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

ID:41225378

大小:1.20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19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_第1页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_第2页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_第3页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_第4页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史 演示文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翻译史简介2011年9月8日“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序中国的翻译起始于佛经的翻译历史上曾有多次佛经翻译的高潮,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佛经翻译三阶段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第二阶段:从符秦时代到隋朝第三阶段:唐朝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翻译的力量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的僧人。政府对译经尚不支持,佛经的翻译主要靠民间信徒的资助完成。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该阶段出现了翻译家支谦。第二阶段:从符秦时代到隋朝大批翻译人才开始从事翻译活动,翻译

2、事业取得重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这个阶段不但实践有所进步,理论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就。这个阶段出现了著名翻译家: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彦琮---“八备十条”鸠摩罗什---提倡“意译”第三阶段:唐朝翻译事业得到政府的重视,翻译活动达到顶峰。翻译家:玄奘前往印度求经十七年,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组织了制度健全,分工明细的译场,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提出理论“五不翻”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

3、心人物唐僧的原型。五失本三不易‘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远,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

4、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彦琮法师就翻译立八备十条之法式。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三、文诠三藏,学贯五乘,不苦暗滞。 四、傍涉坟史,工缀典辞,不过鲁拙。 五、襟抱平恒,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六、要识梵言。 七、不坠彼学。 八、博阅苍雅,类谙篆隶,不昧此文。 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本部、十字番。五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

5、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可以这样理解:Whatismysterious;(佛经密语须音译)Whatispoly-semantic;(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Whatistooalientobeaccepted;(本地文化不存在词只能音译)Whatishereditary;(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Whatisphilanthropic.(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自学: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严复林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