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

ID:37587489

大小:1.37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5-12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_第1页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_第2页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_第3页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_第4页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_第5页
资源描述: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典诗歌语言鉴赏诚信:诚实,守信用。———《现代汉语词典》何为诚信?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鉴赏之一赏析语言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二、使全诗增色的重要词语。三、诗歌的总体的语言特色四、出题模式五、答题方法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1、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例2、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文解释】不知香积寺在哪里,走了好几里才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阵阵钟声。流泉遇到岩石发出幽咽的响声,日光照在幽深的松林上生出寒意。暮色降临宁静潭水弯曲之处,安然修禅制服各种欲望。例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词语解释】无人径:不见人影的径路。冷青松:为青

3、松所冷。曲:水边。安禅:安然入禅境。例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4、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例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译诗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例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诗人清晨登常

5、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例3、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个形容词作动词用,就把看不见的时光催人老化为色彩斑斓的红绿颜色,而且后面着一个“了”字,写出了樱桃由青而浅红,再到深红成熟,芭蕉由嫩绿到深绿衰老的变化过程,这就表现了韶光飞逝的时空忧患意识――青春不再,盛世难逢。例4、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梅子熟了,果肉鲜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

6、,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去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

7、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冷”、“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崔颢《黄鹤楼》诗: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

8、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王维《山居秋暝》)意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诗用倒装,变叙述为描写,就写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的真切情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