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的语言

鉴赏古诗的语言

ID:45030609

大小:510.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9-11-08

鉴赏古诗的语言_第1页
鉴赏古诗的语言_第2页
鉴赏古诗的语言_第3页
鉴赏古诗的语言_第4页
鉴赏古诗的语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鉴赏古诗的语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鉴赏古诗的语言导入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诗歌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鉴赏诗歌,对其语言的理解、鉴赏是首要环节。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炼字、语序、省略、风格特点四个方面。一、析炼字哪些词常常成为关键词,为作者有意炼字的呢?----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一)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特别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起来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标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

2、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做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

3、”,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例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动词“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动词“怨”字,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湿”言“光”,“疏”言“

4、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时,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二)、活用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成为一句诗或者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

5、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江南春天一片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例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一“老”一“肥”,形作动用,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到展翅离巢,不是一日一天的时光,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在风中得了一个“老”字;梅子几经风雨,最后在雨里丰肥。“肥”,字既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又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例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例4: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6、,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三)、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等等。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寂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稹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却来形容以表冷清的寂寞,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合情深婉。四、数量

7、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谴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有时是用虚数,不可当真,但可使诗歌借助夸张,增强表现力;有时用确数,使诗词精练有力,含意丰富。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例1:“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庚信)“一”、“二”、“三”、“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