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ID:10511570

大小:7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07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_第1页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_第2页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_第3页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_第4页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明清时期的苏州,“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169)。这个结论十分正确,因为到了清代中期,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170)。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变化的趋势是成

2、为一个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发展。那么,工业发展是如何引起城市变化的呢?  (一)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  在节省劳动的机器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于生产之前,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工业人口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工业人口,不仅指工业生产中的直接操作人员,而且也包括从事辅助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对近代江南传统手工业作坊的调查来看,这些人员的数目通常比直接操作人员的数目更大(17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应增加,并导致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下面主要以丝织业和棉布加工业为对象,对苏州府城工业人口数量及其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  如前

3、所述,明代后期苏州的织机总数可能在1,500部左右,清代中期则增至12,000部以上。因此清代中期苏州织机的总数比明代后期至少增加了7倍。丝织除了操作织机的织工(通常是每机3人)外,还有从事牵经、掉纬等工作的辅助人手。织工与辅助人手合计大约是平均每机4-5人(172),但还有在生产过程中从事原料及产品搬运等工作的人手未计入。上述各种人员合计,从低估计姑以每机5人计。据此,明代后期的1,500部织机需工人7,500人,而清代中期的12,000部织机则需要工人6万人。从事丝织品染色工作的染匠人数,纵使少于织工人数,但也十分可观(173)。从事管理、维修、销售等工作的人员,数量也不少(174)。

4、各种人员合计,在清代中期达到大约10万人(175)。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手从事丝织以前的纺丝、打线等工作。其人数虽然也很多,但由于主要是城乡妇女,因此通常未被计入。如果把她们也算上,那么从事丝织的工人总数还要增加。  在棉布加工业方面,明代后期苏州踹染业已有一定规模,但是当时江南踹染业的中心在松江,苏州踹染业生产规模颇为有限。万历时苏州府城虽然已有染匠达数千人之多,不过似乎主要是从事丝织品而非棉布的染色。至于踹匠人数,则未有记载留下,说明其人数可能还不很多。到了雍正时,府城内外的踹坊已达六七百家,雇有踹匠1-2万人;染坊数量也不少,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分工,染匠人数亦在万人以上;

5、踹染匠合计,共有2-3万余人(176)。除了这些专业工匠外,踹、染坊中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如烧火、挑水、清洗、搬运、下手等粗工)以及从事管理、采购、销售等工作人员。他们的人数,合起来也很大。因此各种人员加起来,踹染业从业总人数应大大超过3万人。  丝织业与棉布加工业之外,在苏州府城其他许多工业(如成衣、笺纸制作、珠宝玉器制作等)中工作的人员数量,在本文研究的三个世纪中也有很大增加。因此到了清代中期,苏州府城中直接或间接从事各种工业的人员,从低估计至少也应在15万人以上。此时苏州府城人口100余万,以一户五口、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2人计,全城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总数约40余万。因此工业人

6、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与此相较,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内官员及其眷属、属员以及驻军的人数,据王卫平估计总共为6,700人,仅占府城人口的0.67%(177)。又,据民国时代的统计,1929年苏州城区在业人口为111,489人,占总人口的42.32%。而在业人口中,从商者占51.64%,从工者占42.45%(178)。换言之,工业人口仅有4.6万人,占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的比重仅为17.5%。因此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近代以前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至于郊区市镇中工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因为记载

7、阙如,难以确知。兹以碾米业为例以分析之。如前所述,苏州的碾米业主要集中在郊区市镇。其每年加工稻米的数量,在自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的两个多世纪中,至少增加了一倍以上。仅只是府城居民食米的消费量,就由150余万石增至300余万石。碾制这些稻米需要多少工人,可从当时的碾米工效推算出来。明清江南专业化的稻米加工,一般是先砻后碓。砻、碓合计,1个工人平均每年可出米225石(179)。因此仅是碾明末和清中叶府城居民所食用的150万石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明清时期的苏州,“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169)。这个结论十分正确,因为到了清代中期,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170)。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变化的趋势是成

