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

ID:51330727

大小:39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3-21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_第1页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_第2页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_第3页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_第4页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明代胡应麟《诗薮》“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歙县中学凌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列举景物:分析氛围:抒发情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衰残、凄凉的秋景抒写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烦乱心境)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列举景物:分析氛围:抒发情感:例题展示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

2、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城门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峦、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清新明净、秀丽、明朗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注意画面的色调)情与景关系题思路:关系+内容+气氛+情感步骤:(关系)描写……营造……表达……诗歌写景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乐景乐情哀情哀景借景

3、抒情(由景生情):景与情的内在关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作者以“莺争”“燕啄”“绿杨”“白沙”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爱意——乐景,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一)乐景写乐情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4、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二)哀景写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绝句杜甫江碧鸟逾

5、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三)乐景衬哀情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

6、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四)哀景衬乐情思路:手法+内容+作用步骤:(反衬)以……衬……情(总结)以此种手法突出/强调/增添了……情答题步骤鉴赏诗歌的景和情【解题小结】答题要点:1、从“景”的角度: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2、从“情”的角度: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③引入

7、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练习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答:(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8、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