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ID:46409819

大小:7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3

上传者:U-7604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耍: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学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战略和办学理念,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耍的理论价值。研究生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高校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选择,是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耍助推器,是突显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耍举措。关键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25-022011年4月24H,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岀,高等学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1计划)。[1]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2012年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突出强调了高等院校要和地方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地方政府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合力创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2]在创立协调创新屮心的同时强化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的集约高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耍任务之一。随着高等院校"2011计划”的稳步进行,协同创新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模式,协同创新在提升高校科研和学科能力的同时为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提高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高等院校耍积极主动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充分利用地方企业和科研 单位丰富的优质资源,相互借鉴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与体制,真真切切做到把研究生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国家创新战略需求有机融为一体。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需耍探索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践行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一、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问题诊断口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及培养以来,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规模也与日俱增,截止到2013年我国在校的研究生规模达到了约160余万人。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培养的研究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的车轮。然而,社会的发展速度难以估量,曾经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研究半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已经出现种种弊病,显然难以做到与具体的企业需要、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相统一。1.培养规模扩大与导师数量缺少随着高校和各科研机构研究&招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合格胜任研究牛指导的导师数量却没有跟进上來。[3]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研究生导师不得不接受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学生数量,例如在某些院校中一个研究生导师就要指导5名以上的学生。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导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而必要的学术指导,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会大打折扣,另外导师不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会给学术不轨的产生提供温床。2•培养冃标不实际,存在偏差当下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冃标基本上都是在为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培养人才,这些学生往往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是研究生攻读学位的初衷和目的是多样化的,而现行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都是以学术型为主,而应用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显然,目前重理论的学术型已经饱和,可侧重实际半产的应用型研究&却数量甚少,可以说这种过分侧重学术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学术被束之高阁,这就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偏差。3.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相左诚然,所有的研究生在最终都必须离开自己的学生状态而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舞台中来展现口己的价值,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随Z凸显出来,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研究生的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高校的很多招聘会上,经常出现这样一幕:一个岗位同时存在研究生和木科生一同竞争,以及很多研究生找不到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口的工作岗位,还有相当多数量的研究生不得不乂抱起书本报考公务员。其实这些所暴露出来的研究生就业症状,归根到底就是最初的培养计划和市场社会的需求相互冲突,市场更需要的是能实践的人才,而大学所培养的却是理论人才。二、协同创新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新途径1.加大引进协同单位的导师数量当前,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过程中,要积极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引进协同单位尤其是直接來自于生产一线和生产企业的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生产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研究生导师。这种来自生产一线类型的导师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他们不仅学术素养高,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往往也是直接与生产实际相挂钩,综合实力远远高于很多高校系统的研究生导师。把研究生人才培养切实与聘任來自协同单位的研究生导师机制相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贴合实践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能更好地把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协同起来。2.协同高校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学生把高校导师与企业学生的关系合理协同起来对改进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來说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高等院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可以在企业招收一定数量的人员来校学习。来口企业的学生,长期在从事与实践直接相关的任务中锻炼,他们手里有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高等院校招收这些学生可以直观从他们身上了解到该行业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情况,从而可有针对性调节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反过來,来自企业的学生由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更好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拥有了强大的自主学习动力和清晰明确的目标。例如在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中,他们为了能把科研成果成功推广到生产企业中,一般还会还专门招收一定比例的企业学生,这样做不仅给企业人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还很好地把科研、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协同在了一起。3.把创新与应用渗透到培养环节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之处,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评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标准之一。[4]应用能力则是研究生培养的归宿,创新是为了应用,若不能应用还需要创新吗?目前在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中,很多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本子上记录,在论文撰写中也是老师帮学生选题,老师帮学生拟订计划,学生只是负责依葫芦画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创新素质。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培养单位在培养时可以把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然后导师和大家一同探讨和解决学生的疑问。述有一点就是导师应主动教授学&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不让创新培养成为一句空的口号,才能不让应用止步于实验室之中。4.把课堂搬进一线企业,实行任务驱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科研实践,尤其要注重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塑造,要把在实验室取得的成果转化进生产之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把常规的学校教学的一部分转移到协同创新平台之中来进行,在协同创新平台中用其所承接的委托项目来驱动研究牛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通过与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让研究生在真实的项冃中去锻炼,不仅能检验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还能更好地协同学校与社会生产Z间的沟壑。[5]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由导师來安排到企业,也可以由协同创新平台统一协调安排。在这中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应该把在企业工作的时间和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平衡到位,不能为了去企业而去企业,否则就与培养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了。5.组建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学习小组协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性的,当今在如此复杂的科研任务面前,具有交叉经历的研究生人才显得尤为紧缺。[6]但是当下研究生人才培养还是各唱各的调,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很普遍,显然这对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牛产实践能力是没有裨益的。在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后建立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学习小组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协同创新学习小组在研究生主管单位的统一协调下,综合导师和学科组的意见来实施。组建的学习小组可以文理结合,文史结合,理工结合,但结合的小组必须是有和互关联的, 这样方可保证其小组的交叉性和创新性。譬如,风景园林专业既可以在工学下招生也可以在艺术学下招生,工学学生对工程和技术手段了解很深透,艺术学学生则具有丰富的感性思维和艺术美感。风景园林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产物,在这两类研究生中组建协同创新小组,能互补长短,互通有无,从而能产生更让人惊奇的研究成果。三、结论与展望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逐步扩大化的进程中,以往的培养模式已经显示出了与社会生产力不适应的地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每况愈下,用人单位选择研究生时慎Z乂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这就势必促使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是新时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牛•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O高校要突破传统校企协同的“产学研合作”的老路子,走出培养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的协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路了,切实提升应用型、创新型的研究生复合人才培养质量。[7]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随着“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部协同创新计划的提出,“协同创新”的理念逐渐被高校管理者与研究者所熟识,这给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8]在协同创新计划的推动下,把协同单位高层次人才请到培养单位,把企业学生招进高等院校,把教学现场搬到生产单位,把真实项冃融入科研计划,把学科交叉机制融进课堂,充分利用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快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与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开放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模式,切实把研究生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创新的栋梁Z才,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H报,2011-04-25.[2]张永康,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2,(4):4-6.[3]刘红奎,仪建红,赵培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34-36.[4]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屮 国高教研究,2004,(1):28-30.[5]王刚,崔一梅,陈建成.新形式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8,(4):112-115.[6]王海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12,(5):38-41・[7]李念良,李望国•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76-78.[8]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屮国轻工教育,2013,(2):54-56.(责任编辑:王意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