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34308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路径。目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缺乏一致性协同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度低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包含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育人文化氛围塑造、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实施、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培育、人才评价标准制定等内容的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商务人才
2、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谭玲玲(1968-),女,山东烟台人,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意义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1]。“校企协同”7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尴尬局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提高创新实践、适应社会、交流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2],与此同时,可以为高校教师创造更多的深入企业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
3、行有机融合,促进了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大大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因此,“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了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赢。目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路径[3],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及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2“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或企业 合作,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专门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现行人才培养体系远远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不够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离社会需要还相差甚远。究其深层原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一致性的协同目标7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只是追求企业的短期目标和眼前利益,没有人才危机意识,更加意识不到创新型人才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再加上对企业运营成本的考虑,对人才培养问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校企合作人才
5、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也大相径庭,学校注重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术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平台,而企业更关注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如何为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校企双方协同目标的差异性,制约了协同人才培养取得最大的“双赢”成效。 (2)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度低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施过程中,“校企协同”成分不足,融合度不高,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缺乏与基本职业能力要求准确匹配的课程内容,更无法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是没有建立起“校企协同”课堂,校内课堂上缺少职业文化情境,将课堂搬到企业的机会又很少,
6、只能采用学习职业精神、企业故事为主的校企文化结合形态,无法为学生构建一个综合的企业生态系统环境;三是缺乏教师联合培养机制,无法形成一支符合协同培养要求的“双师”队伍,学校的教师少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四是学校实训基地投入有限,需要与企业合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场地往往也很有限;五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3.1“校企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衡量人才质量的核心标准为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
7、意识和创新能力7[4]。因此,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应将未来发展对员工的需要反映到人才培养中,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通过与协作企业的深度沟通与交流,明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进行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定位,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包括体现岗位专业技能的显性能力,还要包括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自主学习、科学思维、沟通表达、知识归纳、团队协作等一系列隐性能力。 3.2“校企协同”塑造育人文化氛围 职业情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习和企业应该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