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5377
大小:11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9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对学校专业学术社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内涵建设、评价激励进行研究,以专业学术社团组织为载体,通过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协同合作、资源互补,在发展和建设专业学术社团过程中彼此受益,既实现了高校育人目标,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研究案例。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学术社团建设;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实践和
2、探索,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上海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综合哈肯的协同论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协同创新是相同或相似单元之间通过合作,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的行为过程”,即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并形成完整体系相互作用。[1]具体地说,“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同一目标,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通过深层次交流、深度合作,来整合、共享人才、信息、
3、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并组织开展创新行为的一种战略合作方式,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一种新范式。[2]9 从高校微观实践的角度看,专业学术类社团作为高校与行业企业连接非常有效的组织载体,可以将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发挥其在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将课堂知识传授和提升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学术社团管理 专业学生类社团的建设管理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通过基层团组织、专业导师、企业或社会组织三方之间的深入沟通协作,资源优势互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求服务等多
4、方面协同发展,最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特点与优势,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模式。 1.多导师协同指导机制,为专业学术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9 专业学术社团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基层团组织的共同参与、协同指导。三者为专业社团可持续发展构筑了稳定的合作模式。首先,专业社团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钻研,更加需要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进行发掘培养。专业导师良好的专业学科背景和科研能力,能对学术社团提供专业的指导,同时在参与社团建设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存
5、在的突出问题,有意识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其次,专业社团的发展需要调度外部环境的资源,基层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专业社团在公共资源调配、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校企合作项目推动、专业教师与社团成员间,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间的交互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最后,企业导师在参与指导过程中,可以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交流探讨企业的科研技术产品及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学生的项目创新思想,对生产实践形成有益的推动。 专业导师与基层团组织之间协同育人主要聚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社团组织建设;企业导师与专业导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主要聚焦专业行业发展
6、、校企课程、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企业导师和基层团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主要聚焦专业市场需求及面向社会服务。三者共同协作,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专业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双方协同管理,为专业学术社团发展提供有力的内部支持 专业学术社团活动是专业社团发展的关键。专业社团活动应充分发掘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潜力,使专业社团活动走出校园,实践校企联动管理。调研中对于“你最希望参加的专业社团活动”问题调查结果中:“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的实践交流活动”9位居前两位。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
7、索专业学术社团发展的特色共建项目,采取多种方式挖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以专业学术社团建设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企业依托该平台实现社会服务。校企双方协同管理,将创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实现双方共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专门成立实践创新管理组织,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实践创新管理小组是依托学校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搭建,双方协同管理。在实践创新管理小组中,管理人员包括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教师、辅导员;导师团由校企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学院创新实践指导教师组成。创新实践小组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讨论,对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创
8、新活动制定策略、形成方案。同时,由创新实践小组对专业学术社团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专业社团学生骨干进行各类创新活动的组织。实践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发掘企业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用,使得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