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3445
大小:37.8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5-01-06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叙州区二中高2023级年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得不出“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时期,晋国小宗曲沃伯经过长期战争推翻了晋国大宗翼侯,被周天子策命为晋侯,“曲沃代翼”最终完成。这表明A.争霸战争的成败改变血缘亲疏B.策命晋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C.血缘纽带对政治的束缚被冲破 D.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完全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对政治的束缚随之被打破。故选C;A项说法有误,排除;春秋时期还未发展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春秋时期宗法制并未遭到完全破坏,排除D。3.刘邦部下郦食其曾评价项羽道:“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反映了项羽战败原因是()A.残暴杀戮部下B.重视提拔下层士兵C.统治政策失当D.缺乏稳固的根据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可知,项羽不记部下的功劳,不进行封赏,说明其统治政策是有问题的,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项羽残暴杀戮部下,排除A项;根据材料“战胜而不得其赏”可知,项羽并不能做到重视提拔下层士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根据地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4.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中张角借助创立太平道,精心策划起义,故A符合题意;暴政是农民起义爆发的一个共同原因,故B排除;这两次起义也都提出了口号,结果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故CD排除。5.《宋书.州郡志》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A.北方人口锐减B.政权分立C.经济重心南移D.江南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 【分析】【详解】“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体现了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这就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北方人口锐减、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此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6.“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唐代和亲多达27起,终唐一朝,东起海隅,西达大漠北至碛北,都留下了和亲公主的足迹。下列诗句中赞同和亲政策的是()A.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B.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C.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D.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出自唐代苏拯的《古塞下》,描述了战争的残酷,认为若早进行和亲,就会避免边疆的战事,说明其赞成和亲政策,A项正确;“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认为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说明其不赞成和亲,排除B项;“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认为,君王不要相信和亲政策,说明其反对和亲,排除C项;“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认为将军封侯,却令女子去和亲,说明反对和亲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7.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提高决策效率B.实现政事公开C.抑制政治腐败D.避免决策失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奏请多畏人之知”,可知之所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是害怕被别人知道。而唐玄宗时期又恢复史官记录所奏内容,说明不怕被别人知道,这样也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治的腐败,C项正确;史官随同记录制度对决策效率没有影响,排除A项;实现政事公开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避免决策失误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野孤岭战役是蒙古攻金的一次重要战役,以下为若干记载。 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上(成吉思汗)麾诸军齐进,日未午大破之。(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元)脱脱《金史·完颜承裕列传》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孤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明)宋濂等《元史·太祖本纪》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野狐岭战役相关过程,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金史》主观色彩浓厚,完全为污蔑金兵之词B.《元史》属于第三方编修的正史,最具有说服力C.《元朝名臣事略》成书于元代,学术价值最高D.野孤岭战役相关史实应利用各类史料综合研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元代和明代三位史学家站在不同角度对野狐岭战役的不同描述,苏天爵反映了蒙古军队所向披靡,迅速取胜;脱脱描述了金国皇帝完颜承裕丧失信心,不敢应战的场景;宋濂记载元军南下,在野狐岭打败金国将领,取得了一些城池的史实。据此可知,探究野狐岭战役应该多方考证,利用各类史料综合研判,D项正确;脱脱在《金史》描述了金国皇帝的畏惧,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不是完全污蔑金兵之词,A项排除;《元史》虽属于第三方明朝编修的史书,具有一定的客观说服力,但仍需要多种史料综合考证,排除B项;《元朝名臣事略》学术价值的高低在于其对学术问题研究的价值,而不是在于成书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排除A项;“北宋走向衰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亲征噶尔丹,最终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它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C项正确;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在该地区工场主站人口比例的30%,说明这一时期,雇佣关系较为普遍,资本主义出现萌芽(仅限明清时期),因此推断为明代苏杭地区,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汉代、唐代以及宋代均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B、C项,故选D项。12.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据此分析最恰当的是A.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B.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 C.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体现了谭继洵认为维新变法在当时招致一片骂声,在后世能否沉冤得雪也未可知,由此可见作为总督巡抚的谭继洵并不认可儿子谭嗣同的变法行为,说明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和思想启蒙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高官的态度,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得不出“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最能用于说明()长沙岳麓山民国初年部分英烈公葬归葬简介表人物逝世时间/地点归葬时间籍贯蒋翊武1913年于广西就义1916年湖南常德澧县蔡锷1916年病逝于日本1917年湖南邵阳黄兴1916年病逝于上海1917年湖南长沙A.辛亥革命的动荡延续B.国民政府注重宣传英烈精神C.护国运动的曲折发展D.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表格中的三位人物都是湖南籍革命家,去世后都安葬回湖南,这是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三位革命人物参加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以后的革命运动的情况,排除A项;三位革命家在1916-1917年归葬,国民政府1927年成立,排除B项;蒋翊武1913年于广西就义,没有参加1915年-1916年的护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14.高玉在《“启蒙”与“救亡”》一文中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节节败退,甚至有亡国的危险, 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尝试实业救国,曾经尝试改良社会制度来救国,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材料中“实业救国”即洋务运动B.与“改良社会制度”相关的事件是戊戌变C.新式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力量D.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实业救国有实施者“统治阶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员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洋务企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拥护光绪帝掀起维新变法,意图通过社会改良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按照材料“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展开的力量主要是新式知识分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起因15.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收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重要地位C.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体现出中共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程度加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要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故排除A;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工农武装割据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而且材料体现不出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故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和造船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同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数已经跻身于伦敦等14个世界大港口之列。20世纪以后,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材料二鸦片战争前,武汉与上海的发展程度并无太大差异。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沿海的开放之风尚未吹到武汉三镇。从历史进程考察,1861年的汉口开埠,是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从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到1889年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在欧风西雨中已初露现代化的曙光——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三足鼎立,各具风貌。政治经济现代化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各种经济制度,并对城市政治、文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邓正兵、华丽《武汉与上海早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武汉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武汉为例,说明中国早期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在国内起步早;从商业化开始(受益于开埠通商);涉及领域广泛;近代化程度高;受西方文明影响大。