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

ID:37035317

大小:1.80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5-17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_第1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_第2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_第3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_第4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目录1导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1.2.1理论意义.................................................................................................21.2.2实践意义.................................................................................................21.3研究思路及方法...............................................................................................31.3.1研究思路.................................................................................................31.3.2研究方法.................................................................................................32文献综述....................................................................................................................42.1概念界定...........................................................................................................42.1.1流动儿童.................................................................................................42.1.2流动学前儿童.........................................................................................42.1.3社区教育.................................................................................................42.1.4社区学前教育.........................................................................................52.2国内外研究现状...............................................................................................52.2.1我国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现状.................................................................52.2.2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72.2.3社区教育经验借鉴研究.........................................................................92.2.4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研究...........................................................112.3文献述评.........................................................................................................13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143.1项目背景.........................................................................................................143.1.1项目概况...............................................................................................143.1.2广州市S社区介绍..............................................................................143.1.3需求分析...............................................................................................153.2项目目标与理论基础.....................................................................................173.2.1项目目标...............................................................................................173.2.2项目理论基础.......................................................................................17I 3.3项目实务内容.................................................................................................183.3.1亲子早教课堂.......................................................................................183.3.2家长课堂...............................................................................................193.3.3早教志愿者队伍...................................................................................193.3.4其他社区活动.......................................................................................20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224.1亲子早教课堂的活动内容.............................................................................224.2亲子早教课堂的实施过程.............................................................................224.2.1熟悉新环境...........................................................................................224.2.2改善亲子沟通.......................................................................................264.2.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84.3项目结果.........................................................................................................324.3.1过程评估...............................................................................................324.3.2结果评估...............................................................................................325结论、反思与建议..................................................................................................345.1总结.................................................................................................................345.1.1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特点...................................345.1.2可供借鉴的经验...................................................................................355.2问题反思.........................................................................................................365.2.1服务对象流动性较大...........................................................................365.2.2社区重视程度不够...............................................................................365.2.3项目资金和专业性人才不足...............................................................375.2.4社会工作者角色分工不明确...............................................................375.3建议.................................................................................................................385.3.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385.3.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385.3.3完善服务队伍结构...............................................................................38参考文献.....................................................................................................................40附录.............................................................................................................................45附录1....................................................................................................................45附录2....................................................................................................................47II 附录3....................................................................................................................49附录4....................................................................................................................51附录5....................................................................................................................53附录6....................................................................................................................55附录7....................................................................................................................56附录8....................................................................................................................5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0致谢.............................................................................................................................61III Contents1Introduction...............................................................................................................11.1BackgroundofResearch...................................................................................11.2SignificanceofResearch...................................................................................21.2.1TheoreticalSignificance.........................................................................21.2.2PracticalSignificance..............................................................................21.3ResearchIdeasandMethods.............................................................................31.3.1ResearchIdeas........................................................................................31.3.2ResearchMethods...................................................................................32LiteratureReview.....................................................................................................42.1DefinitionofConcepts......................................................................................42.1.1MigrantChildren.....................................................................................42.1.2MigrantPre-schoolChildren...................................................................42.1.3CommunityEducation............................................................................42.1.4CommunityPreschoolEducation............................................................52.2ResearchStatusatHomeandAbroad...............................................................52.2.1TheSituationofEducationofMigrantPre-schoolChildren..................52.2.2ResearchofCommunityEducation........................................................72.2.3Experience-learnedStudyofCommunityEducation.............................92.2.4ResearchofSocialWorkInvolvedinCommunityEducation..............112.3ReviewofLiterature.......................................................................................133IntroduceoftheProjectofMigrantChildren’sEarlyDevelopment.................143.1ProjectBackground.........................................................................................143.1.1TheGeneralStituationofProject..........................................................143.1.2IntroductionofSCommunityofGuangzhou.......................................143.1.3RequirementsAnalysis..........................................................................153.2ProjectTargetandTheoreticalBasis...............................................................173.2.1ProjectTarge.........................................................................................173.2.2TheoreticalBasis...................................................................................173.3ProjectPracticeContent..................................................................................18IV 3.3.1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Vlass......................................................183.3.2ParentClass...........................................................................................193.3.3VolunteerTeamforEarlyEducation.....................................................193.3.4OtherCommunityActivities.................................................................204TheInterventionProcessandAssessmentofMigrantPre-schoolChildren'sCommunityEducation...............................................................................................224.1Contentof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Class..............................................224.2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Class.............224.2.1FamiliarwiththeNewEnvironment.....................................................224.2.2ImproveParent-childCommunication..................................................264.2.3ImproveInterpersonalSkills.................................................................284.3ResultsofProject............................................................................................324.3.1ProcessAssessment...............................................................................324.3.2OutcomeAssessment............................................................................325Conclusion,ReflectionandSuggestion..................................................................345.1Conclusion......................................................................................................345.1.1TheCharacteristicsofSocialWorkInvolvedinMigrantPre-schoolChildren'sCommunityEducation..................................................................345.1.2AvailableExperience............................................................................355.2Reflection........................................................................................................365.2.1HighMobilityofServiceObjects.........................................................365.2.2InsufficientAttentionfromCommunity...............................................365.2.3InsufficientProjectFundsandProfessionalTalents.............................375.2.4RoleAmbiguityofSocialWorker.........................................................375.3Suggestion.......................................................................................................385.3.1IncreaseGovernmentSupport...............................................................385.3.2FullyIntegrateCommunityResources.................................................385.3.3ImprovetheStructureofServiceTeam................................................38Bibliography...............................................................................................................40Appendix.....................................................................................................................45Appendix1............................................................................................................45V