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746025
大小:75.5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3-06-12
《银行制度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1.银行体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银行体制是指银行体系的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和总体效应等相关金融要素的有机整体.构成要素: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总体效应2。金融倾斜的内涵:金融倾斜是指在世界各国金融发展中,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不均衡发展,先有间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业务占有量比直接金融大的不均衡状态。3、各国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模式有哪些?(概念)外部组织形式比较(一)单一银行制度(独家银行制)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原则上只有一个营业机构,不能再设立分支行的一种组织制度。(美国为典型)n优点:1、防止垄断2、降低成本3、服务地方4、政策一致n不足:1、限制了银行业务的开展,限制了银行的经营和业务创新,不利于规模效益的提高。2、破产情况时有发生。(二)分支行制度指银行可以在营业总机构之外,在国内或者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形成一个以总行为中心的庞大的银行网络体系。(典型国家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分支行制按总行职能不同,又可分为1、总管理处制2、总行制:直隶制、区域行制、管辖行制n优点:1、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易于集中统一指挥和调度,便于各行之间调剂资金的余缺。2、业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广,抗风险能力强,稳定性高,竞争力强、安全有效,运营费用节约和形成网络、利于自动化和电子化的形成。n缺点:1、因其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以及规模和实力,很容易造成对中小银行的兼并,从而造成金融垄断.2、分支行制要求总行或管理行具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和先进的通讯系统,否则,将难以控制。3、分支行的管理人员若固守一地,将使管理行的控制能力下降,若将其经常调换,则要影响分支行的业务发展。(三)集团银行制是指由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股权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家银行。法律上这些银行仍然独立,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则属于持股公司所控制。n优点:1、可以规避单一银行制下开设分支行的限制,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2、可以扩大资本总量,增强经营实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能力;3、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n缺点:1、容易形成集中垄断;2、不利于增强活力和适度竞争.(四)连锁银行制或称“联合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达到控制这些银行的程度。这些银行的法律地位仍然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业务和经营政策因控股而被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所控制,其业务和经营管理由这个人或这个集团决策控制。(五)代理银行制是指某商业银行在外地建立分支机构之前,要办理外地业务时,必须与外地的银行建立起代理行的关系。(六)财团银行制国际财团银行制又称跨国银行制,是指若干国家大商业银行合资成立的一种银行体制.成立这种银行的目的在于专门经营国际金融业务进行大规模的投资.4、各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形式模式有哪些?(一)业主型组织(二)支持型组织(三)企业家型组织(四)协作型组织5、试比较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一)专业化银行制度(分离式银行制度)定义一: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不得兼营证券业务的制度。定义二:指按不同业务性质而设立各类金融机构的制度。特征:业务专门化、分工极为细致、业务较少交叉。(典型国家:英国、美国、日本)n1、专业化银行制度的优越性:1)专业化银行制度特别容易集中资金、重点运用。专业化银行制度在资金严重不足而又急需发展的国家,对于有效的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工业部门和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促进工业现代化,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2)专业化银行制度有利于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3)专业化银行制度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控制与调节,有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n2、专业化银行制度的弊端:1)不利于专业银行自身的扩张,最终将导致专业银行能力的丧失;2)专业银行调度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工商企业发展规模的要求;3)专业化银行制度造成的银行林立局面,加大了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监管的难度。(二)综合化银行制度(全能式银行制度)定义:银行业务多样化,可提供全面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典型国家:德国)(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是:存款、贷款、贴现、信托、证券、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代理业务、金融租赁等所有的金融业务.)n1、全能银行制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全能银行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做到优势互补.2)全能银行制度有利于银行调节信贷和证券业务,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3)全能银行制度利于使银行更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信用风险。4)实行全能银行制度,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银行效益,促进银行总效应的上升。n2、全能银行制度模式的弊端:1)道德风险2)经营风险3)操纵证券市场4)形成更大范围的行业垄断5)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和金融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加剧金融风险。6、各国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权模式的类型有哪些?1、“严格禁止”的美国模式2、“不加限制”的德国模式3、“有限制的允许”的日本模式7、银企关系的不同形式及比较。