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ID:9144544

大小:8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9

上传者:U-991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6页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_第7页
资源描述: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目前,我国传统培养模式仍存在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协同的规划与布局;培养资源分散,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视野狭窄等问题。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结构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发展转变的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其中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研宂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生;校企联合;模式研究[]G642[]A[]2095-3437(2017)03-0179-03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人才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人才对经济产生的巨大杠杆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用性、创造性、适应性等方面的局限,使其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研宂生校企联合培养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组建导师组,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导师团队和良好的实践环境,根据研宄生培养目标,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培养学位研宂生的意义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师资、实验设施等软硬件环境,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其目前主要有?芍中问剑阂恢质茄?校接纳企业选送的员工,为企业培养研宄生;一种是高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实习后到企业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学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笔者认为,积极探索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宄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很有意义。(一)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学校资源紧张的局血,而且有利于企业利用学校的科技资源,实现企业产品、技术的更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模式,是满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要之路,同时实现高校、企业的互利共赢。高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联合企业建立高校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企业力高校教师提供交流平台,能够有效地推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二)宥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和强化专业素质教育在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高校将能更好地培养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不但可以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系统地学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手段,同时在企业中可获得创业经验,获得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能获得更多机会创造性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屮,在创新素质不断得到培养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 力,进而培养了创业能力。[2]可见,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提高研宄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能力。(三)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研宂生规模的进一步扩人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和去向己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工作部门转向其他更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作岗位。然而,目前我国的研宄生教育一直以培养科学研究或教学科研人才为主。所以,重新定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对与之培养目标更为相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宄生的教育工作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对实践教学的一种拓展,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可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也可以说,积极、有效地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调整研宄生教育结构、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以及g我完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耍的作用。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校企联合培养教育管理责任不明确,缺少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长期规划目前,在校企联合培养中,从理论上而言,校企双方均为研宄生的教育管理责任单位,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校企双方存在教育管理职责不明确的情况。对于高校而言,学校把研究生送入企业进一步学习,企业理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管理。因为学校无法深入企业继续对入企研究生进行管理,这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入企学习的研究生不是企业真正的员工,因此企业难以用其规章制度来管理和 耍求学生。而且,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无法运用学校的管理机制来进行管理。由于企业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十分有限,企业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毕竟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没有直接效益的,企业必然缺乏动力。(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缺乏严格、合理、客观有效的评估考核制度目前,由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制度,直接造成难以评估培养效果以及难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对于学生,其在企业实践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由企业给出,学校通常会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价,或者在企业评价的基础上将其转化形成自己的评价。但归根结底,这些评价都是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为导向与依据的。由于企业和学校价值目标存在差异性,因而,由企业一方或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很难确保评价的客观和准确。(三)校企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由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宄生的模式尚在发展与完善,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学位的特点和定位并不清楚,在研究生招录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专业学位认知不正确的情况,导致专业研究生对自身认同度较低。而专业学位研宄生的培养与学术学位研宄生待遇长期的不平等,也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宄校企联合培养研宂生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一)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具有 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高校与其凭借一定的科研项目展开合作对接,建立一种以培养研宄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并以这样的研宂生培养新平台来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高校通过建设实践基地为应用型研宄生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实践平台,基于这一平台,研究生可以完成工程设计、技术研宂、改造方案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多项实际工作,学习更多的行业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从而能够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得以升华。[3]除此之外,研究生在准备论文课题开题时,可根据实践项目找到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具有研宄价值的方向,并在此方向内找到合适的专题进行具体研宂。(二)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人方兼任研究生指导导师理论知识深厚、指导经验丰富的校内指导教师与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弥补高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利于加强高校与企?I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加强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可以把一些与企业合作紧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选拔到指导教师队伍中;还可以鼓励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外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学校通过给予校外指导教师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指导报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专业学位研宄生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师资力量。 (三)校企联合管理体系建设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实践基地以协同创新环境下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明确责、权、利,对权益进行细化、量化,构建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五、校企联合管理体系建设(一)组织管理体系框架(二)双方职责和任务双方对基地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共享机制、合作机制等事宜进行协商,审核构建基地组织机构与人员组成,审核制定基地各项管理制度与规范、基地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协商基地校企双方合作的各项事宜。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管理、技术、专业部门人员组成,具体安排基地实践教育的各项工作,包括起草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定期向基地委员会汇报各项工作状况及问题。基地管理委员会制定基地管理机构,在企业设立基地办公室、实践教学部、学生管理部等职能部门,学校设立相松部门辅佐配合企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人员由企业、学校人员各自组成,建立双方沟通机制,做到职能互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合作双方通过实践基地委员会共同制定管理制度、规范、发展方向、实践教育计划等,通过基层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与监管,充分发挥高校和企 业优势资源互补,达成双方共同教育的冃的。(三)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组织管理模式1.实践教育基地是独立的机构,由学校、学院和企业共同管理。2.实行基地负责人制,基地委员会负责对基地发展进行规划、研究,建立基地管理机制与制度等;基地管理机构由主任负责,并负责基地规划的实施及具体工作的落实等。3.基地任课教师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4.基地的经费、设备、教学计划等其他事宜统一安排与管理。5.实行面向全校和社会的开放式管理机制。[][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宄,2011(7):18-21.[2]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H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3]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11):246.[责任编辑:刘凤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