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94763
大小:23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27
《应用文体翻译教程第一章总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总论1.1翻译的定义1.2翻译的标准1.3翻译的目的语功能1.4译者的素质要求1.5译者的主体性1.1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翻译定义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重任,国内外的众多翻译界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作出了概括和总结。1964年,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是这样给翻译下定义的:“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这个定义确定了原语信息、语义和文体的关系。作为一个文化和语际转换过程,翻译是译者通过其思维或信息科技手
2、段,将源语文本中表达原作者意图的各种信息转换到风格极似的译语中,以满足读者特定需要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按照翻译的特性,我们说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1.2翻译的标准翻译标准是译者及其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也是译者和译品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关中国特色的翻译标准,罗新璋曾用八个字来概括: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八个字再现了我国翻译史
3、的流变,也展示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树历程。到了近代,翻译界最有影响的“求信”标准是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1898年严复在他翻译的《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到,翻译的基本原则,乃“信、达、雅”三字:“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必须三者兼顾。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一直奉此为翻译的标准。英国翻译家泰特勒的三原则应该是西方传统翻译标准的代表言说。“在优秀的翻译中,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作使用者一样,对于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
4、,并有同强烈的感受”。他提出翻译的三个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者应具备原作所有具有的通顺。1.3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未来的世界应当有一种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的世界文化,这种世界文化的形成要靠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1.4译者的素质要求广博的文化知识是一个合格的译者所必有的装备。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一种辩证而又能动的关系。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不可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作为语言内容的文化亦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翻译是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同时也是
5、在两种文化间进行。因此一个理想的译者必须熟知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译者素质的培养必须在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翻译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深入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有了上述三方面坚实的素质基础,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够培养造就合格或优秀的译者。1.5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本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决定了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常常决定了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取舍,也决定了翻译的质量。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体性的片面理解,或者贬抑译者主体性,或者夸大译者主体
6、性。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具体的翻译行为,即将作品从源语转化为目的语的活动。主体性本身包含着受动性,为我性和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思考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翻译既是国际性的,又是民族性的?既是创新的,又是因循的?2.为什么说不能偏重译者主体性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