Appendix2............................................................................................................47Appendix3............................................................................................................49Appendix4............................................................................................................51Appendix5............................................................................................................53Appendix6............................................................................................................55Appendix7............................................................................................................56Appendix8............................................................................................................59ResearchAchievementsduringthePeriodofStudyingforMaster’sDegree......60Acknowledgments......................................................................................................61VI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日趋庞大,家庭化趋势增强,流动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0~6岁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关键和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学前教育能为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户籍制度的影响,使他们忽视孩子的早期发展,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同时流动儿童不能享受与城市户籍儿童一样的学前教育,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得不到很好的早期教育,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工作链接资源发展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改善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F中心实习的三个多月期间,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对广州市S社区的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与需求,通过广州市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为平台,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本研究阐述了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相关实务现状。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参与F中心开展的亲子早教课堂,评估组员的需求,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上,策划与调整亲子早教课堂的主题活动,观察并记录组员在课堂中的表现,运用家长反馈表对亲子早教课堂的成效进行评估。通过实务研究,笔者发现社工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实践模式具有立足社区需求,多元主体参与,强调助人自助等优势与特点。笔者对社工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进行总结,归纳出社工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注重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充分整合资源的介入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深入反思,发现社工在开展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时容易出现如服务对象流动性较大、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项目的资金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加大政府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和完善服务队伍结构等相关建议,为推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1 AbstractAlong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accelerationurbanizationprocess,alargenumberofpeasantworkershavemoveintothecities,thescaleofthefloatingpopulationhasbecomeincreasinglylarge.Thetrendoffamilymobilityisincreasing.Thenumberofmigrantchildrenisgraduallyincreasing.0~6yearsoldisthemostrapidandimportantperiodofcognitivedevelopment.Pre-schooleducationcanlayasolidfoundationforhumandevelopment.However,themigrantchildren'sparentshaveneglectedtheirchildren'searlydevelopmentandlackofscientificfamilyeducationwayduetotheircultural,economicconditionsandthe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Atthesametime,themigrantchildrencannotenjoythesamepre-schooleducationasurbanchildren.Thelackofresourcesforpre-schooleducationinthecommunityleadstopoorearlyeducationformigrantchildren,whichisnotconducivetothedevelopmentofmigrantchildren.Itisveryimportantforsocialworktoimprovethepreschooleducationofmigrantchildrenbylinkingresourcesanddevelopingcommunityeducation.ThewriterdidaninternshipatFcenteroverthreemonths.Underthehelpofinterviewingmethodandobservationalmethod,thewriterdidaninvestigationatScommunity,andfoundsomeproblemsandneedsofmigrantpre-schoolchildrenandtheirparentsencountered.Takingthemigrantchildren’searlydevelopmentprojectinGuangzhouasaplatform,thispaperexplorestheinterventionofsocialworkincommunityeducationforthemigrantpre-schoolchildren.Ontheonehand,thisstudyexpoundsrelatedpracticalsituationofthemigrantchildren’searlydevelopmentproject.Ontheotherhand,thewriterevaluatedthedemandsofgroupmembersbyparticipatinginthe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classinFcenter.Accordingto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socialworkersconstantlyadjustthethemeactivitiesof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classroomstomeettheneedsofteammembers.Thewriterobservedtheperformanceofmembersandmadearecordintheclassroom.Theauthorusedtheparentfeedbackformtoevaluatetheeffectivenessofthe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class.Lastly,theresultsofparent-childearlyeducationwereevaluatedusingparentalfeedbackform.2 Throughpracticalresearch,Thewriterfoundthatthepracticemodeofeducationofsocialworkerinvolvedinmobilepreschoolchildren'scommunityhasthe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ofcommunitydemand,multi-agentparticipationandself-service.Thewritersummarizeshowsocialworkintervenesinthecommunityeducationofmigrantpre-schoolchildren.Thewriterfindsthattheexperienceofsocialworkinvolvestheuseofvariousactivities,thesustainabilityofeducationcommunityandthefullintegrationofresources.Onthisbasis,thewritermakesadeepreflection.Thewriterfindsthatwhensocialworkerinvolvedinmigrantpre-schoolchildren'scommunityeducation,theyfoundproblemssuchasthehighliquidityofservicetargets,theinadequateattentionpaidbythecommunity,theshortageoffundsandtalentsintheproject.Therefore,theauthorproposedrelevantsuggestionsincludingincreasinggovernmentsupport,fullyintegratingcommunityresources,andimprovingtheserviceteamstructure.Thisstudyprovides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inmigrantpre-schoolchildren'scommunity.Keywords:Migrantpre-schoolchildren;Communityeducation;Socialwork3 1导言1导言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日趋庞大。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5亿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重升至64.7%,成为“主力①军”,家庭化流动趋势依然明显,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这一趋势导致流动学前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流动儿童的规模已达到3581万,学龄前流②动儿童(0~5周岁)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0%。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滞后,流动儿童及其父母遭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缺位。流动儿童的成长发展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对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逐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教育得到较大的改善。而对于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相对较少。流动儿童在学前教育方面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他们很难进入公办幼儿园,大部分只能选择学费便宜的民办幼儿园,入园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由于自身的文化程度与社会资本,较多从事劳动时间长且强度大的工作,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因此,为流动学前儿童这类弱势群体开展学前教育尤为重要。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这份文件将会使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进一步得到关注。学前教育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区教育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幼有所育”和“办好学前教育”,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政府部门将加大对学前儿童教育和保育的投入与政策支持。2016年6月,教育部、民政部等九个部门发布《关于进①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②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6期,第31页。1 1导言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2020年我国初步形成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这份文件将会使社区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因此,通过发展社区教育,加深流动学前儿童与伙伴、家庭、社区的联结,弥补他们在城市接受教育资源的缺失,优化教育环境,促使流动儿童学前积极适应城市和健康发展。2015年10月民政部召开的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提出了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思路。同时,“专业社会工作”一词连续3年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社会工作机构被引进社区。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理论和方法,联动各方资源,探索介入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策略,为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发展提出新思路。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流动学前儿童的研究较少,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指导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开展,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社会工作干预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以期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的实务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社会工作在流动学前儿童服务的内容,进而推动社会工作在流动儿童领域的发展。1.2.2实践意义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为关键的时期,流动学前儿童处于个体社会化和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早期教育缺失或者不当,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利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进行探讨,开展亲子早教课堂和家长课堂等社区活动,促进流动学前儿童早期健康发展,为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提供教育支持,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2 1导言1.3研究思路及方法1.3.1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文献,对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情况有初步了解,发现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存在不足和缺失,需要发展社区教育进行弥补,由此得出了本研究的选题。其次,确定选题之后,笔者以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S社区的部分流动学前儿童及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为例,参与项目的服务活动。从流动幼儿与家庭两个方面开展相关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进行干预和介入,评估服务活动的成效。最后,笔者对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1.3.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笔者广泛检索流动儿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等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第二,参与观察法。笔者通过以实习生身份对广州市的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进行参与式观察。主要是包括参与机构对社区内流动学前儿童开展的亲子早教课堂、家长课堂等活动,积极观察和记录社工和早教老师针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对象的行为表现,获取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第三,访谈法。笔者对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项目有关社工和早教老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了解社区教育的真实状况。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定期与流动学前儿童以及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家长对早期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和社区教育给流动学前儿童带来的改变,以此评估亲子早教课堂的成效。3 2文献综述2文献综述2.1概念界定2.1.1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少年暂行办法》把流动儿童界定为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6~14周岁(或7~15周岁)有学习能力的少年。学术界上,杨东平认为流动儿童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居住地与户口登记所在地不一致①并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刘朔、勒小怡等人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居住在城市的②6~14周岁的儿童。2.1.2流动学前儿童学术界在流动学前儿童的概念上很少进行明确的界定,很多学者都认为流动儿童不仅包括义务阶段的儿童,而且包括学龄前儿童。有些学者依据《流动儿童少年暂行办法》中流动儿童的概念,把流动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为0~6岁。王晓芬③认为流动学前儿童主要指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的3~6岁的儿童。玉海素认为,流动学前儿童是指年龄在3~7岁且跟随父母任意一方,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居住生④活的儿童。王立认为流动学前儿童是指年龄未达到入学中位数7岁且户口不在⑤当地的儿童。2.1.3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杜威于1915年在《民主主义与⑥教育》中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我国学者对社区教育有多种解释。例如,北京大学袁方教授在《社会学百科辞典》指出社区教育是一种跨出学校或者学院范围的教育工作形式。社区教育请社区人员参加,他们可以作为学生也可以作为⑦老师,或两者都兼任。社区教育的意图是为了整个社区的利益服务。厉以贤指出,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旨在实现社区生活质量和成员素①杨东平:《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流动儿童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②刘朔、勒小怡、刘利鸽、杨勇:《农村流动儿童调查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③王晓芬:《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基本状况调查及相关思考——以江苏省某市为例》,《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年第4期,第36页。④玉海素:《关于流动学前儿童家园合作现状的思考——透过教师关于流动学前儿童的访谈》,《成功(教育)》,2013年第8期,第166页。⑤王立:《社会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期,第242页。⑥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⑦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13页。4 2文献综述①质的提高以及社区的发展。夏征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依照社区居民的需求及社区建设发展,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来组②织和实现各级各类的教育。