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685952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9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松竹中学的数学老师庄为平,能参加这次说课评比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1、教材分析2、教学方法、手段3、学法指导4、教学过程5、反思6、评价分析7、学生谈收获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3.2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活动课。人们对方
2、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节乃至全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教材在第2课时结合这一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这节重点讨论用“合并与移项”法解方程)。首先用教材问题1说明什么是合并同类项,再安排
3、例1教学,给以巩固提高、拓展。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列代数式、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整式加减运算等以前所学知识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去括号”和“去分母”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基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会应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一些简单
4、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探索方程的解法.2、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3.能力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化归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合并与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难点:会用“数学建模思想
5、”、“化归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手段(一)、教学设想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设计思路:1.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这样设计,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2、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
6、探索、学会学习。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教学方法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手段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
7、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四、教学过程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