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结代心动悸”

论“脉结代心动悸”

ID:82657572

大小:16.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9-22

上传者:L.M
论“脉结代心动悸”_第1页
论“脉结代心动悸”_第2页
论“脉结代心动悸”_第3页
论“脉结代心动悸”_第4页
论“脉结代心动悸”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脉结代心动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论“脉结代,心动悸”关键词:伤寒论;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张仲景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意为:初起病为伤寒,后出现脉结代而心动悸,表明病变已及于心脏。“心动悸”指心悸而形于外,其动应衣,即心悸之甚者,较一般心悸为重。脉结代是脉律不整,有歇止,此种脉象与心动悸同见,则表示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所养,故悸动不安;脉搏不充,运行无力故脉结代。治之当滋阴养血而补心,通阳复脉而治结代,用炙甘草汤。[1]于是,“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深入人心,读过《伤寒论》的医生都知道并且临床广泛运用,临证凡遇到“脉结代,心动悸”,即处方以炙甘草汤,自谓行合经文,理直气壮。然而有的病人服药后有效,有的无效,甚至病情反而加重。这并非是经文不实,经方无效,乃是有的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仲景所论,乃从伤寒角度出发,并未专题论述“脉结代,心动悸”。医生可法于经文,但不可拘泥于经文,临证当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得当。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2]《脉经》载有“结脉往来缓,时一至复来。”《诊家正眼》称“迟滞中时见一止。”提示脉象以脉率慢,节律不齐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抑,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可伴有形态的变化。[2]5

1切脉时脉来迟缓,脉力较弱,呈有规律的歇止,间隔时间较长,故曰“迟中一止,良久复来”。张景岳曰:“忽见软弱,乍数乍疏,乃脉形之代。其断而复起,乃至数之代,两者皆称为代。”可见代脉包含了节律、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代脉临床主要主脏器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若痹病疼痛、跌打损伤或七情过极等而见代脉,则是邪气阻遏脉道,血行涩滞所致,脉代而应指有力。如此结脉与代脉是不能同时并见的。但是对于同一患者,有时脉结,有时脉代,又是可能的,故结脉与代脉可见于同人而不同时。经文的“脉结代”,即或结或代之意。“心动悸”为证名。自觉心悸,或见心前搏动,此因气血衰微所致,或因心失滋养温运,或心血瘀结,血脉不畅。另外,结脉之发,缘气血虚弱,心力不继。然非气血虚之一端也,尚有因血瘀气滞,脉道不利者。《濒湖脉学》载“结脉皆因气血凝”,此之谓也。代脉多主虚损病。心动悸者,非一般心悸可比,此为脉歇止时,患者自觉心脏有翻动之感。如上所述,“脉结代,心动悸”有虚证,有实证,有虚实夹杂而偏于虚、偏于实者之分。据笔者临床工作10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病人,首先当辨其证候的虚实。1虚证常见心中悸动不安,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少寐多梦,短气心烦,每因劳累而症状加重,舌光色淡,少津,脉结或代而脉力较弱。本证主因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滋养温煦,脉运无力,脉道不充所致,所以其心悸不是一般的心慌,而是“心动悸”,即心慌的很厉害,说明心虚得很重。心主血脉,所以脉就出现了结代。治当滋阴补阳,养血5

2复脉,方宜炙甘草汤(复脉汤)。该方养阴药用量重、浓煎,否则成形不足,则阳药燥烈有余,空旋阳动之力,不足以复脉。以前有些医者用生地多配酒,酒为一种溶剂,又能通行血脉,故方中可加少量清酒,现在也有加黄酒或甜米酒的[3]。验案:黄氏,男,63岁,干部,2007年5月就诊,症状发作多无诱因、突然发作,发作时心悸不已,全身无力,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微弱,全身冷汗出,舌质淡暗少津,苔白厚,脉结或代,无力,一派虚脱之象。症状发作呈间歇性,约2-3周发作1次,每次发作半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不等,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7268个/24小时,部分呈二联律,偶见三联律。此乃心阴心阳不足,气血两亏,心失所养,心脉不畅所致。治以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12g,党参6g,生姜9g,生地30g,桂枝9g,阿胶6g烊化,麦冬10g,火麻仁lOg,大枣5枚(劈开),5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后,病人自感体力渐复,心悸之症减轻,嘱其继续服药,连续服上方3个月,症状进一步减轻,约2-3个月发作一次,其难受程度及持续时间缩短。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减少为1029个/24小时。2实证症见心动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胀闷刺痛,或左胁、背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多结或代,有力。此为血瘀气滞,心阳被遏,脉络瘀阻而致。法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用桃仁红花煎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5

3验案:王某,女,42岁,工人,2008年10月18日就诊。该患者之前经某医院诊为心肌炎,对症治疗后出现心动悸,心前区刺痛,胀闷不舒,纳差,易烦躁,查舌紫暗,有瘀斑,脉代,有力。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683次/24小时。此为心悸,心血瘀阻之故,投以桃仁红花煎加减:赤芍20g、桃仁15g、当归15g、生地25g、甘草6g、红花l5g、川芎5g、丹参10g、制香附12g、延胡索10g、青皮10g,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服药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药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后未再诊。当然,临床上更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则应仔细辨其偏于实或偏于虚,是邪气胜为主还是正气虚为主,然后再施以方药则更为妥当。“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固为明训,但万不可见到“脉结代,心动悸”者,不予辨证而都予以炙甘草汤。首先对此证按虚、实予以辨证施治,方觉全面,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疾病是复杂的,虚实见证也不是绝对的,临床上纯虚纯实证都较少。虚证多挟有实证,若挟实证不重者,治虚为主,可酌情加行气活血之品,以达补而不腻;实证也多兼虚症,对此治实为要。虚症不重,可不加补虚之品,所谓“邪去正自复”是也;虚实相兼证情似半者,可攻补兼施。“脉结代”是或结或代之义,多单见,二脉不能同时并见,但可见同一患者。“脉结代,心动悸”,不论虚实均有血脉不畅之因,故“脉结代,心动悸”者临床辨证多兼有血瘀,故多可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达通行血脉,推陈出新之目的,临床疗效或有提高。参考文献:[1]聂惠民.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68.5

4[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0.[3]王志峰,赵力岩.“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97-198.内容总结 (1)论“脉结代,心动悸” 关键词:伤寒论 (2)论“脉结代,心动悸” 关键词:伤寒论 (3)”其意为:初起病为伤寒,后出现脉结代而心动悸,表明病变已及于心脏 (4)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可伴有形态的变化 (5)经文的“脉结代”,即或结或代之意 (6)虚实相兼证情似半者,可攻补兼施 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