(2)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有商业贸易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开埠通商较早);洋务运动的推动(或军政强人的推动)具备近代化相关因素。(3)影响:有利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民族意识觉醒: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有利于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上海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武汉成为内陆中心城市。(或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言之成理,任答三点)【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 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可归纳出在国内起步早;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同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可归纳出从商业化开始(受益于开埠通商);根据材料“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涉及领域广泛及近代化程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西方文明影响大。【小问2详解】因素: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1861年的汉口开埠,是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可归纳出开埠通商较早及地理位置优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商业贸易基础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根据材料“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和造船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武汉在欧风西雨中已初露现代化的曙光——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三足鼎立”可归纳出洋务运动的推动,具备近代化相关因素。【小问3详解】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利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民族意识觉醒、利于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有利于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有为在定国是诏的奏折中,先是讲变法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至于定什么国是,他只扼要讲了两句话“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话虽少,是讲出了要害问题的。但是光绪帝的定国是诏书却是说:“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在“定国是诏”的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异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向西方学习。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康有为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制度变革(或效法西方,实行宪政);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实用技术)。目的不同:康有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要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 原因:根本原因: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或者阶级立场不同)决定了光绪帝根本不可能采纳维新派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主观原因: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或康有为等维新派没有看清光绪帝的本质,一味地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来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从其他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光绪帝的定国是诏书......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知,康有为、光绪帝均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点:根据材料“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可知,康有为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根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光绪帝与康有为阶级属性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如:根本原因: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或者阶级立场不同)决定了光绪帝根本不可能采纳维新派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主观原因: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6月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动“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随后,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先后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1928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税率从7.5%—27.5%各不相同。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7年关税收入为107089330海关金单位,1936年达到310667955海关金单位。政府还在提高进口税率的同时,降低出口税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1930年6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将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结果1931年美国纳税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比1914年高出41.5%。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参加抵制的国家达到25个。法国和意大利提高汽车的关税,印度提高布匹的关税。古巴、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立法机构相应通过新的关税方案。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摘编自高德步、王任主编《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关税条约》《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应对关税问题的历史启示。【答案】 (1)《中美关税条约》的影响:冲击了不平等条约,促使列强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给南京国民政府带来了巨额收入;有利于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抑制外货倾销。《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的影响:提高了进口关税税率;破坏了自由贸易体制和引发了世界性的关税大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经济危机的严峻程度。(2)启示:应对关税问题坚持以维护国家主权前提;应对关税问题需要兼顾他国利益;应对关税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解析】【详解】(1)《中美关税条约》的影响:根据材料“1928年6月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动“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7年关税收入为107089330海关金单位,1936年达到310667955海关金单位”“政府还在提高进口税率的同时,降低出口税率”等信息,从促使列强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给南京国民政府带来了巨额收入、有利于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抑制外货倾销等方面进行回答。《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的影响:根据材料“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将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参加抵制的国家达到25个。”等信息,从提高了进口关税税率、破坏了自由贸易体制和引发了世界性的关税大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经济危机的严峻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2)启示:根据材料及第一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关税问题应坚持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需要兼顾他国利益、要加强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回答。19.汉字方正而优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21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活动揭晓。此次活动总关注量超过3亿人次,最终,“治”“疫”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际字。——摘编自《“汉语盘点2021”年度字词揭晓》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20世纪以前的历史范围内任意选择一个时空(一个年份或时代;任何国家、地区或某范围),用一个汉字概括其历史特征,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汉字选用恰当,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变”——晚清中国晚清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阐述:鸦片战争后,1842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政治之变。随着通商口岸、租界的设立,大量西方工业品进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化起步,经济结构发生巨变。这是经济之变。为挽救民族危亡,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力主变革政治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力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这是思想之变。因此,晚清中国既是在列强侵略下走向沉沦之变,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社会蜕变。示例二:论题:“救”——救亡图存是晚清时期重要主流阐述:近代史上,中国纷纷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不断严重,不同阶层进行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促进我国政治近代化;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我国近代化;20世纪初,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促进西方民主、科学的传播,促进思想的解放。总之,近代中国不同阶层从不同角度进行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也不断深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注意题干时间范围“20世纪以前”,依据材料“‘治’‘疫’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际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从“变”概括历史特征,进而得出论题是晚清中国晚清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然后结合列强侵略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晚清中国既是在列强侵略下走向沉沦之变,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社会蜕变。注意要求汉字选用恰当,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