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至清中叶文学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

ID:42013988

大小:318.50 KB

页数:134页

时间:2019-09-06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_第1页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_第2页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_第3页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_第4页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清初至清中叶文学概说第一章明末清初的戏剧第二章长生殿第三章桃花扇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初至清中叶其他长篇小说第八章清中叶的戏剧第九章清初至清中的诗词文小结概说第一节清初至清中叶社会概况第二节清初至清中叶文学概况第一节清初至清中叶社会概况一、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明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清由沈阳迁都至北京。从顺治元年(1644)到康熙二十二年(1684)是清王朝对全国进行军事征服的阶段,从康熙二十三年(16

2、84)到乾隆六十年(1795)是清政权巩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从嘉庆元年(1796)到道光二十年(1840)是清朝国力下降、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阶段。二、在农业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清代手工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过明代,商品流通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明代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清代中叶又有所滋长。但清朝还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三、清王朝在维护满洲贵族特权的同时,竭力笼络和控制汉族地主阶级。乾隆中叶以后,朝政日渐腐败,社会矛盾斗争日渐尖锐。四、清初出现一批具有民族意识和民主倾向的进步思想家。

3、他们部分地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但主要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和进步派。康熙中叶以后,许多学者钻入故纸堆中。乾嘉学派主要从事于考据,虽有戴震这样的学者批判了宋明理学“存天理,来人欲”的反动观点,但从整体上看,乾嘉学派也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今文经学派的兴起,宣传变革,对十九世纪后期文化界发生了重大影响。第二节清初至清中叶文学概况一、诗、词、文创作的成就超过明代。清初顾炎武等写出了不少优秀的爱国诗篇。王士祯创神韵派,查慎行创宋诗派;陈维崧、朱彝尊是词坛宗匠,分别开创了阳羡派与浙西词派,而以纳兰性德为成就最

4、高的词人。魏禧等人的散文继承唐宋派而又有所变化。康熙中叶以后,诗、词、文创作中复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沈德潜创格调派,论诗主温柔敦厚。其后袁枚继承公安派诗论,主张抒发性情,但主要表现士大夫闲情逸致,流于轻浮;翁方纲又提倡作诗以学问为根底,创肌理派。郑燮、黄景仁不属何派,而能在诗中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或穷困知识分子的悲哀。浙西词派在清中叶势力最大,嘉庆时张惠言提倡比兴寄托,创常州词派,影响及于清末。桐城派的散文到清中叶形成完整的体系,恽敬的阳湖派是其旁枝。骈文也很流行,汪中最为杰出。二、清初

5、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集约出版一百五十种左右,文言小说集的数量也很多。清初《水浒后传》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斩鬼传》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聊斋志异》继承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兼取史传、话本及野史笔记之长,以优美文梓描绘了多种题材。乾隆中叶的《儒林外史》、《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作了细致的解剖批判,在语言运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嘉庆时的《镜花缘》内容亦有可取。清代也出现了不少落后甚至反动的小说。三、清初昆剧兴盛。以李玉

6、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创作了不少揭露封建政治黑暗和赞扬人民群众斗争精神的剧本。吴伟业的传奇表现亡国之痛,尤侗、嵇永仁的杂剧和传奇抒发了失意知识分子的牢骚不平。《长生殿》、《桃花扇》吸收、融汇元明以来爱情剧和历史剧的丰富经验,代表了清代文人剧作的最高成就。乾隆年间的《吟风阁杂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雷峰塔》传奇则是民间集体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花部戏的兴起,标志我国戏剧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讲唱文学也繁衍出许多新品种,受到城乡人民的普遍喜爱。概说把清初至清中叶的社会概况和文学概况分开来叙述,

7、学习时应把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大体可以划分清初和清中叶两个阶段。清初约当顺治、康熙时期,明王朝覆灭之后,各地抗清武装力量坚持斗争,一批进步思想家强调“严夷夏之辨”,并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于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就突出表现了爱国思想和民主进步倾向。清中叶约当乾隆前后,清王朝依靠军事征服,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文学上自然就出现了适应其巩固统治需要的流派。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重新滋长,清王朝政治的逐渐腐败,文学上又自然地出现了反映“盛世”背后封建社会日益崩溃的历史趋势的作品。联系清初和清中叶的经济状况、政治

8、斗争、文化思想斗争对文学的不同影响,就可以了解清初和清中叶文学的各自特点。第一章明末清初的戏剧第一节明末清初戏曲剧种的演变第二节李玉和苏州派作家第三节吴伟业、尤侗和其他剧作家第四节李渔的戏剧理论第一节明末清初戏曲剧种的演变一、公元世纪后期在苏州兴起的昆剧,至明末清初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苏州、扬州是昆剧的两大中心,南京和北京也有不少昆剧班社。二、明中叶江西地区兴起的弋阳腔,明末清初流传到华南、华中许多地区,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变成了许多新的声腔剧种,如江西北部的乐平腔,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