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ID:41521747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6

中国翻译史简介_第1页
中国翻译史简介_第2页
中国翻译史简介_第3页
中国翻译史简介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史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翻译史简介周薇五个阶段w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支谦、慧远、玄奘)w清末民初翻译(梁启超、严复、林纾、周氏兄弟)w民国时期翻译(茅盾、鲁迅、瞿秋白、林语堂、朱光潜)w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傅雷、钱钟书)w改革开放后翻译严复(1854-1921)w《天演论》----《译例言》w“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w雅:“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w1.特定的翻译对象(哲学科学“精理微言”)w2.特定的读者对象(19世纪末的士大夫)w“非

2、务渊雅也,务其是耳”。所用文体在主观上仍是为翻译目的服务的。w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w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w“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w“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w“取便发挥,是非正法。”林纾(1852--1924)w康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w翻译西洋小说180余种,共一千几百万字。w“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w“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

3、国保种之一助。”w“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w“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w“且泣且译,且译且泣。”w“是书为美人著。美人信教至笃,语多以教为宗。顾译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为传述,识者谅之。”w“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鲁迅(1881--1936)w19世纪末w“改良思想,补助文明。”w“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w“《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w“任情删易,即为不诚。”w“不失真相、面目俱在”---“行文生涩、如对古书”w“文句仍然是直译,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

4、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20世纪初w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普罗米修斯“窃火”)w关于“直译”与“硬译”w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w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w关于翻译批评问题直译与硬译w“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w“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w硬译有别于死译w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w“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w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

5、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渐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有”。w赵景深:“我以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w鲁迅:“宁信而不顺”w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完全归化的主张。w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w一面尽量的输入,以免尽量的笑话,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但这情形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以“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瞿秋白(1899-1935)

6、w“不漏不溢,必清必明”w《苦力的翻译》批评当时“顺译”w“难道翻译不能够又顺又不错吗?”w翻译外国革命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必须“非常忠实”,甚至“应当估量每一个字眼”。w翻译应当帮助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批评中国语言“手势语”“姿势语”的原始)w批评严复、赵景深、鲁迅的翻译理论,而主张以“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作为标准。林语堂(1895-1976)w翻译是一种艺术(从译者角度)w“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得规范”w“以前论述翻译的文章,都是直接处于经验的话,未尝做学理得剖析。…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语言学

7、和心理学)w翻译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w死译、直译、意译、活译w“字译”、“句译”w“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忠实标准非字译须传神(“字神”)非绝对须通顺w通顺标准w以句为本位w须根据中文心理傅雷(1908-1966)w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职业。w翻译工作者须了解两个方面:对方和自己w“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彻底理解原作。”w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

8、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w“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w“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