1、信贷关系2、持股关系3、企业对银行的反持股关系4、债权股权化5、人事结合6、银行代股东行使投票权7、银行与企业间的双向人事渗透8、间接的股权控制和人事参与8、什么是银行公会(协会)银行协会是协调银行间关系、促进银行间合作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同业协商机构,是一种非官方、非盈利的金融行业组织。9、银行公会可有哪些基本职能和特殊职能?基本职能1、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全经营、信息交流、意向和政策的协调统一;2、充当金融监管当局与银行业各成员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某些特殊职能1、正式参与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2、有权决定准备率和利率3、组办存款保险计划4、在同业间为客户买卖外汇10、试述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一、体制自由化是指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采取一系列较为宽松的法律或政策措施,促进金融市场、业务经营、机构设置的自由化和提高监管的灵活性。体制自由化主要包括两方面:1、金融市场自由化。主要内容是放宽有关税收限制或取消外汇管制,允许资金在国内各部门或地区以及在各国间自由流动。2、银行业务经营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全能化和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涌现等两个方面。二、电子网络化成因主要有:其一,全球性金融市场竞争激烈,西方发达银行需要以优良而高效的电子化服务来争取客户,参与竞争,开拓业务。其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使银行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成为可能。其三,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可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联络纽带,成为实现全球24小时进行金融活动的重要工具。三、机构国际化银行体制的国际化包括在本国建立外国银行机构和在国外建立本国银行机构两个方面四、业务综合化1、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间的界限.2、日本:1981年《银行法》→银行可以涉足证券.3、英国:1986年“金融大震”→允许银行和外国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可见,各发达国家银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综合化、全能化经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动力.11、自然成长功能渐变型的中央银行主要包括哪些?(理解)英格兰、法兰西、德、瑞典、芬、荷、奥地利、比利时、西班、俄12、自觉建立全功能发展型中央银行主要包括哪些?(理解)美联储、澳、希腊、加拿、新西、土耳、旧中国13、试比较各国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行政关系。(1)中央银行隶属于财政部——----意大利银行(2)中央银行名义上属于财政部--—-——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3)中央银行财政部平行(4)中央银行独立于财政部—---—-德意志联邦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瑞典国家银行14、试比较各国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资金关系。(1)美国:立法限制财政部向联储借款,不得已时借款期限和金额都有严格限制,并以财政部特别库券为担保(2)英国:英格兰银行只提供少量的政府隔夜需要的资金融通(3)法国:法兰西银行可向政府提供纳税票据的贴现或透支(4)意大利:意大利银行可向财政部提供短期贷款(5)发展中国家:财政挤银行的事例比较突出15、试比较各国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利润分配关系。(1)利润分配由国会决定。如瑞典。(2)利润分配后上缴财政。如美、日、德、法.(3)盈利不上缴财政。如前南斯拉夫.16、中央银行新职能。①研究职能;中央银行利用其国民经济中枢和信用制度的中枢地位,掌握各种资料和数据,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准确预测,及时制定有关金融政策的方案,提供政府决策咨询和参考。②开发或促进职能;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通过必要措施,促进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带动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17、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职能的差异。(1)中央银行职能的完善程度不同.(2)中央银行职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3)中央银行履行职能的方法和手段不同。18、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差异。1、历史背景不同,政策目标各异;2、共同的命运,相同的目标;3、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不同。19、比较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特点.①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国家被赋予不同的内容;每一种工具在历史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有些工具已经不象过去那样受到重视,有的甚至已被放弃;②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应用方法;③各国都拥有属于本国特有的一些政策工具;④各国均是根据国情出发,选择适用于本国的主要政策工具。20、比较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特点。①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使用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信用配额、利率限制);②在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更为重视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创造条件,使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效力;④在保留直接信用控制的同时逐步引进间接工具,开展公开市场业务。21、美国银行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原因一、1791年建立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1.特点:1)全国性银行.总行在费城。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诺福克、查尔斯顿、萨瓦那和新奥尔良设立了8个分行。2)在联邦注册。由联邦政府发给执照,有效期20年。资本额1000万美元。联邦政府持有该行1/5的股份。3)资产最高。该行的资产远远超过当时的任一州立银行,使之有能力向州立银行提供临时贷款.1)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2.思考:第一银行撤销的原因?(美国向来推崇自由、自然、反对集权)资本中有外国人的股份,权利外流。有些人不信任纸币,认为只有硬币好,第一银行没有存在的必要。违反宪法,牺牲州权搞中央集权.压制州银行发展。二、1811年到1816年州银行泛滥时期三、1816年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6)四、1837――1863自由银行时期州银行数:1600;贷款额:5亿主要问题:1)银行券的过度及不稳定发行。2)银行资本不足,银行券的发行没有准备金作保证。