根据我国教育部2000年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社区教育是指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2.1.4社区学前教育李生兰认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是面向学前儿童的,以社区资源为基础所开展③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每个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周雪艳认为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内为0~6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④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范玉晓认为社区学前教育是指对社区内的学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而且对家长和社区内有关成员开展关于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社区成员提高教育儿童的意识和掌⑤握相关技能,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根据梳理,本研究中的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基础,根据流动学前儿童的需求,链接可利用的资源,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流动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根据项目所招募的服务对象,本研究主要针对2~3岁的流动儿童开展社区教育。2.2国内外研究现状2.2.1我国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现状第一,家庭教育缺少,教育理念和方式不科学。张燕认为农民工家长整日忙⑥于生计,很少与子女沟通交流,比较多选择“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夏蔚认为流动人口自身缺乏社会资本和文化知识储备,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良好⑦的家庭教育,“不打不成器”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观念滞后。封雪和李建年的调查显示62.8%的流动儿童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对①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23页。②夏征:《家庭与社区教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③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④周雪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页。⑤范玉晓:《中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华少年》,2016年第29期,第205页。⑥张燕:《城市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与教育状况——以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和游戏小组为例》,《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9期,第10页。⑦夏蔚:《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路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71页。5 2文献综述①于学前教育,比较多流动儿童的家长只关注于知识传授,庄甜甜和王奕君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理念中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和学习,相对忽视②儿童的道德教育。第二,流动儿童入园难,大部分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近40%的流动学前儿童没有入园,如北京、上海和江苏流动儿③童户籍为农村的入园比例分别为59.2%、56.5%和58.5%。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使用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2.37万所幼儿园中有14.64万所民办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5.4%,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稀缺,往往只能满足本市户籍④的儿童入园。李玉和李松柏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门槛高、难度大,需要至⑤少提交5份材料或者高额赞助费才能进入公办幼儿园。第三,流动儿童入园质量差。许丽英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很多只能进入“民办劣质”幼儿园,而这些幼儿园位于城市边缘、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简陋且⑥有的小学化倾向严重。王涛和冯文全认为民办幼儿园由于教师工资待遇较差使⑦得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流动性较大和教学水平低。陆建非经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幼儿园的内部环境基本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园条件,卫生条件差,有⑧些甚至没有办园许可证,幼儿的健康与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第四,流动儿童的社区照顾和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0~3的流动学前儿童。程福财调查上海卢湾区0~3岁流动儿童的家长发现,在照顾和教育孩子方面,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和一般父母相比能够获得的来自亲人或社区邻里的帮助支⑨持少,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有限,只能单独辛苦地照顾小孩。0~3岁的流动儿童由于还未到入园的年龄,幼儿的照顾与教育基本由家庭提供。因此,流动儿童的父母在照顾和教育孩子上面临沉重的压力。①封雪、李建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第83页。②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第25页。③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年版。④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地质教育》,2016年第4期,第94-96页。⑤李玉、李松柏:《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观察》,2015年第1期,第138页。⑥许丽英:《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选择》,《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51页。⑦王涛、冯文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教育政策研究》,2011年第2期,第61页。⑧陆建非主编:《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⑨程福财:《最年幼的流动人口:对上海0~3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9期,第25页。6 2文献综述2.2.2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从以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流动学前儿童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差,家庭教育不科学,需要发展社区教育来弥补不足。由于目前学界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不多,所以笔者对社区教育进行文献整理。(1)我国社区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沿海城市兴起,官方文件最早见于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到“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吴遵民把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社区支援学校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学校回报社区阶段①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学校与社区“双向互动、互惠互利”阶段。对于我国社区教育的模式,王兵认为我国有以区域中小学为主体、以社区学②院为主体、以社区自身为主体和街道办事处带头这四种社区教育模式。朱蕴丽和陈丽霞认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主要存在四种类型,分别是以街道社区为中心的联动型模式、以社区学院为中心的整合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扩展型模式和③以地域为中心的自治型模式。杨向群和胡敬认为社区教育可以弥补大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同时,社区教育是维护社会④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顾东辉认为社区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有三个功能。第一,通过传递社会文化,教育知识技能等手段,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区成员成长。第二,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利于社会政策落实和社会民主建设,间接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社区教育有利于倡导文明,改善社区的自然生活环境,间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⑤量。尽管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逐渐发展起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境。刘尧认为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工作人员受制于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对社区教育认识模糊、肤浅,不能有效发挥各部门的教育整合功①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3期,第9页。②王兵:《社区教育模式与发展研究》,《中国外资》,2013年第5期,第254页。③朱蕴丽、陈丽霞:《中美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第61-62页。④杨向群、胡敬:《社区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探讨》,《职教通讯》,第2011年第13期,第56页。⑤顾东辉:《“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46页。7 2文献综述①能。陈蕾认为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地方领导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地方性的社区教育条例。第二,对社区教育投入匮乏,缺乏认同感,②服务不够。第三,社区教育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郝俊英认为我国社区教育存在如下困境:第一,社区教育机制在运行中受到严重受阻,居民对社区教育缺乏深入了解。第二、社区资源利用有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社区资源发展差异较大。第三,社区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我国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其他教育形式尚未全面展开。第四,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第五,社区教育队伍素养参差不③齐。(2)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研究①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模式郑莉认为我国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有以学校为中心的活动型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政府主导的管理型社区教育模式和以非政府组织为载④体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胡晶晶对苏州的两个社区进行观察,发现许多流动儿童不仅缺乏学习辅导,还缺乏父母的陪伴、素养的提升以及兴趣的培养等。而这些问题仅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并不能有所改变,需要通过社区教育从微观层面进行弥补,因此提出了以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家庭和学校为依托,社工实体⑤机构介入的“三维一体”的社区教育新模式。②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张燕在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开展游戏小组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出了以非正规教育形式在农民工所居住的地方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学前教育⑥服务是可行的。宋静和周燕认为社区能准确了解流动学前儿童的数量和教育需求,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社区学前教育能够有效解决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问⑦题,帮助流动学前儿童更好融入社区和城市。①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4期,第146页。②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9-10页。③郝俊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7期,第150-152页。④郑莉:《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参与模式研究——以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教育实践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⑤胡晶晶:《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以苏州S社区与X社区为例》,《科教导刊》,2016年第7期,第129-132页。⑥张燕:《城市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与教育状况——以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和游戏小组为例》,《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9期,第9-13页。⑦宋静、周燕:《发展社区学前教育:解决流动幼儿教育问题的政策选择》,《教育导刊》,2012年第9期,第17-20页。8 2文献综述③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徐微认为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内容单一,方式被动,只是在健康教育方面①提供帮助,各部门单位缺乏参与意识,缺乏社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鲁中华认为流动儿童大多数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环境复杂,存在不良的社会氛围,缺少图书馆、少年宫等教育场所,社区硬件设施缺乏,流动儿童接受社区教育的渠道②不足,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刘吟认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从事临时性、较不稳定的工作,居住地点不固定,导致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参与者流动性较大,不利于社区教育的连贯和深入,同时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水③平评估有难度,缺乏恰当的评估指标。④发展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刘吟提出利用社区教育的独特功能,为流动人口子女开展补偿教育、家长学④校、心理辅导和各类活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王娜认为从社区的角度为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在社区建立面向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⑤导服务点,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完善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李俊认为通过整合社区、教委系统、志愿者、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资源组织和构建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和建立面向流动儿童教育的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的模式。⑥王晓芬和孙琳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早期教育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将服务内容拓展到0~6岁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发⑦展,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融入城市。夏蔚提出了政府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在社区中设立儿童图书馆、儿童游戏室等幼儿活动机构,加大社区儿童游乐设备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学前教育,为流动儿童提供游戏活动场地,让流⑧动儿童融入到城市与社区中。2.2.3社区教育经验借鉴研究(1)中国港台地区社区教育研究在我国香港地区,社区教育的体制是并行实施的,主要包括学校本位和社区组织本位,前者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学养、品德和对社会的归属感,后者是环①徐微:《流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社区参与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09-112页。②鲁中华:《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教育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8年第9期,第107页。③刘吟:《社区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关怀》,《黑河学刊》,2010年第12期,第153-154页。④刘吟:《社区教育介入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6期,第40-42页。⑤王娜:《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第184-185页。⑥李俊:《流动儿童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研究》,《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50-55页。⑦孙琳、王晓芬:《中小城市0~6岁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教育评论》,2014第3期,第6-8页。⑧夏蔚:《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路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72页。9 2文献综述①绕社区内居民事务的范畴发展。张欣认为香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激励人们积极履行公民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事务,提升责任感,维护社②会正义。另外,香港社区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重视学习型社区建设。第二,重视老年教育。第三,重视公民教育。第四,重视社区居民参与。第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自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就开始注重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社③区教育、终身教育和办学机构等都做了相关规定,社区教育政策法规较完善。张永和王明慧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社区建设、社区总体营造和学习型社区创建,其发展的主要推力有社区大学、中小学校、社区发④展协会、非营利组织和社会教育机构。张映彬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旨在提升人们学识涵养的学术课程、培⑤养社区民众社区意识的社团活动课程以及丰富民众生活内涵的社会艺能课程。(2)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研究不同国家对社区教育的阐述不同。在美国,社区教育视为向社区居民提供多⑥方面教育的非正规教育。日本认为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北欧很多国家视社区教育为“民众教育”。各国由于国情和文化差异,社区教育具有不同的核心发展理念。如美国秉持⑦实用主义理论,为社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北欧提出人文主义理念,民众教育不只强调知识教育,还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让居民发挥主人公作用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日本奉行的是民众教化理念,侧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注重“教养”和“教化”功能发挥,⑧通过教育团结整个民族,培养国民精神和振奋国民精神。国外具有较为完善的教育设施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发展。Bryant认为美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一共有三种,分别是以学校为主体、以社区为主体和学校与社区⑨一体化结合。美国的社区教育将社区和学校有机整合,使学校和社区相交集。①沈金荣:《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②张欣:《香港、澳门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职教通讯》,2016年第22期,第61-65页。③蔡亮光:《台湾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第119页。