2、为一个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发展。那么,工业发展是如何引起城市变化的呢?  (一)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  在节省劳动的机器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于生产之前,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工业人口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工业人口,不仅指工业生产中的直接操作人员,而且也包括从事辅助工作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对近代江南传统手工业作坊的调查来看,这些人员的数目通常比直接操作人员的数目更大(17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应增加,并导致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下面主要以丝织业和棉布加工业为对象,对苏州府城工业人口数量及其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  如前

3、所述,明代后期苏州的织机总数可能在1,500部左右,清代中期则增至12,000部以上。因此清代中期苏州织机的总数比明代后期至少增加了7倍。丝织除了操作织机的织工(通常是每机3人)外,还有从事牵经、掉纬等工作的辅助人手。织工与辅助人手合计大约是平均每机4-5人(172),但还有在生产过程中从事原料及产品搬运等工作的人手未计入。上述各种人员合计,从低估计姑以每机5人计。据此,明代后期的1,500部织机需工人7,500人,而清代中期的12,000部织机则需要工人6万人。从事丝织品染色工作的染匠人数,纵使少于织工人数,但也十分可观(173)。从事管理、维修、销售等工作的人员,数量也不少(174)。

4、各种人员合计,在清代中期达到大约10万人(175)。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手从事丝织以前的纺丝、打线等工作。其人数虽然也很多,但由于主要是城乡妇女,因此通常未被计入。如果把她们也算上,那么从事丝织的工人总数还要增加。  在棉布加工业方面,明代后期苏州踹染业已有一定规模,但是当时江南踹染业的中心在松江,苏州踹染业生产规模颇为有限。万历时苏州府城虽然已有染匠达数千人之多,不过似乎主要是从事丝织品而非棉布的染色。至于踹匠人数,则未有记载留下,说明其人数可能还不很多。到了雍正时,府城内外的踹坊已达六七百家,雇有踹匠1-2万人;染坊数量也不少,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分工,染匠人数亦在万人以上;

5、踹染匠合计,共有2-3万余人(176)。除了这些专业工匠外,踹、染坊中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如烧火、挑水、清洗、搬运、下手等粗工)以及从事管理、采购、销售等工作人员。他们的人数,合起来也很大。因此各种人员加起来,踹染业从业总人数应大大超过3万人。  丝织业与棉布加工业之外,在苏州府城其他许多工业(如成衣、笺纸制作、珠宝玉器制作等)中工作的人员数量,在本文研究的三个世纪中也有很大增加。因此到了清代中期,苏州府城中直接或间接从事各种工业的人员,从低估计至少也应在15万人以上。此时苏州府城人口100余万,以一户五口、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2人计,全城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总数约40余万。因此工业人

6、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与此相较,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内官员及其眷属、属员以及驻军的人数,据王卫平估计总共为6,700人,仅占府城人口的0.67%(177)。又,据民国时代的统计,1929年苏州城区在业人口为111,489人,占总人口的42.32%。而在业人口中,从商者占51.64%,从工者占42.45%(178)。换言之,工业人口仅有4.6万人,占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的比重仅为17.5%。因此清代中期苏州府城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近代以前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至于郊区市镇中工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因为记载

7、阙如,难以确知。兹以碾米业为例以分析之。如前所述,苏州的碾米业主要集中在郊区市镇。其每年加工稻米的数量,在自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的两个多世纪中,至少增加了一倍以上。仅只是府城居民食米的消费量,就由150余万石增至300余万石。碾制这些稻米需要多少工人,可从当时的碾米工效推算出来。明清江南专业化的稻米加工,一般是先砻后碓。砻、碓合计,1个工人平均每年可出米225石(179)。因此仅是碾明末和清中叶府城居民所食用的150万石米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