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8486
大小:529.0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4-09-03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二)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灵璧中学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2023年9月,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多件出土自洛阳的文物惊艳亮相。其中,有“超级国宝”之誉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首次面对公众开放,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欣赏。二里头文化遗址“绿松石龙”()A.很有可能是商文化的历史遗存B.反映了戎狄蛮夷华夏认同观念C.体现当时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D.实证了统一封建制国家的存在2.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族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下列属于周朝“封建”的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郡县制和分封制C.内外服制和宗法制D.井田制和宗法制3.春秋战国时期,继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这一现象反映了()A.华夏认同的发展B.郡县制度的产生C.君主权力的加强D.宗法伦理的重塑4.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废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的见解。其中甲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如果把它们对应起来,正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C.甲——道,乙——儒,丙——法D.甲——道,乙——法,丙——儒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 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6.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B.社会大动荡,国家大分裂C.政权频更迭,民族大融合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8.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9.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10.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有()开始推行时间:780年主要内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③加重人民负担,加强人身控制④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D.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12.9月19日,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仪式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门前启幕。1128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世孙孔端友带族人南下扬州。后宋高宗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兴建家庙,孔氏南宗就此形成。由此可知,孔氏南宗的形成主要背景是()A.绍兴和议B.靖康之变C.安史之乱D.澶渊之盟13.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14.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15.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①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②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③消除世家大族势力④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17.“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B.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C.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D.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18.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理藩院19.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内阁大学士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20.1436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朝野上下大都用银交易,数额较小便使用铜钱,只有官员俸禄用纸钞。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工商皆本思想B.明初赋役制度改革C.商品经济发展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1.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设台湾府B.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C.设伊犁将军D.册封达赖、班禅22.山西太谷曹家在中国古代私人商业资本领域颇有代表性。其资金曾发展到一千余万两,商号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大城市,并远设至莫斯科、西伯利亚及蒙古。太谷曹家最可能崛起于()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天下为主,君为客”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4.明朝的民族政策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序号地区措施①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②西北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③西藏地区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④东南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A.①B.②C.③D.④25.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26.某著作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历史变迁、风土人情,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该著作是()A.B.C.D.27.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28.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30.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为此,陈独秀()A强调实业救国B.推动新文化运动C.首倡文学革命D.主张国民革命31.“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次“民族觉醒”是()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中共一大召开D.南昌起义32.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3.一时间,通都大邑穷乡僻,垂老人髫稚,无不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根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是A.新文化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34.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A.土地革命的开展B.秋收起义中受挫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35.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B.长征的胜利结束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遵义会议的召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学界就不断对20世纪初以来宋史研究的状况、成就进行综述、总结。材料一“唐宋变革论”是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具体而言,从唐到宋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②农民自由度提高,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③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的成熟;④朋党由贵族权力斗争过渡到政见之争;⑤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据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二近期宋史学界的领军人物在讨论宋代历史地位时已抛开社会形态理论和唐宋变革论,从宋朝自身历史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与前后代相比较来说明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王曾瑜以为“宋代文明胜过唐代文明的却有教育、经学、科技、史学、宋词和散文六项。当然,以上的比较并不完全……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宋代以后,文化方面不是没有新的进展,例如,人们常常称道的元曲、明清小说、李贽和明末清初思想、乾嘉学派等……但总的说来,中华文明已愈来愈趋于落伍了。”——摘自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材料三从军事威力、战略创新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无疑是个虚弱的朝代,最终它也被外族灭亡。宋朝的苟延残喘以至最后灭亡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但它对内政比对军事的重视可说是其国家衰弱、士气消沉、世风日下的重要原因。——选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为实现“君主独裁”设置的分化相权的两大机构名称。结合所学,为宋朝“农民自由度提高”和“科举普遍化”结论提供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文明在经学、科技方面超越前朝之处。结合所学,指出李贽在思想上新的进展之处。(3)根据材料三,指出导致宋朝衰亡的症结。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试图提升军事威力的举措及其结果。37.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这段时间是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时间大事5月5、6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5月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5月19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亦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于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常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材料三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板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板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整理自马未都《百年辛亥》、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举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