④张永、王明慧:《台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2页。⑤张映彬:《台湾社区教育的发展特色与启示》,《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98页。⑥Parsons,R.J.(1991).‘Empowerment:PurposeandPracticePrincipleinSocialWork’,SocialworkwithGroups,14(2):7-21.⑦朱蕴丽、陈丽霞:《中美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第61-62页。⑧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波社区教育理念探析》,《成人教育》,2010年第12期,第96页。⑨Bryant,Linda(1989).CommunityEducationandtheNativeAmericanCommunity.CommunityEducationJournal,16,14-16.10 2文献综述①Brawer指出美国社区教育以社区学院为中心。社区学院是以服务社区民众为宗旨,面向辖区内所有社区成员,开设各种适合社区学员需求的多样化课程,入学②门槛低且收费低廉。在英国,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开放大学,社区学院是重要补充,设置了获取资格证书和休闲活动两类课程,为社区中每个人提供终身学③习的机会。北欧社区教育的承担机构有民众大学、民众中学、成人教育协会和④寄宿制青年学院等。日本有公民馆、图书馆、儿童文化中心、少年自然之家、⑤妇女会等教育设施。对于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杨畅和王涪蓉指出美国对学前儿童的支持是全民性的,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支持系统,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注重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美国学前社区教育中影响最广,时间最长的是开端计划,该计划植根社区,以处境不利儿童为目标,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3~5岁幼儿提供社区教育服务,⑥提供免费的补偿教育。而英国的学前社区教育最大特点是社区给幼儿园给予强力支持,社区均有“早期教育协会”和“社区玩具图书馆”。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和教会等承担了学前儿童和移民家庭儿童的社区教育功能,如举办亲子故事会、⑦亲子手工、儿童动画和音乐播放、公园烧烤和游戏等。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确保开端”项目,以让所有儿童尽可能有好的开端为目标,采取了“国家体制、地方管理”的策略。该项目不仅重视幼儿教育,还注重家长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情⑧况,并且给儿童和家长提供相关保育、早期教育、健康和家庭支持服务。在日本,学前社区教育特别重视利用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社区的教育职能,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整体,形成横向合作,同时,学前教育与中小⑨学教育形成纵向,各行政部门与教育机关构成网络式行政体制。2.2.4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研究宣兆凯提出应把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入社区教育中,以社区居民为本,提高社区教育专业化发展,促进社区教育变革,实现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制由学校—①Twombly,SusanB.(2005).Bookreviewofthecommunitycollegebaccalaureate:emergingtrendsandpolicyissues.CommunityCollegeJournalofResearch&Practice,30(1):69-72.②Twombly,S.B.(1982).TheAmericanCommunityCollege.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③Watson,K.(1980).ThegrowthofcommunityeducationintheUnitedKingdom.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26(3):273-287.④赵小段、李媛:《国外不同类型教育机构承担社区教育之比较分析》,《成人教育》,2017年第9期,第84页。⑤陈爱香:《日本社区教育设施分析》,《成人教育》,2006年第8期,第93-94页。⑥杨畅、王涪蓉:《中美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特点比较》,《考试周刊》,2008年第50期,第22页。⑦曾莉:《国外幼儿社区教育及其启示》,《学前教育》,2008年第1期,第3-5页。⑧DrennanV.2008,BenefitsofSureStart.PrimaryHealthCare18(10).⑨曾莉:《国外幼儿社区教育及其启示》,《学前教育》,2008年第1期,第3-5页。11 2文献综述①—行政型向社会——社会型转变。李渭认为社会工作扎根街道社区,服务社会大众的特点具有介入社区教育的可能性。另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有助于居②民广泛参与,挖掘居民骨干,促进资源的整合与链接。左敏参与了济南市开展的“成长部落”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提出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纽带,将家庭、学校、社区等服务主体进行衔接,从而建立以“社区为本”、“融合型”的青少年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杜妍智以武汉市“青少年空间”为例,探究社会工作服务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介入途径,提出社工通过以优势视角的理念,多层次的服务④方式和强调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来介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张荣针对城市闲散青少年群体,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了“资源融合式”社区教育模式,利用社会工作方法把封闭教育变为开放教育,把静态教育变为动态教育,⑤从而更有效达到社区教育的目标。张燕教授发起的北京四环游戏小组是一些学前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一起在社区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与社区紧密合作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教育活动。一些学者认为“四点半课堂”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一种方式。田友丽和娜仁那认为“四点半课堂”是指社会工作以社区教育为基础,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在四点半至六点半之间,把放学后因家长工作而没人看管⑥的孩子组织起来,给他们提供托管、学业辅导和娱乐等服务的一种模式。周纯义和任晓秋等认为“四点半课堂”是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模式,融入社工义工服务,促进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合作,可以解决“四点半课堂”的困境,促进⑦社区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从社会工作视角,开展社区教育实务工作的研究较少,针对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更是寥寥无几,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广泛空间。①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55页。②李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初探》,《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年第2期,第27-30页。③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40-42页。④杜妍智:《多元服务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机构的社工服务介入——以武汉市某社区“青少年空间”为例》,《黑河学刊》,2011年第5期,第149-152页。⑤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1-4页。⑥田友丽、娜仁那:《社会工作机构在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初探》,《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年第6期,第64页。⑦周纯义、任晓秋、王娜:《“四点半课堂”的现状、困境及出路》,《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第68-69页。12 2文献综述2.3文献述评以上研究回顾表明,当前流动学前儿童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针对流动学前儿童的研究依然相对较少,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针对流动学前儿童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幼儿园教育研究较多,现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并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对于社区教育,国外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为成熟,政府支持社区教育,有各自的特点和实践体系。而我国起步较晚,学者们多集中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与模式等探索方面。社区教育的面向的不同群体很少进行划分,关于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少之又少。对于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比较多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鲜少从社会工作视角下进行。一些学者运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对社区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这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但理论研究比较多,实务开展比较少且较单一。儿童的早期教育尤其重要,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奠基人一生的发展,关乎国家发展。由于流动学前儿童父母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且工作长,教育资源匮乏,使他们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即便父母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方面,这样的理念不利于流动学前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工作改善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但社会工作介入该领域的实务研究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社会工作与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相结合,发掘和整合社区资源,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为流动学前儿童开展服务活动,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为传统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社工在与老师、家长和社区共同联动下帮助改善学前教育的质量,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弥补家庭教育不足,促进流动学前儿童早期健康发展。13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3.1项目背景3.1.1项目概况广州市F中心于2013年8月在广州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的民非公益组织,创办了国内首家城中村社区大学和广州市第一家来穗人员融合学堂,是广州市5A级社会组织。F中心培育的品牌项目有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和外来工社区融合项目,连续3年承接广州市公益创投重点项目,其中外来工社区融入项目在2016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F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服务内容包括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亲子早教课堂、流动儿童周末兴趣班、流动青少年就业技能培训、“小候鸟”暑期夏令营、留守儿童暑期成长班,流动人口社区骨干能力建设培训,组建流动人口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联谊会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旨在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培育流动人口社区骨干,增强其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加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交流,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2014年开始启动,是专门为2~3岁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儿童早期教育和亲子课堂的社区教育项目,旨在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改善流动人口的早教观念,增强亲子关系。该项目每年都会开设春季班和秋季班亲子早教课堂,每期的授课时间为3个月。为了提高社工开展亲子早教课的专业性,F中心链接了高校老师和专家团队设计亲子早教课的内容,聘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早期教育专家担任流动学前儿童亲子早教课堂的专业总指导。目前,F中心的流动儿童早期项目在全国十个社区复制推广,项目的发展得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科学早教专家委员会指导。3.1.2广州市S社区介绍F中心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是广州市流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全区流动人口153万人,占广州市流动人口的23%。项目实施的地点主要是白云区三元里S社区,该社区常住人口约15500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约4560人,外来人口约10940人。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湖北省洪湖市、广东省潮汕地区、湖南省等地,主要从事印刷品、化妆品、皮具等行业。据F中心前期调查发现,该社区的外来工平均居住年限为8.5年,社区中流动人口中女性占56.10%,人口呈现年轻化趋势,19~35岁的人口比例占到58.24%。由此可见,S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14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人口结构呈现“倒挂”特征,外来人口是本地居民的两倍以上。3.1.3需求分析笔者在协助机构其他社工开展课堂时通过观察和在社区中与家长访谈,发现该社区的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和需求。第一,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早教意识淡薄。由于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文化程度较低,一些家长对早教的认识比较模糊,并没有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另一种情况,学前儿童需要家长的照顾,特别是0~3岁的孩子,如果妈妈辞职留在家里照顾小孩,养孩子的成本变成孩子的费用加上妈妈辞职的收入,这对于一个打工的流动家庭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一些流动学前儿童是由老人家照顾,老人家的文化水平有限,照顾孩子更多是只养不教或者用老一辈的教育方法。如ZHZ的妈妈说:“孩子这么小,就算带他上早教班,他也听不进去,学不到什么东西,等他上幼儿园和上小学再教他。”SJJ的妈妈说:“平时我都要上班,都是他奶奶带他,奶奶文化不高,都是让他看电视,孩子会跟着学。”项目开始的初期,笔者访谈家长为什么带孩子过来参加早教课堂,一些家长认为希望孩子上了早教课,能变乖一点、聪明一点,提前适应幼儿园,对早教的认识比较模糊和单一。有的家长回答:“孩子在家很无聊,让奶奶带他过来打发时间,有人一起玩挺好的,孩子学不学得到东西无所谓。”第二,家长缺乏实施早教的方法和途径,社区教育资源匮乏。有些流动儿童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早期教育的实施和质量,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无法承担将孩子送到早期教育机构的费用。社区里面除了小公园和F中心有提供让流动儿童娱乐玩耍的设施,幼儿园、小学等地方不会开放给流动学前儿童,而且有提供儿童绘本图书借阅的只有F中心,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资源缺乏。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虽然有些家长会给孩子买故事书、绘本书和益智玩具,但是他们要么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使用,大多数都是让孩子自娱自乐,要么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引导孩子玩。在访谈时,一些家长说:“我有买故事书和绘本书给孩子,我有给他讲,他不愿意听,静不下来,但是孩子在听黄老师讲绘本的时候,他就会很乖地坐着听,可能我讲得没有黄老师那么有趣吧,反正他不喜欢听我讲。”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反映,他们平时比较忙,老人家又不太懂,于是他们上网买了一套《巧虎》早教教材,里面有配套光碟,让孩子看视频听故事,这样他们就不用头疼怎么给孩子讲故事15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了,而且教材生动有趣,孩子也愿意看。因此,家长缺少接受早期教育方法的学习和实施途径,缺乏专业指导,影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质量。第三,家长的教育方式单一,多以说教打骂为主。笔者在观察时发现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多数采取打骂的方式,比如在项目初期,孩子由于还没适应早教课堂,对环境有陌生感而哭闹要回家或者有的孩子对于课堂还没建立规矩感,在课堂乱跑动,家长在安慰安抚的同时多采取强制威胁命令的话语要求孩子坚持上完课堂,有时甚至直接动手打孩子。笔者在访谈时,有些家长说:“孩子不打他不会听话的。”有的家长说:“有时候脾气上来会忍不住打他几下,我也知道不应该打孩子,但是我也没其他办法了。”FYX的妈妈和笔者说,自己曾在多个城市漂泊,遇到过社会不同行业的人,自己只有中专文凭,经常会羡慕有读过大学的人,因为自己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明白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感,所以她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不管多辛苦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教育她,让她以后能够读大学。但是,自己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也没有人教她怎样教育孩子,孩子不懂事就打和骂,渐渐地孩子与其他孩子玩也喜欢打人,有时候甚至咬人,因此“打,关小黑屋”时常上演,结果孩子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她的性情越来越粗暴,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迷茫。因此,流动儿童的家长缺乏沟通技巧,教育方式单一,与孩子住在一起并不代表能提供有效科学的教育。第四,2~3岁的流动学前儿童生活圈子狭窄,缺少同伴,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由于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本地居民习惯使用粤语进行交流,而流动人口大多数不会粤语,并且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排斥。因此,流动人口很少与本地居民交往,流动人口的交往对象一般是老乡,交往圈子窄。由于父母忙于生计,而2~3岁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只能由家人照顾,平时老人家很少带孩子外出活动,一般要等到父母双方都放假有空了才能带孩子去市儿童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玩。流动学前儿童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出租屋里或者社区的小公园,缺乏人际交往的环境,缺少同伴玩耍。因此,一些流动学前儿童存在腼腆、害羞、孤僻和胆小的现象,很难融入集体,经常单独自己玩。在与家长访谈时,LY的妈妈说:“白天基本就是待在家里,因为邻居家的小朋友要上幼儿园,只能放学了才有人和他玩,有时候带他去社区公园玩,看到其他孩子在玩,让他加入一起玩,因为不熟悉,每次他都害羞不愿意,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流动人口受入托年龄或经济条件所限,社区内的2~3岁的流动学前儿童主要16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由妈妈或老人在家照看,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在身体、语言、认知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早教意识淡薄,或者因不了解科学的养育知识,缺乏早期教育的科学方法,遇到困惑又难以寻求支持,同时,城中村社区内也没有相应的公共设施及场所供其玩耍,也没有任何早教活动可以参加,使孩子的成长发育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需求,流动学前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通过开设外来工亲子早教班、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活动,让社区内2~3岁的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系统科学的亲子早教课程。3.2项目目标与理论基础3.2.1项目目标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通过整合社区资源,社工在社区内开展亲子早教课堂、家长课堂、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改善流动人口的早教观念,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增强亲子关系。希望通过项目的开展达到以下具体目标:第一,85%的家长能了解早教的理念和重要性并学习到一些育儿方法。第二,80%流动学前儿童在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等能力方面有提高。第三,80%的家长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相互支持网络。第四,80%的家长能掌握亲子互动、亲子沟通的技巧,从而改善亲子关系。