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张晓霞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风格。2。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设想:以“秋”为话题,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既渲染一种气氛,又导出一种阅读诗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去把握其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秋”“愁”(板书),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北国的
3、秋为什么会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故都的秋》(板书),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中的秋。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达夫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慧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1913年9月随长
4、兄都华赴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
5、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慢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
6、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生自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故都景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深情?1。提问:文章的哪些文字段是写秋景的?这些文字段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作以概括。(提示: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可有不同的概括)明确:。3—11自然段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2。学生读3—11自
7、然段提问: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找中心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明确:清,静,悲凉。3.学生试列结构框架,然后师出示投影,师生对比评价。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分写(3-12)秋花秋蕊秋蝉秋雨秋果总结(13-14)总结全文,抒发了眷恋之情。四小结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严谨,浑然一体。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