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ID:5410644

大小:1.64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7-11-1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_第1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_第2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_第3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_第4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一、基本概念二、第一语言学习三、第二语言学习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四、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五、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一、基本概念母语是本族语,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相对于外国语或外族语。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相对于本国语言。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习得的语言,是从学习的先后顺序的角度命名的。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目的语是被教授的语言。二、第一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习儿童第一语

2、言习得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第一)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地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不是在课堂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语言交际,他不注意语言形式(不自觉地掌握),只注重意义的沟通: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比如入学后)。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所谓有意识地,

3、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用,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习得高级中级学习初级(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二)理论解释(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

4、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NatureorNurture?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1)理论内容:1)华生的主要观点: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

5、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板论,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2)评价“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

6、一定的习惯。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1)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解语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7、。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的理论根据不充分,他们只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言语混同于语言。他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系,言语行为受规则支配,而是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行为,甚至认为与动物的行为毫无差别,将动物在实验室中的刺激-强化-反应的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强调刺激与反应在直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