3.2.2项目理论基础(1)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也称作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生态环境在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时的重要性,注重各系统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作用与影响。该理论揭示了个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考察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查尔斯·扎斯特罗把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他指出微观系统是独立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群体,有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包括社区、机构、组织和①文化等大规模群体。借助生态系统理论,社工在实务开展中要发掘和调动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庭、社区的资源与能力,把各个系统联系起来,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环境。(2)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94页。17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务、矛盾和冲突。1~3岁期间是儿童期,是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是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儿童随着机体的发展,越来越准确地控制肌肉活动,学会爬、走、说话等技巧,会产生一种渴望独立的需要。在这阶段父母对儿童形成独立、自信等品质起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父母要根据社会要求对儿童的行为给予控制,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第一方面,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伤害①儿童的自主性。因此,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要重视家长的作用,社工通过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帮助流动学前儿童解决他们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冲突,和家长一起完成流动学前儿童这一阶段所需要的早期教育。在活动开展中,社工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流动学前儿童的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发展特点,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改善教育方式,重视孩子的早期发展。(3)游戏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儿童通过游戏能够巩固新的认识结构以及发展情②感,在游戏中形成概念、增加认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皮亚杰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把游戏分为三种类型,有练习性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以③及有规则的游戏(7~12岁)。象征性游戏发生在儿童语言开始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主要靠符号表征认识世界。此阶段儿童通过象征方式去同化新事物,根据自④己的意愿展开想象、创造和组织游戏,游戏具有嬉戏性、组合性和个体性。社工在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社区教育时,主要是在游戏理论的指导下策划和开展亲子早教课堂的主课活动,以流动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象征性游戏,用游戏的方式向流动学前儿童介绍身边周围的事物和学习交往技巧。3.3项目实务内容3.3.1亲子早教课堂亲子早教课堂于2014年开展,经过三年的发展,社工不断调整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笔者对机构的负责人访谈时了解到,一开始社工把课程安排在周末,每周开展两次小组活动,方便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放假休息陪孩子过来参加活动,但是这种短期的、间断性的早教课堂形式,服务效果不如意。因为小孩需要①赵琳:《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探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幼儿教育》,1995年第12期,第6页。②陆晓燕:《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68页。③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第12-14页。④王娆、李宏超:《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学理论》,2013年第32期,第280页。18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熟悉环境和适应课程,而这种间断的活动形式使孩子一直很难融入课堂,认识其他小伙伴,与社工建立信任关系。因此F中心为了让项目效果达到更好,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能熟悉和融入课程,增进组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扩大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网络,社工把亲子早教课堂改为每周二至周五上课,周一或者周六开展家长课堂和社区活动,3个月为一个学期,让亲子早教课堂形成常态和持续的社区活动,让社区逐渐形成早期教育的氛围,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的意识。3.3.2家长课堂家长课堂是流动儿童早教发展项目的品牌活动,有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两种形式,主要面向亲子早教班的家长们和社区内其他流动儿童的父母而开展。社工链接高校老师和社区中有学前教育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在社区大学和家长微信群为家长们授课,为家长们解答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这种线上加线下的课堂让因为工作不能参加家长课堂的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在每节家长课堂结束后社工会把老师的授课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方便家长进行回顾和复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社工通过在亲子早教课堂中观察到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常遇到的问题和教育误区和困惑,并调查社区内家长们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汇总起来反馈给早期教育的专业老师以此设置系列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课堂。从2017年6月到11月期间,社工一共开展了6节线上家长课堂和8节线下家长课堂,主题包括亲子沟通、感统训练、家庭关系、健康养育等等。家长课堂让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有学习育儿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与需求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发展,帮助他们增强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并提升他们的亲子沟通和情绪管理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家长课堂让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互相探讨和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中互相分享困惑然后家长们分享出自己的经验,最后和老师一起讨论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个过程让家长们认识到新朋友,扩大其社交网络,增加社区内流动人口的交流,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3.3.3早教志愿者队伍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开展课堂的过程中,把有爱心、对早期教育有兴趣的父母组建成一支家长志愿者队伍。社工每年会举行两次学前教育培训,为家长志愿者队伍的成员提供学习学前教育知识与技巧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提供服务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提高流动人口19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的能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发挥其潜能和自主性,使他们不再是社区教育的被动者,而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同时,为社区教育储备教育骨干,发展社区的人力资源,形成教育共同体,为项目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早教志愿者团队里存在一些全职妈妈,F中心为了给这些年轻妈妈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因此挖掘有潜质的全职妈妈成为项目的助教老师,给予她们专业的学习培训。项目的黄老师和笔者说:“那时候我在家带了几年娃,与社会有一些脱轨,而且自身文化水平又不高,很难找到工作。在参加亲子早教班的时候听说了这个机会,我就去尝试,从全职妈妈到家长志愿者到助教,再经过师资培训和一年的助教实践经验,成为项目的主讲老师,真的很感谢中心的支持。”S社区目前从全职妈妈发展为主讲老师的有4名,助教老师有8名,本学期新增了12名家长志愿者,这有利于增加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3.3.4其他社区活动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通过定期举行社区活动,让社区的居民和流动人口有更多的交流,加深相互认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同时,通过社区活动让更多的流动人口了解项目,在参加活动中认识早期教育和亲子陪伴的重要性。亲子手工活动、亲子运动会、亲子户外活动、“21天亲子阅读打卡”等是流动儿童早期发展的主要社区活动。其中,社工每年都会策划两次亲子户外活动,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其他社工一起策划组织了一次亲子户外活动,组织30对亲子去广州市儿童公园游玩,让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在活动中放松心情,了解广州,扩大流动学前儿童的活动范围。同时,通过户外活动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社工通过链接有经验的华德福手工老师为社区内的流动学前儿童开展面塑课、染围巾、制作羊毛球等亲子手工活动,通过精彩多元的亲子活动锻炼流动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家长掌握与孩子互动的技巧,帮助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改善亲子关系。社工利用网络平台在社区里开展了“21天亲子阅读打卡”活动,家长每天抽出15~20分钟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读绘本或者故事书,连续坚持21天,找家人把每天亲子阅读的情况通过小视频或者照片记录下来放到朋友圈进行打卡,然后把7天、14天或者21天的打卡记录截图发到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领取到一份精美的礼物,通过这个活动推动社区形成良好的早教氛围,让社区的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和亲子陪伴,在阅读中形成高质量的亲子时光。20 3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介绍本论文重点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来谈社会工作的介入。因为在流动早期发展项目中,亲子早教课堂是直接面向流动学前儿童,而家长课堂和早教志愿者队伍是间接与流动学前儿童有关。亲子早教课堂处于项目实务内容的重要地位,每期开展时间长,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并且在各活动中最受流动人口的欢迎,服务效果较好。社工在亲子早教课堂中可以同时与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建立专业关系,满足流动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双方的需求。社工通过开展亲子早教课堂让流动学前儿童在社区内就能获得早教服务,减轻流动家庭进行早教的经济压力,不仅促进流动学前儿童各方面的成长,而且提高了父母的早教意识,使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能够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中。一方面,亲子早教课堂为社区的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家长通过观察和对比同龄孩子之间的能力发展情况,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状况,增强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家长们进行早教经验的交流,加强流动家庭之间的互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社工在课堂上为家长示范和引导早期教育的技巧和方法,让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教育技巧。再加上由于时间的原因,笔者只全程参与流动早期发展项目中的亲子早教课堂,所以论文的介入部分重点以亲子早教课堂为例来介绍社工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社区教育的服务过程。21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4.1亲子早教课堂的活动内容这期秋季班亲子早教课堂一共开设两个班,按年龄大小分成太阳班和彩虹班,每班15对亲子,其中10对是流动人口,5对是本地人,家长多为儿童母亲(组员简介具体见附录8)。每节课100分钟,有1名主讲老师和2名助教老师协助社工开展亲子早教课堂。亲子早教课堂每4次课程为一个主题,社工围绕每周主题策划主课的内容和游戏,因为2~3岁的幼儿对陌生的东西容易焦虑,多样和经常变化的课堂会不利于幼儿的安全感建立,而多次重复的课堂环节能够帮助幼儿加深认知和记忆,提高规则意识和建立秩序感,因此亲子早教课堂的流程和环节基本固定不变,社工和早教老师会根据组员的情况调整环节内容,增加难度。因为文章篇幅有限,笔者将摘取相关活动进行阐述,重点写社工策划开展主课的部分,对于其他环节不再重复阐述。一节亲子早教课的基本流程包括唱《燃灯之歌》、亲子读绘本、自我介绍、律动、蒙氏走线、主课、圆圈总结这七个环节(具体见附录1)。社工会根据每周主题调整每个环节的内容,根据组员的掌握情况再适度增加难度,如自我介绍环节,当主题是运动的时候,社工会让组员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其他组员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走线环节,当大多数组员都能安静、独立地坚持走完3圈时,社工会增加难度,让组员双手托着小球进行走线,让组员练习托举的动作,增加手臂的力量,利于组员手臂肌肉的发展等。通过这几个环节,训练流动学前儿童语言、认知、艺术、运动和社交的发展,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勇于表达自己,认识新朋友,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网。4.2亲子早教课堂的实施过程4.2.1熟悉新环境课堂主题: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活动日期:2017年9月12日至15日主题缘由:2~3岁的幼儿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害怕不安,周围一切新鲜的人和物容易让孩子产生好奇心或者焦虑的情绪,需要社工和老师帮助流动学前儿童熟悉环境,减少陌生感与焦虑情绪,降低组员的防卫心理,为信任关系的建立22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打下基础。组员对于课堂的陌生,缺乏安全感,情绪较不稳定,再加上秩序感和规则感还没有开始建立,容易出现哭闹和跑动的现象。因此,课堂第一周的主题是新的环境。活动目标:社工帮助组员和家长熟悉中心和社区,与社工建立专业关系,组员之间能相互认识。同时,社工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熟悉课堂流程,提高规矩意识和建立秩序感。活动内容:围绕这周主题,社工策划和开展了四次课堂,主课活动内容如下。表4.1第一周主课活动安排时间活动目标星期二制作导游旗,参观中心。组员了解和熟悉中心环境,减少焦虑。星期三展示照片并介绍自己,玩“找照片”游戏。组员相互认识,尝试表现自己。星期四制作卡片,找到卡片相同的小伙伴。增进组员之间的熟悉感,掌握三原色。星期五参观社区熟悉社区环境,加深对社区的认识。第一节主课活动,社工先给组员展示导游旗和做导游旗所需的材料,示范导游旗的制作方法。然后社工给组员发放材料,让组员在家长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导游旗,组员在旗帜上进行涂鸦,从而锻炼组员卷纸的动作和发挥组员的想象力。最后,社工带领组员和家长一起举着导游旗,排队开小火车参观中心。社工要介绍各个活动室的功能和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让组员和家长了解中心的大致结构,尤其是厕所和饮水间的位置。社工借此活动帮助组员熟悉中心环境,减少陌生感和焦虑感。第二次主课活动,社工结合前面的自我介绍做游戏。首先,社工拿出自己的相片,向组员和家长指着照片说:“这是我,我叫陈社工,我和谁一起拍的。”社工介绍完后邀请家长带着组员轮流介绍自己的照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补充信息,不愿意讲的组员可以让他请家长介绍,要引导组员使用“这是我”来表达自己,让组员明晰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个体。接着,社工把组员分成两组把组员的照片放在筐子里,组员在家长的引导下筐里找到自己的一张照片,把照片运到对面的目的地,和家长一起把照片贴到活动室的班级风采展示栏,方便组员和家长记住其他同伴。第三次主课活动,社工带着组员一起认识卡片上的颜色,学习三原色(红黄蓝),一起对卡片的圆点进行数数,社工说:“1、2、3、4,这是4。”在数圆点的时候社工要用手指着圆点,当数完“4”的时候,社工要用手比划示意这个整23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体是“4”,不是最后一点是“4”,让组员学会如何点数和初步意识到“4”是指四个点。然后社工给组员每人发一张卡片,家长引导孩子找到和自己的卡片一样的同伴,认圆点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相互认识抱一抱,一起牵手找到社工说出自己同伴的名字,最后拍合影留念。通过这一小游戏增进组员之间的熟悉感,营造温暖有趣的集体氛围。第四次主课活动,社工帮助组员熟悉社区环境,加深对社区的认识,提高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社工利用投影仪播放社区的相关照片,让组员一起观察这是社区的哪个地方,请组员说出自己熟悉或者认识的地点。接着社工带着组员和家长在中心附近走一圈,让组员排队牵绳子一起走,社工一边介绍社区,一边引导组员说出这地方叫什么,如市场、超市、社区公园、社区居委会等。活动过程与反思:由于是亲子早教课堂的第一周,组员对环境和课堂流程陌生还没有形成上课的规矩意识。因此,社工提前通知家长在课堂第一周每天早15分钟到课室,让孩子提前进入课室熟悉环境,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第一周的课堂,课堂秩序和纪律较差,组员容易出现哭闹、偶尔大叫、注意力不集中、课室来回跑动的现象。当出现以上现象时,社工和早教老师会让家长把孩子抱到休息室坐着,让孩子透过玻璃看课室里面的上课情况,安抚好情绪等再进课室,以免影响到其他组员。在第一周的课堂里,自我介绍环节刚开始大多数组员因为害羞都没有开口介绍自己,躲在家长身后,有些甚至不愿意上台跑出去休息室。因此,社工让家长先介绍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再鼓励孩子,孩子还是不愿意说,那么社工和家长采取不强迫的态度,由家长代替介绍,后面两次课堂大多数组员已经愿意上台拿着麦克风给家长做介绍,有几位组员愿意开口介绍自己。在亲子读绘本环节,有些组员是老人家陪同,有个别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识字或者对绘本的内容和寓意不是很理解,导致个别组员自己随意翻书,一两分钟就翻完要求换一本书了,社工和早教老师会多关注这部分组员,必要时会代替爷爷奶奶带着这些组员读绘本。律动环节,让家长带着组员一起做动作,组员们都能很好地参与进来,听到音乐会兴奋地跟着社工活动手脚,有一两位组员虽然不愿意做动作,站在一边,但是社工发现其实他在看周围人怎么跳。在主课环节,制作导游旗和找朋友,组员的参与度较高。制作导游旗时组员们大多数愿意动手和家长一起制作,特别是涂鸦的时候兴致很高。通过卡片找朋友,大多数组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合影留念,在家长的帮助下能记住对方的名字。在参观中心和社区时,组员们的纪律挺好,在家长的引导下没有出现掉队的现象,24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个别组员不愿意自己走路需要家长抱着走,独立意识需要加强。经过这周课堂后有一些组员已经适应早教课了,能够坚持完成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游戏中,情绪稳定,但是有些组员还需要在纪律和规则上加强。大多数组员与社工已初步建立关系,有的组员看到社工能主动打招呼,有的组员虽然不爱打招呼但是面对社工的问安时可以微笑回应。其中有ZHZ和WY两位组员整整一周都是没有参与课堂,不肯走进课室,也不喜欢社工和老师靠近,特别是ZHZ当陌生人碰到他,会暴躁地大喊大叫。ZHZ的父母是在社区里开理发店的,早上工作不会很忙,所以开学第一周特意父母双方一起陪孩子熟悉课堂。因此,社工让ZHZ的父母一起陪着他在休息室透过玻璃观看上课的情况,后面两天ZHZ开始慢慢靠近教室门口,当觉得有趣的时候还会用用手指指向课室里面。笔者观察到一些家长还没掌握好怎样引导孩子参加活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善,如当孩子出现跑动大叫影响课堂纪律时,有的家长会打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掌嘴让孩子停止尖叫。当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时,有些家长会强制,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一定要说,会和其他孩子作比较。对于孩子的跑动和哭闹一些家长粗暴地直接把孩子抱出去课室,把孩子放在一边任由孩子哭。因此,笔者认为在关注流动学前儿童的课堂适应和表现时,社工和早教老师更要关注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引导家长,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对于家长强迫孩子表现自己时,社工要和家长解释清楚有些孩子的性格气质可能是比较安静,家长不应该强迫他,不应该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而是首先做好他的榜样,再鼓励带动他,当孩子看到家长能做好,总有一天孩子也会愿意跟着做。当家长出现不当的教育行为时,社工和早教老师要及时制止,当孩子出现哭闹、跑动等行为时,助教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引导家长要有耐心要温柔地通过抚摸孩子后背安抚孩子情绪,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试着用理解的对话帮助孩子,如:“你哭闹是不是不愿意上课啊,不想做,那么我们现在先在休息室喝水,妈妈抱着你坐着在外面看老师上课,好吗?