1----------------------------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贷款的质量差,风险高。五、1864――1913国民银行建立时期《国民银行法》:1863《国民通货法》(TheCurrencyActof1863)1864《国民银行法》(TheNationalBankActof1864)宗旨:从立法上确立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使国民银行体系代替分散经营的各州银行,从而协调货币流通,保证金融稳定。六、建立联邦储备系统(1914年--)22、美《国民银行法》的主要创举及作用(重点)《国民银行法》的创举:1。建立国民银行体系:货币监理署:发放国民银行营业执照。全美建立50个中心储备城市,以此为基础,构成国民银行体系的地区框架。由此,双线银行制建立.2.对国民银行资格的取得,提出严格条件。有:最低资本额。发放贷款的种类和金额。银行券的担保及发行额.规定存款准备金。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等.3.建立州银行发行银行券的征税制度《国民银行法》的作用:1)抑制了当时银行界的混乱,为实现全国统一的金融管理和货币管理建立了基本框架.2)创造了一批资本雄厚、管理有序的大商业银行,并通过他们贯彻政府的金融政策。3)货币监理署实际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的初级形式,监督、管理、检查国民银行的经营活动,可以视作是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一次尝试。4)把州银行券驱除出流通领域,使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于各国民银行,为货币的稳定奠定了基础.23、美国银行体系的构成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1联邦储备委员会2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3联邦储备银行4联邦顾问委员会5消费者顾问委员会6储备机构顾问委员会商业银行1国民银行2州银行3在美国的外国银行政府金融机构1住宅信贷机构A住宅及城市开发部B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2农业信贷机构A联邦土地银行B联邦中期信贷银行C联邦生产贷款公司3美国进出口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1非银行存款机构A储蓄信贷社B互助储蓄社C信用社2非存款金融机构A保险公司B养老基金C信托公司D金融公司、投资公司、投资银行24、美国银行制度的特点一、注册上的双轨银行制度二、银行机构设置上的单一制.美国传统上不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但是,目前有所改变。三、管理上的多头制(一)联邦储备委员会(二)货币监理署(主要负责国民银行的注册审批,监督和管理国民银行的经营活动,规定报告和检查制度)(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四)联邦住房放款银行委员会和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五)证券交易委员会(六)国民信用社管理局和国民信用社保险基金(七)各州的金融管理机构四、银行持股公司成为一种占有优势的组织形式四、银行持股公司成为一种占有优势的组织形式25、20世纪30年代以来联邦储备制度的主要改革1)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1935年的《银行法》2)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管制法》,即《新银行法》3)1982年《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简称《存款机构法》1994年《里格—尼尔跨州金融业和跨州设立分行有效法》简称《跨州银行法》4)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26、试述英国银行体制的构成及特征构成:一、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二、英国的银行1零售性银行:A清算银行B划拨银行C信托储蓄银行D英格兰银行银行部2商人银行(承兑行)3贴现行4海外银行三、其他金融机构1房屋互助协会2国民储蓄银行3单位信托公司4金融行5养老金基金机构6保险公司特征:自然演进、历史悠久就是其最大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英国银行体制还包括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总分行制,基本特征:总行设在大城市,然后在国内外广设分支机构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由此控制全国的大部分银行业务.(二)产生最早、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三)自然、直接、充分的银行集中垄断。银行业集中垄断的这些特点和方式突出表现了英国银行体制的自然构造特征。(四)特殊的金融机构——贴现所(五)由来已久、基础雄厚的银行国际化。1、英国拥有历史上最庞大的国际性银行体系2、英国拥有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极高地位的伦敦国际金融中心。27、当代英国银行体制的新发展。1、1986年伦敦金融大爆炸英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自由化:第一,开放交易所会员资格限制;第二,实行证券交易代理手续费自由化。第三,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参加证券交易所的活动;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等。第四,装置电脑自动报价系统。2、《1987年银行法》颁布执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主要变化:习惯法、立法管理3、1997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1997年10月28日成立了金融监管服务局。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监管局英国财政部4、2000年《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根据这项法案,FSA负责全英各种银行、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清算机构、保险公司、住房信贷合作社、证券与期货交易机构等的审批注册、规范、监管和处罚.28、试述日本银行体系的构成及特征构成:一、日本银行(中央银行)二、民间金融机构1普通银行(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2专业金融机构:A专业外汇银行B长期信用金融机构:(1)长期信用银行:a日本兴业银行b长期信用银行c债券信用银行(2)信托银行C中小企业金融机构:(1)相互银行(2)信用金库(3)信用合作社(4)劳动金库(5)商工组合中央金库D农林渔业金融机构:(1)农业信用合作社(2)渔业协同组合(3)农林中央公库3其他金融机构三、政府金融机构1两行九库2邮政局3海外经济合作基金4政府特别会计部门特征:日本银行制度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政府直接推动以人为构造方式快速建立起来的。1、政府鼓励支持的银行业集中垄断2、分工严密的专业化银行制度。各类金融机构分工明确;部门繁多的分工体系;二重结构的金融机构.3、独特的“铁三角”关系。日本金融业、工商企业、政府间的紧密关系为“日本铁三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