚持能力本位、强化素质教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2.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36人,其中专任教师21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12人(占57.2)、硕士、博士研究生13人(占61.9),双师素质教师19人(占90.5),13名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兼职教师15人,基本形成了具有“双师”结构和较高“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近几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重大科研项目4项,教研项目1项,获技术专利1项,承担院级科研课题5项,科研经费100多万元;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3.校企共建了设施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本专业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是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下设纺织品检测实训中心、机织技术实训中心、纺织品设计实训中心、纺织生产性实训中心等多个实训中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达657.4余万元。与德国迈耶西公司合作建设的迈耶西实验室具有国际水平,是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另与宁波纺织仪器厂、南通三思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纺织标准室、小样制作实训室,为专业教改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支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多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5个,为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岗位;为工学结合的“20.50.5”教学改革提供了场所。4.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成果显著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完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基于德国PPP项目的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纺织材料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完成2门重点院级精品课程,2门优质课程,1门重点校企合作课程。主编完3成了《机织技术》、《纺织材料》、《纺织CAD/CAM实操技术》、《纺织染概论》、《纺织检测技术》《纺织导论》等6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教材多部。其中《纺织染概论》(第二版)、《纺织CAD/CAM实操技术》评为省部级优秀教材。同时配合开发了多部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教材和技能培训教材。学生在全国、省级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在2007年全国首届高职高专纺织服装类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及2008年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多项优秀奖;在2010年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学生面料设计大赛及2010年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检测技能大赛中,本专业10名参赛学生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两次均获得团体二等奖,在全国纺织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5.培训与开发并举,社会服务取得一定成绩立足地方及行业企业,开展各种培训与科研服务。专业教师为樵利化纤公司等多家紧密型校企合作企业培训员工1600多人次;纺织检测中心与国家标准计量局佛山检测所合作,面向社会开展纺织品检测业务;与兴宁市合作成功申报了“省部产学研宁新纺织示范基地”;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轻纺城管理委员会共同申报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西樵纺织示范基地”等。专业师生承担的各种科技服务逐年增长,共获省市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2项,科研进账经费10万元。其中获省级教研项目3项,获市级科研项目1项,教师为社会及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主持产学研项目5项,院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1 项。近年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参加全国流行面料评选5人次入围并获奖,研发产品投入生产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存在问题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特色还不够鲜明,校企全程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够,“工学交替”的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2)专业课程改革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实施,专业课程项目化还需进一步完善。(3)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4(4)校内实训基地现有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校企共管、评价制度有待完善。(5)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社会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经过三年建设,把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示范专业,建成省纺织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纺织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纺织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基地、纺织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交互式纺织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创新专业教育机制,与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名镇——西樵镇共建“西樵纺织学院”,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深化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与服务,积极探索社会服务“常态化”新机制。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多元主体、内外结合”,校企共建全方位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具体目标,(1)机制创新,与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或特色镇共建“纺织学院”深化“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院创新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体制机制下,依托纺织产业集群及专业镇优势,,与国家纺织产业基地或特色镇共建“纺织学院”实施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共管过程、共担责任;深化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构建“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养能力模块课程、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职业专项能力模块课5程、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以及职业综合能力模块课程,构建培养岗位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到综合应用的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三年建设期间,校企共建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9门网络课程,依托学院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技能训练与试题库和典型产品实例等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提供条件。(3)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与佛山丝绸中专的纺织技术专业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三二分段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成立两校联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试点专项工作组织结构。同时,与高明溢达纺织公司合作,共建“高明溢达班”,探索中高职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高职有效衔接。(4)“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互派互聘,建立校企人员常态化交流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兼职教师常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30,培养校级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6人,力争培养市级以上教学名师1人。(5)校企共建,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进一步完善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出发点,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凸现职业性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根据学院“十二五”实训基地整体建设规划,完善和新建校内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一个设备先进、具有真实或仿真实训氛围,集教学、技能培训、生产实训、工学交替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完善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新建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6)发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优势,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带动群内纺织品检验与贸易、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等专业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内涵建设,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共用。对接现代纺织产业链为企6业培养、培训系列专门人才,将群内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建成院级重点专业,力争建成省级特色专业。(7)依托专业优势,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社会服务“常态化”新机制依托专业资源办学优势,不断加强社会培训、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⒄沟哪芰ΑN闹笠堤峁┘际踝裳⑿虏房ⅰ⑸璞父脑臁⑹酆蠓竦雀髦旨际醴?10项,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学历进修2000人次,社会服务“常态化”,全面提高专业及专业群的社会服务水平。(8)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多元主体、内外结合”实施“多方参与、内外结合”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综合考核并跟踪人才质量。校企共建集传统考试、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方式优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共建包含就业率、就业质量(对口率、薪酬水平)、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在内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和跟踪反馈系统。3.规模目标在校生1000名,专业方向3个,专业带头人或骨干老师10名校内纺织实训中心1个,校外实训基地20个,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广泛的行业调研、集体研讨和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确定了“面向纺织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纺织产品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纺织产品设计、面料分析与样品加工、新产品开发、纺织品检测、纺织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具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三、建设内容与措施(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创新,与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或特色镇共建“纺织学院”深化“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贯彻学院“办学融入社会,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在学院创新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体制机制下,依托纺织产业集群及专业镇优势,,与国家纺织产业特色名镇——西樵镇共建“西樵纺织学院”加强“西樵纺织集群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组建校企结合的技7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双主体,深化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双开放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向学校开放,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真实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兼职师资,并且参与专业教学、学生评价和学生就业;学校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新技术培训,共享学校先进实验设备、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研发新产品。图1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校企双主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包括:校企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共施课程教学,共同评价与考核学生学业质量,共担顶岗实习任务与学生就业等。如图2所示。学校校企双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