等你想进去了妈妈再抱你进去。”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家长再引导孩子建立规矩感。同时,经过一周的活动,笔者发现社工和早教老师要激发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尤其是老人家对课堂的参与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让家长明白社工和早教老师不是帮助他们照看孩子,陪他们的孩子玩,而是让他们关注孩子的发展,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互动的多种渠道,让他们明白参加课堂的意义,希望他们当课程结束了在家也能和孩子进行沟通,建立亲密关系。25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4.2.2改善亲子沟通活动主题:大手拉小手,亲子运动会活动日期:2017年11月4日活动缘由:经过一个多月的亲子早教课堂,笔者发现除了有一位组员偶尔是爸爸过来陪伴上亲子课,其余的都是妈妈或者老人家陪伴,有3位组员基本都是老人家陪伴,父母都没有参与到课堂里,大多数流动学前儿童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缺少父亲的陪伴。有一位组员的妈妈曾向笔者反映,组员的爸爸不会发挥想象力,不太会和孩子沟通交流,有时候妈妈都觉得爸爸和孩子玩游戏的方法太无聊太枯燥了,在家孩子都不喜欢和爸爸玩。因此,在课堂中期笔者策划开展了一场亲子运动会,把活动日期安排在周六,社工提前通知家长希望父母双方尽量抽空过来参加,因为一些运动项目必须要亲子完成,而老人家的体力可能不能很好地带孩子完成运动会。活动目标:提高组员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加团队意识,加强社工、早教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这段时间的变化,提高家长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重视亲子陪伴。活动内容:本次运动会,社工把组员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共设计了4个小游戏,具体活动内容如下。表4.2亲子运动会活动计划时间活动目标15分钟接力赛跑帮助组员练习跑步,提高组员的团队意识。20分钟过河拆桥帮助组员练习双脚跳,增加亲子之间的配合度。15分钟亲子划船游戏促进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10分钟蒙古包游戏锻炼组员的手臂力量和身体灵活性,学会听懂指令。20分钟食物分享培养组员的分享意识,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运动会开始前,早教老师带着组员一起跳律动操,帮助组员活动手脚,活跃气氛。本次运动会以亲子组队的形式参与比赛,社工把按照组员年龄分成两队进行比拼。在“接力赛跑”活动中,组员和家长站在起跑线外排队,两队的第一组的家长拿着沙包快速跑到对面的红线,再跑回来把沙包传递给自己的孩子,第一组亲子跑完后把沙包接力给下一组亲子,直至全部完成。当组员不能独立完成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陪伴和引导他完成接力。为了增加亲子之间的配合度,锻炼组员双脚跳的动作,社工带领组员进行“过河拆桥”游戏。社工准备了四个呼26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啦圈,在每队前面各摆放两个,第一位组员站在第一个呼啦圈里面,听到口令跳进第二个呼啦圈,然后家长蹲下来把第一个呼啦圈拿起来绕过孩子的头顶紧靠第二个呼啦圈向前摆放,孩子再往前面的呼啦圈里面跳,一直跳到对面红线再跳回来把呼啦圈传递给第二组亲子,依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反应配合孩子,鼓励孩子双脚跳进呼啦圈。经过前面两个激烈的游戏后,社工和早教老师给组员和家长进行集体按摩,家长和组员顺势趴在地垫上,社工和老师拿着大龙球从组员和家长身上滚动。刚开始两遍要轻一些,等组员和家长适应后,可以拿着球在家长和组员身上稍微停留一下,加重力度用球在背上进行点、按、揉等动作,帮助组员和家长全身放松。等组员们休息完,社工带着组员一起玩“亲子划船”游戏,每轮两队分别派出一组亲子进行比赛,家长之间商量好比赛顺序,所有组员都有一次上场机会。家长坐在地上,组员坐在家长大腿上且两只手环抱住家长的脖子。家长利用手脚和臂部的力量向前移动,先到终点的那组亲子获胜。完成“亲子划船”游戏后,社工组织组员和家长一起玩“蒙古包游戏”,家长和组员一起拉着彩虹伞的边缘,当社工喊出“波浪”的口令时,所有人一起挥动彩虹伞形成波浪一样,社工喊出“1、3、5”这几个数字时,所有人一起举高彩虹伞,当喊到“2、4”这两个数字,所有人一起放下彩虹伞,等社工喊到“6”时,所有组员钻进彩虹伞,家长用屁股压住彩虹伞边缘,这时彩虹伞形成一个“蒙古包”的形状。通过这个小游戏锻炼组员的手臂力量和身体灵活性,学会听懂指令。最后,社工组织组员和家长一起坐在彩虹伞上吃东西分享食物,借此环节家长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自愿分享食物给其他组员。事务吃完后,社工带领家长和组员一起回顾和总结今天的活动,由家长分享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参加亲子早教课堂这期间自己和孩子最大的改变。活动过程与反思:社工提前策划好亲子运动会的活动计划书,提前两周在家长微信群发布了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让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尽量抽空过来,因此,活动当天全部组员都是有妈妈陪同过来,其中有6位组员是爸爸妈妈都一起过来参加活动。这是亲子早教课堂开课以来,第一次全部组员是由父母陪伴,没有组员是由爷爷奶奶陪伴过来上课。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平时由爷爷奶奶陪伴的组员,在这次活动中变得比平时积极,更加投入,脸上的笑容比平时多。这种亲子互动性强的活动中,组员不容易出现发脾气哭闹的现象,特别是在父母的引导下组员更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增强,此次课堂的气氛较好。在亲子划船游戏中,笔者观察到当组员坐在爸爸的腿27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上,双手抱着爸爸的脖子,爸爸拼命往终点移动的时候,组员在爸爸的怀里一直大笑,很开心,特别享受这个过程。在食物分享环节,组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都能互相认识,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因此,在社工和家长的引导鼓励下,大多数组员能与其他同伴分享食物。在总结环节里,社工鼓励家长特别是爸爸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有时候一些简单的活动如亲子划船、亲子阅读、给孩子一个拥抱等等,都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建立亲密关系。此次亲子运动会开展得比较成功,每一个游戏项目都能让组员和家长共同配合完成,家长和孩子的参与度较高,增加了组员与家长的肢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的机会,活动氛围较温馨。由此可得,社工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亲子的合作,多运用亲子游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促使家长更积极地参加课堂从而更好地引导组员融入课堂,推动家长和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经过此次活动,有个别父母意识到父母陪伴比老人家陪伴更有利于孩子参与课堂,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活动结束后父母陪伴孩子上亲子早教课的次数多了,偶尔能看到个别组员的爸爸会过来陪伴,有几次课堂出现了同时两位组员是由爸爸陪伴过来上课。有一位组员的妈妈还特意让老板安排上班的时候,把她安排在周末工作,把每周的假期安排到周一至周五的任意两天,方便她陪伴孩子参加亲子早教课堂。4.2.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课堂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活动日期:11月7日至10日活动缘由: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会影响他以后对人的态度和人际关系,而且会影响其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流动学前儿童由于生活圈子狭窄,大多数时间和老乡或者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社会交往网络小,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亲子早教课堂中,社工发现有些组员喜欢躲在家长的身边,不愿意走进集体游戏中,不喜欢和其他同伴交往。同时,有个别组员在和其他同伴玩耍时,不懂得交往的规则,喜欢抢别人东西或者打人,时常与别人发生摩擦。经过前七周的课堂,组员们渐渐熟悉有的甚至成为朋友,课堂上或者课后社工经常能看到个别组员因为争抢玩具或者一些小碰撞,发生摩擦和哭闹。因此,笔者选取第八周的主题课程呈现社工如何对流动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进行介入。把本周的主题定为我们都是好朋友,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引导组员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从游戏中学会与其他同伴相处、合作与分享。家长在游戏中也要以身28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作则向孩子示范正确交往的行为。这样能够为流动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活动目标:提高组员的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礼貌用语和规则,促进组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活动内容:围绕这周主题,社工策划和开展了四次课堂,因为本周有些主课的活动较简单,因此社工在活动结束后安排组员一起围圈玩玩具,通过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学会交往规则。本周主课活动内容如下。表4.3第八周主课活动安排时间活动目标星期二制作五彩星星瓶提高手眼协调和手指肌肉发育,促进组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星期三两人三足让组员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分享,学会一起玩耍。星期四小小电话线学会礼貌用语,培养组员的社交能力;锻炼穿线的动作。星期五头发肩膀膝盖脚组员之间增加肢体接触,促进感情交流,认识自己的身体。第一次主课活动,社工提前让家长课前准备好透明的塑料瓶或玻璃。社工给组员和家长示范怎样制作五彩星星瓶,首先用安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碎片,拿出一张小碎片放在掌心揉成纸团,再用三指捏放进玻璃瓶,把玻璃瓶装满小纸团。然后社工把不同颜色的彩纸发给组员,但是每人只能拿到一种颜色。组员之间只有学会相互分享,才能凑齐五彩颜色的星星瓶,家长和社工一起向组员示范怎样向其他组员表达需要交换的方法,然后引导和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需要,向其他组员换取其他颜色的纸。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组员的交往能力,学会文明用语、分享与交换。等组员凑齐了五种颜色的彩纸后,家长协助组员共同完成星星瓶。通过这个活动帮助组员练习使用剪刀,掌握抓、握的姿势,促进手指肌肉发育,并且帮助组员掌握捏、揉、放的精细动作,锻炼手眼协调。第二次主课活动,游戏前,早教老师带着组员学唱儿歌《我的朋友在哪里》。通过这首儿歌,社工开始引导组员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两组队进行“两人三足”游戏,在游戏中增进友谊。家长在组员身边协助,引导两人怎样更好地配合完成比赛,同时以防组员受伤。游戏结束后,社工把组员分成4组,每组的成员一起围成圈一起玩玩具,引导他们学会交换分享玩具。社工在分发玩具时,要和组员说清楚玩玩具的规则,如果没拿到心仪的玩具,可以问小伙伴能不能交换玩具,如果不能,那么等小伙伴玩了一段时间后,双方家长再引导组员进行交换,玩具是公共的,玩具要轮流玩。这次如果没有玩够,那么可以等下节课或者课堂结束29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后玩。当组员之间出现抢玩具,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引导孩子遵守先拿先玩,排队轮流玩的规则。第三次主课活动,社工带着组员一起制作“小电话”。首先,社工演示一遍怎样用一次性纸杯、绳子和回形针制作“小电话”,然后由家长协助组员共同完成,帮助组员锻炼穿线的动作,最后组员在“电话”上涂鸦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组员们做好了“小电话”,社工和家长引导组员之间通过“小电话”进行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学习“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第四次主课活动,社工带着组员一起复习之前学过的儿歌《头发肩膀膝盖脚》,组员一边唱一边用手指出相应的身体部位。当组员掌握后,社工播放背景音乐,当背景音乐停止,社工喊出口令“头对头”,那么组员要找到同伴相互头对着头,轻轻碰到一起,口令“脚对脚”,那么组员要找到同伴。两个人脚对脚,以此类推。游戏结束后,组员们一起玩玩具。活动过程与反思:经过快两个月的亲子早教课,组员们都进步很明显,上课的情绪也较稳定。在自我介绍环节,大多数组员在家长的引导下能完成自我介绍和当周增加的主题内容,如这周的介绍自己好朋友的名字,有些组员在自我介绍完还会表演唱歌,有3位组员虽然不愿意开口表达,但是已经主动勇敢上台了。在读绘本环节,组员基本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听讲,偶尔有一两位会跑动,但家长很快能安抚下来。本周读绘本环节改变了原来的方式,由家长代替老师给组员们讲绘本,可以给组员们带来新鲜感。家长提前向社工报名,社工每天安排一位家长进行尝试,而绘本由家长自己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家长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对于讲绘本的技巧和方法有更深地体会,促进家长们互相交流探讨讲绘本的方法,共同学习。本周主课环节,有些家长觉得游戏太简单,不以为然,在陪孩子做手工或者游戏的时候会分神不用心,出现偷偷看手机的现象,让孩子自己玩,因此,社工要做好与家长对活动的沟通工作,可以提前一天把第二天的活动的目的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了解,明确告诉家长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比如撕、捏、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在促进小孩的手指肌肉发育,通过精细动作开发大脑智力,通过设计小游戏增加组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在玩玩具的时候,出现摩擦时,社工提前告诉家长一些处理方法,如孩子抢玩具时家长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想玩,但是不能抢,因为是他先拿到了,我们要排队,我们先玩其他的玩具,等他玩了一段时间,你可以问他愿不愿意给你玩。”家长可以等孩子玩了一定时间,对他说:“你已经玩好一段时间了,玩好了要给30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其他组员了,这是公共玩具,大家要一起玩,我们可以去找其他玩具玩。”通过本周课堂,组员之间的感情变得深厚,有些组员会主动要求家长放学后带他去找其他组员一起玩,家长之间私下相互约时间一起带孩子去社区公园玩,有些组员之间还相互去对方家做客。如组员WY从刚开始抵触别人接触,喜欢自己玩,通过游戏和在妈妈的鼓励下,已经能和组员ZQR结为好朋友,放学的时候会主动等待和ZQR牵手一起回家。在本周的课堂上,笔者观察到有两位一直很乖的组员,在其他组员的影响下,偶尔会出现不专心,甚至跑动等消极厌倦现象,当助教老师安抚他让他回去妈妈身边听课时,有一位组员问:“为什么他们可以跑呢,我不可以呢?”因为组员年龄小,孩子之间喜欢模仿,不可避免同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在课堂上出现负面影响的时候,社工该如何协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辨别行为的好坏,不受同伴的消极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社工和早教老师反思的现象和问题。经过开会讨论,社工和早教老师决定先通过彩虹本把这个现象反馈给这几位组员的家长,让家长通过绘本引导孩子,社工在彩虹本上面写道:社工观察到本月宝宝受其他小朋友的带动下,容易思想出小差,不积极参与活动的现象,宝宝慢慢长大逐渐成为社会人,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好的和不好的事情所影响,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宝宝去面对这种状况,做独一无二更好的自己!当家长如果不好跟小朋友讲大道理时,妈妈可以借助绘本和孩子进行沟通,推荐绘本《独一无二的你》,可以在中心图书室借阅。而对于上课时带动其他组员跑动的组员,社工通过彩虹本反馈给家长,写道: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专注力只有5到7分钟,当宝宝觉得时间太长坐不住,想跑动时怎么办呢?社工有一个小建议:第一步家长帮助宝宝坚持坐5到7分钟,第二步当他做到了,宝宝感到累确实想动一动,这时候家长可以与宝宝做约定,比如让他指定在座位边上的那两块垫子上活动或者躺着,实在要跑那么家长允许他去到教室外面的休息室跑一圈再回来坐好,原则上不影响到他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地让宝宝坐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通过这方法,引起了家长对组员课堂表现的关注,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给予引导和鼓励,课堂秩序得到改善。社工在策划课程活动时,以大多数儿童的情况而设计游戏和学习进度,但是固定的课堂环节忽视了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如自我介绍环节有的组员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轻松大胆地跟着家长一起表达出来,而有些组员存在滞后性要等到早教班课程快结束才能勇敢地表达出来。有些组员当掌握了,容易对这个环节失去兴趣,31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出现不专心和跑动的现象。因此,社工在往后的课堂中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关注组员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组员增加相应的难度以此吸引组员的参与,减少跑动和不集中的现象。社工每月都会把课程观察记录通过彩虹本的形式反馈给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让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了解孩子的状况,同时家长可以通过彩虹本记录孩子的表现、进步成长或者向社工提出对课堂的想法与建议,加深社工与流动学前儿童父母之间对课堂效果的交流,一起探讨孩子的早期发展,及时调整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4.3项目结果4.3.1过程评估从组员的参加课堂情况来看,两个亲子早教班一共招募30位组员,其中有两位组员中途退出课堂,一位组员因为身体生病需要在家休养,另一位组员的妈妈要回老家生二胎,因此他也跟着回老家。亲子早教课堂每周安排4次,开展频率较高,组员出勤较稳定,课堂平均出勤率达87%,请假原因多为组员身体不舒服而不能来。由此可见,家长对于亲子早教班的开展的认可度挺高,积极配合项目陪伴孩子过来上课。对于具体的课堂的评估与反思,在活动过程中社工和早教老师对组员的表现做好观察记录,并且每月对组员的表现总结反馈给家长,通过这种方式,笔者对项目进行过程评估。相关过程及反思在上述活动开展过程中已做了一些说明。4.3.2结果评估(1)从组员的成长与改变来看第一,组员由抵触到熟悉课堂。项目开展初期,一些组员对社工存在抵触心理,不肯让陌生人触碰,慢慢地能够与社工成为好朋友,很好地与社工进行互动。第二,组员从没接触过绘本到喜欢上读绘本,由于一些家长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意识到讲绘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平时没有给孩子讲绘本的习惯,因此,刚开始一些组员不愿意听家长讲绘本,不愿意安静坐着听,自己一个人很快地乱翻书或者扔书,慢慢地能够专注地听家长讲完绘本,并主动地去找早教老师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绘本。第三,组员对事物的认知增加,一开始组员在和社工玩游戏的时候,对于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和三原色的认知上,组员们通常只认识一种或者两种,到课32 4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及评估程后期能够全部正确认出来,而且组员对于颜色的掌握基本已达到5种或5种以上。第四,组员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得到发展,如项目刚开始的时候,社工利用万象组合给组员做感统训练时,大多数组员能够双脚起跳但是不能同时落地,只有个别组员能够很好地完成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训练,组员们基本能够很好地完成,有几位还能单脚连续跳3次。对于穿珠子这手指精细运动,大多数组员从一分钟穿两到三个珠子到后来能够一分钟穿五到六个珠子。第五,大多数组员在课堂上跟着早教老师跳律动操和学习唱儿歌,特别是《我爱圆圈圈》这一律动操,组员们能够熟练掌握,并且会主动拉着旁边的小伙伴一起转圈。由此可见,组员在运动、语言、社交、认知和艺术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2)亲子早教家长反馈意见表在亲子早教课堂结束时,通过主要陪伴组员上课的家长填写反馈表,对表中的意见进行收集,从而了解家长对亲子早教课堂的满意度和意见,笔者对反馈表做了整理和评估,结果如下:第一,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帮助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了解早教的重要性并学习到一些育儿方法这一项目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在家长反馈表中,家长是否学到育儿方法、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来自家庭教育的题目中,大多数了选择非常同意,有些选择了同意。第二,家长能课堂学到的育儿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并希望将来能参加家长课堂等此类活动。在家长反馈表中,这两题家长都表示同意。第三,亲子早教课堂工作人员的亲和力、责任感和专业性均得到了家长认可。第四,亲子早教课堂的课程体系和时间安排较合理。虽然不像以往的活动,把课堂安排在周六,而是安排在周二至周四,但是家长更喜欢这种持续、常态的课程安排。第五,通过亲子早教课堂,扩大了组员及家长的人际交往,家长之间形成支持网络。在反馈表中,家长和孩子都能交到至少一个好朋友,并能频繁交往的一项,家长选择了同意或者非常同意。33 5结论、反思与建议5结论、反思与建议5.1总结5.1.1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特点目前,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为例,针对S社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为他们开展一系列有关社区教育的服务活动,是对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实践模式的一种探索。社工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时,不应该把眼光只对准流动学前儿童一个群体,要把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纳入进去,要辐射到社区中的其他群体。通过社区教育改善家长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在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的作用与质量,从而间接地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的早期发展。同时,增加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的隔阂,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参与实践,总结和归纳社会工作在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实务特点。