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71140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郁达夫先生其人其文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结合景象品味故都的秋探讨故都的秋和时代,作家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过程和方法: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概括事物的特点;从秋色秋声秋形秋味角度鉴赏故都的秋的独特况味。情感和价值:体会自然、文化和心境三位合一的景象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今中外,文人骚客或诗或文,或颂或悲,或叙或议写秋佳作不胜枚举。秋总能撩动起人最深沉的感情。这不,郁达夫先生也秋情大发,一篇《故都的秋》写得清新隽永,质朴感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这篇散文,通过一篇文章走进一个作家感悟一种美二走进文本活动一:概括
2、特点,体会情感。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诵读完毕后告诉老师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读完了第一段,能告诉我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概括:清静悲凉教师总结:三个词四个字就概括出了故都的秋的美,语言很凝练。这一段还有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学生回答:饱尝,一个饱字就写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这一段中老师还想改动一个词,这故都的秋味,改成“这北平的秋味”如何?教师明确:故都二字暗含着北平的今昔,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同时也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深情和向往。教师总结过渡: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就是要一饱这故都的秋。其情之真
3、之深之切之烈溢于言表,为了表达这种深厚真挚的感情,郁达夫又写了哪些内容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找一个同学来诵读课文的第二段。2本来是要写故都的秋,这里却写了江南的秋,你能否也用三个词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总结:作者在这里用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衬托出故都的秋在色味意境和姿态上得充足。过渡:除了这一节之外作者还在哪一部分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了对比,(第十三段),刚才读的这一段你们认为那一句写得好?为什么?教师明确: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作者在这一段通过四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从味和形两个
4、方面写出了北国之秋相较南国之秋味刚烈、硬实、深长和大气的特点。教师引导:郁达夫先生的这种表达极具才情和创造性,同学们能不能仿造一句呢?比起北国之秋,正像昆曲和京剧,画舫和龙舟,荔枝和核桃,元宵和饺子。教师过渡:可以说作者从开篇就叙述自己不远千里来北平,就是为了饱尝这故都的秋味,表达出对故都的秋的一种眷恋和热爱之情;在结尾又通过对比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不同形象地展现出来。其热爱北国之秋的情感已经展露无疑,但作者仍然觉得不够,在最后一段竟将这种情感拔高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老师想请全体女生来诵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总结:为了留住这故都的秋作者竟然愿意舍弃三
5、分之二的寿命,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折寿留秋这是怎样的眷念和热爱啊。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的痴爱真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如同王国维先生咏叹的一样: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秋光实难留住,行将逝去。眷恋之中又有无限的悲凉。3作者开头写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结尾又写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教师明确: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表达情感充沛,读起来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活动二:赏秋景,品秋味1、教师过渡:可以说从文章的首尾段落已经让我们感受到故都秋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再来阅读文章的主体部分,3-11节,随着作者的文字神游故都观秋色闻
6、秋声品秋味。首先老师对这些文字进行概括,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五幅秋景图:晨院品秋图,落蕊映秋图,寒蝉鸣秋图,雨后话秋图,秋果挂枝图。阅读时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①你喜爱作者笔下哪幅北国之秋的图景?能否从清、静、悲凉的角度谈谈这些景物给自己的感受?(语言:关键词句式景物:秋色秋声秋形秋味)教师应作如下准备:(一)小院赏秋图①小院的景物破屋的陈旧与沧桑也许正适合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吧,此为从形的角度写秋。浓茶,味苦味厚,但回味也甘也深,正如故都的秋味需要细细体会才会有味道,从味的角度写秋很高很高碧蓝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从色的角度写
7、出了故都的清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既写出了槐树叶的浓密,又写出了地上光影的斑驳,传递出清淡宁静的况味,从色的角度写秋。驯鸽的飞声,非得在环境安静中才能听得到,以声衬静,从声的角度体现了故都秋的静喇叭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宁静高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却毕竟又鲜艳了些。从色的角度写秋。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和破壁腰这些意象,又显示出生命的衰败,启示人们对生命周期的沉思,逗起悲凉之感。此为从形的角度写秋。②作者的情态一坐,细数,静观也无不体现着作者内心的清闲,甚至潜意识里还有
8、些落寞。读到这不由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