该介入特点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立足社区需求,多元主体参与。社工用访谈和问卷的方法了解流动学前儿童的问题与需求,了解家长的对早期教育的期望,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社区需求的社区教育服务方案,策划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课程,满足本社区流动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是由多方共同作用而形成,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工作人员、机构督导、早教专家、专业社会工作者、高校老师、高校学生以及社区早教志愿者等,社工作为其中的桥梁作用,不仅与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建立专业关系,而且积极地调动各方联动与配合,整合资源,获取各方的支持,从而保障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第二,注重专业手法的使用,建立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社工利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社区教育,如家长课堂、亲子早教课堂、亲子户外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等,避免了传统社区教育单一的教育方式,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吸引力,可以弥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空缺。针对流动学前儿童特点,社工链接了早教专家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开发教育课程,设计出一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早教课程体系,便于流动学前儿童理解和表达,调动流动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社工通过观察法把流动学前儿童的进步与成长详细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根据组员的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课程内容,满足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多元的需求,34 5结论、反思与建议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从而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第三,强调助人自助,推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走向居民自治。社工介入社区教育具有独特性,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社区教育时,重视强化家长的育儿责任,强调家长的自助。社工为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提供学习早期教育相关知识的机会,教给家长科学、容易操作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改善流动人口的早教方法。同时社工给家长们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别人有益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形成互助网络,帮助流动人口挖掘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另外社工通过在活动中发现流动人口的优势与潜能,帮助他们成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或者早教老师,发挥流动人口的自主性,使他们不再是社区教育的被动者,而是成为社区教育的主体,达到真正的助人自助和居民自治。5.1.2可供借鉴的经验(1)以社区需求为本,运用多种方式传统的社区教育多采用宣传教育的方法开展,社工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运用多种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和持续性。社工以社区的需求采用小组活动、亲子早教课堂、家长课堂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在社区普及学前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通过家长课堂和组建志愿者队伍,增加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沟通交流,一起分享和交流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自助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社工立足优势视角,发现流动人口的优势与潜能,组建志愿者队伍和培训社区妈妈成为早教老师,强调流动人口的能力建设,调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学前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知识与方法,提高他们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2)注重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一方面,F中心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充分挖掘社区的人才资源,把对早教感兴趣的家长组建成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主动回馈社区,同时给家长志愿者队伍提供早教知识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专业性,推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F中心培养社区妈妈成为早教老师,帮助社区培养社区教育核心骨干,提高社区的教育能力。当中心和社工离开了社区,社区中的早教老师和家长志愿者队伍可以继续开展服务活动,保障了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能够深入社区,是政府和社会介入流动人口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适合在流动人口社区推广。35 5结论、反思与建议(3)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城中村的资源有限,社工不仅要积极寻求社区资源,争取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爱心企业和幼儿园支持,更要充分链接社区外的资源,如高校老师、高校学生、基金会等,拓宽链接资源的渠道,保证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F中心在充分社区教育现有的资源上,聘请了高校老师做亲子早教课堂的专业指导,与高校进行合作,成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如中山大学MSW的实习点,华南农业大学的本科社工专业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优势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F中心先后得到了爱佑慈善基金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和富生基金会的支持。同时F中心通过参与腾讯99公益日、支付宝月捐等网络众筹为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筹款。积极引进多元的外部资源,为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扩大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和服务水平。5.2问题反思5.2.1服务对象流动性较大针对流动学前儿童及其父母的社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流动学前儿童的成长和流动人口的教育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不是一两次社区教育活动就能够完成,需要通过连贯的、长期的活动循序渐进地介入。一方面,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和受教育程度等原因,相对于本地户籍人口来说,他们的职业较不稳定,更换较频繁,居住社区不固定,哪里有活干就到哪里,流动学前儿童也会跟着父母继续流动。另一方面,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不仅仅是提高流动学前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方法,增进亲子关系,从而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促使流动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由于社区教育对组员没有较强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即使社工在招募组员的时候,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都会在协议上签名承诺会由自己陪伴孩子上课,但在活动中陪伴组员上课的家长往往是不固定,妈妈、爸爸、爷爷和奶奶轮流陪伴孩子上课。因此,面对流动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开展的社区教育容易出现服务对象流动性较大、不固定的问题,使社区教育的活动目的和效果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影响项目的持续性和长期性。5.2.2社区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社区教育更多集中在居民的党政教育、公民文明素质上,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流动人口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认识不到36 5结论、反思与建议位,理解不足,缺乏积极性,社工在给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社区教育服务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城中村社区教育资源匮乏,能提供给流动学前儿童的资源更是有限,再加上社区自身的社区教育能力不足,常常依赖于社会工作,这给社会工作开展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5.2.3项目资金和专业性人才不足流动儿童早教发展项目的投入高,流动学前儿童的亲子早教课堂每期组员的课程较多,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面临着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挑战。促进流动人口融合服务是一个包含多个层面的庞大服务体系,虽然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F中心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受到宏观发展战略的限制,其流动儿童服务在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受到一定的影响,流动儿童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虽然社工具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接受过中心举行的早教师资培训,但是早期教育涉及的理论知识太广泛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积累,社工与早教老师对于早期教育的专业性和知识储备有待提高,同时,项目的一些事务由高校学生参与负责,高校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和流动性较大,实习期满了就离开中心,需要换其他工作人员负责,造成专业培训资源重复浪费,这样对服务对象和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5.2.4社会工作者角色分工不明确社工在为流动学前儿童发展社区教育时,充当着服务的提供者、资源的链接者、支持者和倡导者发挥着多重角色,而早教老师大多数扮演配合和协调的角色。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社工与早教老师的职责工作不够明确,如在亲子早教课堂中,主讲老师和社工都是课堂的主要讲授者,都有各自负责的环节,当某一环节不需要上台组织和讲课时,社工或者主讲老师就会和助教老师一起维持课堂秩序,引导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参与课堂,协助课堂的顺利开展,社工和早教老师的分工具有重合性和模糊性,这导致了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误以为社工和早教老师是等同的,对社工的了解和认识不充分,如何让社区教育的分工更加规范,更好地让活动参与者更好区分社工和早教老师的角色,是社工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早教老师很少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动策划和链接资源的工作环节,在社区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多处于被动地位,独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和链接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一旦离开了社会工作组织,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将受到较大的限制。社工不仅要提高流动人口的早教能力,也要多注重对流动人口进37 5结论、反思与建议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挖掘每个人的优点,让流动人口能够充分参与到策划组织和链接资源等主要工作环节里,要牢记早教老师和社区志愿者不应是活动的被动者,而是社区教育的主体。5.3建议5.3.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经验可以看出,政府是社区教育的主导者,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区教育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重视流动儿童的早期发展,从政策上推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城中村的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坚强的后盾。政府加大对流动儿童早期发展的财政投入,完善社区教育资源,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流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保障流动人口的利益,减轻流动人口由于幼儿早期教育费用所产生的压力和负担,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5.3.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社区是流动学前儿童除了家庭接触最多的场所,是平时娱乐交往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居委会参与流动学前儿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工作人员对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对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早期教育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中为流动幼儿等弱势群体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发挥社区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作用和承担职责,同时加强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工的交流合作,培养社区工作人员独立开展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能力,增加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确保社工离开社区,社区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也能独立运行,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联动社区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等教育资源加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建设中,对社区内的幼儿园、操场、活动室、图书室等进行整合,定期开放给流动学前儿童使用,提高社区的资源利用率。5.3.3完善服务队伍结构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要特别重视专业方法与技巧的灵活使用,既要掌握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掌握学前儿童早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在开展社区教育时,能够合理应对各种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与早期教育专业要建立合作,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链接早教专家做活动督导,社工督导提高社工的专业能力,早教督导提升社工在38 5结论、反思与建议早教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采用双督导模式。机构要定期开展早教知识培训,加强社工和早教老师的早教知识和早教技能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机构把掌握早期教育专业知识的人才吸纳到项目团队中,完善队伍的结构,克服社会工作者在早期教育上的不足,互相学习合作,扬长避短,推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3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中文著作[1]沈金荣:《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年版。[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年版。[4]陆建非主编:《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5]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6]刘朔、勒小怡、刘利鸽、杨勇:《农村流动儿童调查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7]夏征:《家庭与社区教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8]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9]杨东平:《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流动儿童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10]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周雪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二)中文论文[1]陈爱香:《日本社区教育设施分析》,《成人教育》,2006年第8期。[2]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3]程福财:《最年幼的流动人口:对上海0~3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9期。[4]蔡亮光:《台湾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5]杜妍智:《多元服务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机构的社工服务介入——以武汉市某社区“青少年空间”为例》,《黑河学刊》,2011年第5期。[6]范玉晓:《中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华少年》,2016年第29期。40 参考文献[7]封雪、李建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8]顾东辉:《“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9]胡晶晶:《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以苏州S社区与X社区为例》,《科教导刊》,2016年第7期。[10]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波社区教育理念探析》,《成人教育》,2010年第12期。[11]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地质教育》,2016年第4期。[12]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4期。[13]刘吟:《社区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关怀》,《黑河学刊》,2010年第12期。[14]刘吟:《社区教育介入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6期。[15]李俊:《流动儿童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研究》,《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6]李玉、李松柏:《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观察》,2015年第1期。[17]李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初探》,《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年第2期。[18]陆晓燕:《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19]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20]鲁中华:《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教育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8年第9期。[2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6期。[22]孙琳、王晓芬:《中小城市0~6岁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教育评论》,2014第3期。41 参考文献[23]宋静、周燕:《发展社区学前教育:解决流动幼儿教育问题的政策选择》,《教育导刊》,2012年第9期。[24]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5]田友丽、娜仁那:《社会工作机构在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初探》,《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年第6期。[26]王娜:《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27]王娆、李宏超:《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学理论》,2013年第32期。[2]王晓芬:《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基本状况调查及相关思考——以江苏省某市为例》,《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年第4期。[28]王立:《社会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期。[29]王涛、冯文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教育政策研究》,2011年第2期。[30]王兵:《社区教育模式与发展研究》,《中国外资》,2013年第5期。[31]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3期。[32]许丽英:《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选择》,《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33]徐微:《流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社区参与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34]夏蔚:《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路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35]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36]玉海素:《关于流动学前儿童家园合作现状的思考——透过教师关于流动学前儿童的访谈》,《成功(教育)》,2013年第8期。[37]杨向群、胡敬:《社区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探讨》,《职教通讯》,42 参考文献第2011年第13期。[38]杨畅、王涪蓉:《中美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特点比较》,《考试周刊》,2008年第50期。[39]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40]张燕:《城市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与教育状况——以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和游戏小组为例》,《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9期。[41]张欣:《香港、澳门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职教通讯》,2016年第22期。[42]张映彬:《台湾社区教育的发展特色与启示》,《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43]张永、王明慧:《台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44]朱蕴丽、陈丽霞:《中美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45]曾莉:《国外幼儿社区教育及其启示》,《学前教育》,2008年第1期。[46]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47]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48]周纯义、任晓秋、王娜:《“四点半课堂”的现状、困境及出路》,《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49]赵小段、李媛:《国外不同类型教育机构承担社区教育之比较分析》,《成人教育》,2017年第9期。[50]赵琳:《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探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幼儿教育》,1995年第12期。[51]郑莉:《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参与模式研究——以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教育实践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三)英文文献[1]Twombly,S.B.(1982).TheAmericanCommunityCollege.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2]Bryant,Linda(1989).CommunityEducationandtheNativeAmerican43 参考文献Community.CommunityEducationJournal,16.[3]DrennanV.(2008).BenefitsofSureStart.PrimaryHealthCare18(10).[4]Parsons,R.J.(1991).Empowerment:PurposeandPracticePrincipleinSocialWork,SocialworkwithGroups,14(2).[5]Twombly,SusanB.(2005).Bookreviewofthecommunitycollegebaccalaureate:emergingtrendsandpolicyissues.CommunityCollegeJournalofResearch&Practice,30(1).[6]Watson,K.(1980).ThegrowthofcommunityeducationintheUnitedKingdom.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26(3).44 附录附录附录1亲子早教班的课堂流程环节时间目标内容负责人家长和孩子围圈坐着,老师一边和主讲老唱《燃给组员一个上课的仪式感,组员们一起唱《燃灯之歌》,一边把师3分灯之让组员安静下来,帮助组员点着的小蜡烛传给旁边的家长,家(社工钟歌》做好上课的准备。长拉着孩子的手一起捧住传来的蜡和助教烛,让小蜡烛依次传递。协助)1.老师先给组员及其家长讲绘本,1.培养组员语言和认知能力给家长通过老师讲绘本的过程中,主讲老的发展。2.增加对学习的兴学习到讲绘本的技巧,学会运用生师读绘20分趣,养生读书的习惯,提高动有趣孩子能理解的话语给孩子讲(社工本钟孩子的专注力。述。和助教2.通过亲子读绘本,改善组2.老师讲完后,组员依此排队领取协助)员的亲子关系。绘本,让家长给组员讲绘本。1.社工先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1.锻炼组员的自信心,克服陈社工,今年23岁,我是女生。”紧张,能大胆表达自己。2.组员与家长按顺序做自我介绍,社工2.发展组员的语言表达能家长先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大家(主讲力。好,我是某某的妈妈,今年多少岁,自我15分老师和3.组员知道自己和他人是不我是女生。”社工和家长一起引导鼓介绍钟助教维同的个体,能完整地说出自励组员介绍自己。持课堂己的基本信息。3.每一位组员介绍后,其他组员和纪律)3.让组员之间相互认识和了家长都一起鼓掌说:“欢迎某某呀,解。欢迎欢迎你”介绍者最后说:“谢谢大家。”社工活动手脚,感受欢快的节社工和老师一起示范动作,家长和15分助教律动奏,提高组员的运动和音乐孩子一起跟着音乐学习动作,两周钟主讲老的能力。学习一首律动操。师蒙氏3分帮助组员平静心情,稳定情经过以上环节,组员处于兴奋状态,社工45 附录走线钟绪,集中注意力。因此社工设置走线环节,播放轻柔助教舒缓的背景音乐,让组员和家长排主讲老队,目视前方,身体站直,缓慢而师平衡地围着软垫的红色线条走圈。1.组员在学会听懂指令,遵1.社工根据每周课堂主题设计游戏守规则,掌握交往的技巧。和活动。2.增加组员与家长的情感交2.社工在游戏中给家长示范与孩子流,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游戏互动的技巧和方法。社工度。3.当天如果游戏简单时,社工会预(主讲30分主课3.通过游戏刺激组员的感官留10分钟给组员们自由玩玩具,社老师和钟发育,让组员各方面得到发工把感官教具分给组员,通过玩感助教协展。官玩具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如助)4.通过玩玩具的形式增进孩串珠,锻炼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子与同伴的熟悉感,营造温手眼协调能力,认知珠子上的各种暖有趣的集体氛围。颜色。增强适应环境的自信心和社工和组员及其家长回顾课堂的内圆圈5分增加参加活动的兴趣和欲容,通过总结让组员明晰今天自己社工总结钟望。的收获,46 附录附录2第一周主课活动计划时间目标内容所需物资1.制作导游旗,社工先出示自己的导游旗,给组员展示介绍做导游旗的材料。1.在家长的帮助下共2.社工示范导游旗的制作方法,请家长和组同完成导游旗,组员学彩色纸、安员合作完成。完成后组员在旗帜上涂鸦。会卷纸动作。全剪刀、胶星期3.社工带领组员和家长一起举着导游旗,排2.了解中心的大致结水、水彩二队开小火车参观中心。社工要介绍各个活动构。各个活动室的位置笔、吸管、室的功能,尤其厕所和饮水间的位置。同时,和物品功能,熟悉中心相机。介绍其他工作人员。(社工提前与其他工作人环境,减少焦虑感。员沟通好,当组员过来参观要微笑打招呼表示欢迎,让组员感受到中心的亲切感。)社工结合自我介绍环节做游戏1.社工展示自己的照片,介绍照片里有我,是和谁一起拍的等。1.组员敢于尝试在他社工让家2.请家长带着组员轮流介绍自己的照片,家人面前表现自己,介绍长提前准长可以帮助孩子补充信息,不愿意讲的组员自己和家人。备好亲子可以让他请家长介绍。社工要引导组员使用星期2.让组员之间相互认照片和孩“这是我”来表达自己。三识,加深了解。子的个人3.分成两组把组员的照片放在筐子里,组员3.通过找照片,让组员照片带来在筐里找到自己的一张照片,把照片运到对明晰自己与别人是不课堂。面的目的地(家长可以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同的个体。筐子供帮助,一起找到照片。)4.社工和组员一起把照片贴到活动室的班级风采展示栏,方便组员和家长记住其他同伴。1.通过游戏增进组员1.社工提前准备好卡片,卡片上画着不同个星期与同伴之间的熟悉感,数的圆点,涂上三原色。卡片、相机四营造温暖有趣的集体2.社工先带着组员一起认识卡片上有多少个氛围。圆点和圆点的颜色。然后社工任意举起一张47 附录2.让组员掌握1~5的卡片,让组员们自己说出卡片有几个点,是数字概念,掌握红黄蓝什么颜色。三原色。3.社工给组员每人发一张卡片(友情号码牌),家长引导孩子找到和自己的卡片一样的同伴,认圆点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相互认识抱一抱,一起牵手过去找社工说出自己同伴的名字,拍合影留念。1.社工提前通知家长拍摄和孩子常去的地方或者自己家附近的地方,发给社工。2.社工通过投影仪播放照片,让组员观察,社区照片、帮助组员熟悉社区环请组员说出自己熟悉或者认识的地点。星期导游旗、绳境,加深对社区的认3.社工带着组员和家长在中心附近走一圈,五子、小喇识,提高社区归属感。让组员排队牵起绳子走,说出在照片上看到叭。的地方,如市场、超市、社区公园、社区居委会等。(社工要提醒家长要看好孩子,早教老师在队伍后面维持秩序,保障组员安全。)48 附录附录3亲子运动会活动计划时间项目目标内容与规则负责人5~8分律动帮助组员活动手《公共汽车》、《你好》、《我爱圆圈社工、早教钟脚,活跃活动气氛。圈》老师接力赛跑帮助组员练习跑社工先把组员分成两队,按顺序排社工、早教步,提高组员的团好,听到口令后,两队的第一位家老师队意识,增加亲子长拿着沙包快速跑到对面的红线,之间的交流合作。再跑回来把沙包传递给自己的孩子15分(孩子不能独立完成的,家长可以钟在旁边助跑),第一对亲子跑完后再接力给下一对亲子,同时,比赛完的家长带着孩子到赛道两侧为组员呐喊“加油”,依此类推。过河拆桥帮助组员练习双脚组员和家长分成两队各排成一列,社工、早教跳的动作,增加亲两个呼啦圈依此向前摆放,第一位老师子之间的配合度。组员站在第一个呼啦圈里面,听到口令跳进第二个呼啦圈,然后家长20分蹲下来把第一个呼啦圈拿起来绕过钟孩子的头顶紧靠第二个呼啦圈向前摆放,孩子再往前面的呼啦圈里面跳,依此类推,家长要及时反应配合孩子。球类按摩帮助组员和家长休社工和老师给组员和家长集体按社工、早教息放松。摩,家长和组员顺势趴在地垫上,老师全身放松。社工和老师拿着大龙球15分从大家身上滚动。刚开始两遍要轻钟一些,等组员和家长适应后,可以拿着球在家长和组员身上稍微停留一下,进行点、按、揉、滚等动作。49 附录亲子划船促进亲子之间亲密家长坐在地上,组员坐在家长腿上,社工、早教15分游戏关系的建立。且两只手环抱住家长的脖子。家长老师钟利用手脚和臂部的力量向前移动,先到终点的家长获胜。蒙古包游锻炼组员的手臂力社工组织家长和组员一起拉着彩虹社工、早教戏量和身体灵活性,伞的边缘,当社工喊口令“波浪”,老师学会听懂指令。所有人一起挥动双臂,让彩虹伞形10分成波浪一样,社工喊出1举高2放钟下3举高4放下5举高,等社工喊到6时所有成员钻进彩虹伞,家长用屁股压住彩虹伞边缘形成“蒙古包”。食物分享培养组员的分享意家长提前在家为孩子准备一些水果社工,早教识,提升其社会交或者小零食带过来,社工组织组员老师往能力。落实垃圾们一起坐在彩虹伞上吃东西分享食不落地,提升组员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员不愿意爱护环境的意识进行分享,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把食20分物给其他人或者强迫孩子给别人,钟只能引导孩子自己主动自愿把食物分享给其他组员。食物吃完后,社工组织组员们一起收拾场地,把垃圾放到垃圾桶,确保垃圾不落地,让组员从小培养环境意识。10分活动总结促进家长之间的交社工带领家长和组员一起回顾今天社工钟流。的活动。50 附录附录4第八周主课活动计划时间目标内容所需物资1.组员掌握捏、揉、制作五彩星星瓶:透明的瓶放的动作,锻炼手眼1.社工提前让家长准备透明的塑料瓶或玻璃。子、彩纸、协调,认识颜色。2.把不同颜色的彩纸发个组员,每人一种颜简单2.练习使用剪刀,掌色。握抓、握的姿势促进3.社工先示范,用安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碎手指肌肉发育。片,拿出一张小碎片放在掌心揉成纸团,再用3.提高组员的交往能三指捏放进玻璃瓶,把玻璃瓶装满小纸团。(组星期力,促进组员之间的员如果三指捏掌握了,家长可以训练孩子两指二交流合作。捏)4.因为每人只有一种颜色的彩纸,组员之间要学会相互交换,才能凑齐五彩颜色的星星瓶,家长可以向孩子示范怎样向其他组员表达需要交换的方法,然后再鼓励孩子自己开口向其他组员换取其他颜色的纸。5.家长协助孩子完成星星瓶。1.让组员寻找自己的1.早教老师带着组员学唱《我的朋友在哪里》绑带、玩具同伴,在游戏中增进2.两人三足游戏友谊。社工让组员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玩两人三足2.让组员走出“自我游戏,两两进行比赛,家长在孩子身边协助,中心”,学会分享,学引导两人怎样更好地配合,以防受伤。星期会一起玩耍。3.玩玩具三社工提前准备好一些玩具,社工把组员分成4组,每组的成员一起围成圈玩玩具,引导他们学会交换分享玩具,一起玩。当组员之间出现抢玩具,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引导孩子遵守先拿先玩,排队轮流玩的规则。1.学会礼貌用语。小小电话线,连接爱无限一次性纸星期2.锻炼穿线的动作,1.主讲老师教组员唱一首关于电话的儿歌。杯、绳子四3.培养组员的社交能2.社工示范用两个一次性纸杯和绳子做“电51 附录力话”。3.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做完后组员用彩笔在“电话”上涂鸦。4.组员之间通过小电话进行沟通,在和其他小伙伴“打电话”时家长要引导孩子使用“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1.帮助组员复习自己1.社工带组员复习之前学过的儿歌《头发肩膀玩具的身体。膝盖脚》,组员一边唱一边用手指出相应的身2.组员之间增加肢体体部位。接触,促进感情交流。2.当组员掌握后,社工播放背景音乐,当背景音乐停止,社工喊出口令头对头,那么组员之间头碰头,口令脚对脚,那么组员之间脚碰脚,星期以此类推。这个游戏组员两个人一起完成动五作,也可以多人一起完成。3.玩玩具社工提前准备好一些玩具,社工把组员分成4组,每组的成员一起围成圈玩玩具,引导他们学会交换分享玩具,一起玩。当组员之间出现抢玩具,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引导孩子遵守先拿先玩,排队轮流玩的规则。52 附录附录5家长课堂计划总表课程地时间课程主题课程目标点1.家长了解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幼儿早期开发2.家长了解早期亲密关系的建立的重要家长微6月19日的重要性及其性。信群方法3.家长学会用音乐、阅读、唱歌刺激孩子道德早教发展。1.家长了解家庭教育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社区大6月30日2.家长认识到核心家庭的和谐是孩子一的家庭教育学生最好的礼物。1.家长了解孩子读绘本的年龄。如何选绘本讲家长微7月3日2.家长了解选购绘本的注意事项,学会故事信群为孩子选购合适的绘本1.家长学会和孩子的沟通5个技巧。如何与孩子沟家长微7月17日2.家长了解怎样回应孩子的合理与不合通信群理要求,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1.家长认识到亲子陪伴对孩子的重要高质量陪伴孩家长微7月31日性。子有技巧信群2.家长懂得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1.家长了解常引发隔代养育沟通障碍的小妙招化解隔四个因素。家长微8月7日代养育沟通障2.家长学会化解隔代养育矛盾的三个小信群碍妙招。1.家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交往需求和社会能力。如何正确看待2.家长掌握引导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一家长微8月28日3~6岁孩子的人些初步技巧。信群际交往3.家长了解孩子胆小不合群、总打人、不分享等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方法。9月11日家长宣讲会家长了解带孩子过来上亲子课堂的注社区大53 附录意事项和课堂纪律,在课堂中如何处理学孩子的情绪、孩子之间的冲突等。1.家长认识到孩子上幼儿园前的6步准孩子上幼儿园,备。家长微9月23日你准备好了2.家长懂得怎样培养孩子上幼儿园后的信群吗?安全感。老师在课堂上为家长们解答提前搜集社区大10月13日解忧杂货铺上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家长意识到家庭规则的重要性,家法不能随便定,要以规则为标准来执行,而社区大10月28日家庭规则且这些规则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遵学从的。正面语言的力家长学会多鼓励孩子,换一种方式“惩社区大11月18日量罚”,掌握批评的语言艺术。学家长学会创造环境培养孩子的生活自孩子需要的8种理能力、感知幸福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社区大11月26日能力能力、终生学习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学力、专注力、理财力和好奇心。54 附录附录6访谈提纲1.您的职业是什么?2.一般都是谁负责照顾小孩?3.有听说幼儿的早期教育吗?4.您和你的孩子在节假日一般是怎样度过的?有利用周围的资源带孩子出去玩吗?(如广州儿童公园、博物馆、广州越秀公园等)5.孩子平时玩些什么,您会陪他一起玩吗?6.有陪孩子读绘本或者讲故事的习惯吗?7.请问您是通过什么途经了解这个项目的,最初家里是如何做出决定带孩子上早教班的?8.您觉得您孩子参加早教班之后有改变吗?如果有,可以具体分享一些吗?9.您觉得您来到这个课程之后自己乃至您整个家庭有所改变吗?10.您认为我们这个项目有哪些地方需要做出改进吗?55 附录附录7流动儿童早教发展项目家长反馈表(2017)亲爱的家长,感谢您一直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亲子早教课堂中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互动,您和孩子还有家人是否有一些改变呢,或者有什么建议想给到我们。我们想借此机会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希望您能如实反馈给我们,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本次问卷匿名)一、请您在下面每个句子后选择最符合您的情况打√,注意只能选择一项。[矩阵单选题]非常不同问题非常同意同意没感觉不同意意1.我在亲子班学到了很多育儿方法2.我尝试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参加亲子班以后,我更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4.参加亲子班以后,我更加理解孩子的行为5.参加亲子班后,家人比以前更愿意花时间关注孩子6.我从其他家长中学到了很多育儿知识和方法7.我愿意参加中心组织的家长课堂讲座、交流会等活动8.我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多是来自家庭教育9.通过亲子班,我至少与1个家长建立了频繁交往关系10.通过亲子班,我的孩子交到156 附录个及以上的好朋友11.我愿意做亲子班的志愿者12.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很强,能感受到其身上的认真13.工作人员能及时回应到我的困惑和问题,并协助我解决14.我的孩子非常喜欢老师15.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亲和力,对孩子既有关爱又有规则16.我在亲子班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关注和尊重17.我从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中学到了很多与孩子交往的方式18.我认为孩子的改变很大程度在于和同辈群体(其他宝宝)的关系19.我认为亲子班这套课程体系很好,并且真的改变了孩子20.我觉得时间安排很很合理21.我愿意将亲子早教班的学习心得或经验分享给他人二、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您心意的选项,若没有,请帮忙补充。1.孩子参加亲子班后的改变有哪些?(多选)__________.[多选题][必答题]□A社会交往能力□B自理能力□C亲子关系□D性格更开朗□E没有改变□F其他_________________57 附录2.您最喜欢亲子班上课环节中的哪三个环节?并按喜欢程度排序__________[多选题][必答题]□A绘本阅读□B自我介绍□C主题课程□D律动□E走线□F玩玩具3.参加亲子班后,我在课后会做的一些课堂活动?(多选,按经常做的频率排列)__________[多选题][必答题]□A.亲子绘本阅读□B.鼓励孩子自我介绍□C.学习律动□D.玩课堂学到的游戏□E.几乎不做□F.其他_________________4.我愿意在课下做课堂活动的原因是(多选,按程度排序)__________________[多选题][必答题]□A.自己主动陪孩子练习,有助于上课□B.学习这个有助于孩子成长□C.这些活动是陪孩子玩方式□D.老师上课要求学习□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58 附录附录8组员基本情况表姓名性别年龄籍贯陪伴参加者LY男2岁10个月湖北省妈妈爷爷(偶尔妈WY女2岁8个月广东省妈)ZHZ男2岁11个月广东省妈妈SJJ男2岁9个月湖北省奶奶FYX男2岁10个月湖北省妈妈ZQR女2岁10个月湖南省爷爷妈妈(偶尔外XZX男2岁8个月浙江省婆)LAQ女2岁8个月广东省奶奶妈妈(偶尔奶XMM女2岁7个月湖南省奶)外婆(偶尔爸ZWJ男2岁11个月河北省爸)HSY女2岁8个月广东省妈妈LZY男2岁7个月广东省外婆DWX男2岁11个月江西省奶奶或者妈妈JYC女2岁8个月四川省妈妈LSW女2岁9个月江西省奶奶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一)在学期间发表论文1.《互联网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探析》,《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第3期独著(二)在学期间参与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综合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批准号:14BSH110)调查员、流动学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工作人员江西财经大学60 致谢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两年的研究生生涯也将结束,回忆起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收获满满,感慨万千,我心中有激动,也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感激之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苗春凤老师对我在生活和学业上无微不至的关心。虽然苗老师远在国外,但是依然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对我的论文进行耐心和详细的指导,给予宝贵的修改建议。苗老师经常给我分享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和与论文有关的参考资料,提供指引性的帮助,让我从中受益良多,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在实习期间,每次和苗老师汇报实习情况,苗老师总会耐心指导,为我解答在实习中遇到的疑惑,让我更好地完成论文的相关实习。在此对苗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人文学院的陈家琪老师、尹忠海老师、蒋国河老师、唐斌老师、银平均老师、蔡前老师、朱彬钰老师、洪泸敏老师、王青老师等所有优秀老师给我的帮助与指导,让我感受到满满的人文关怀,您们的传道授业和谆谆教导,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向您们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同时,我要感谢同门何姗姗和杨丹琴在学习和生活中给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2016MSW大家庭的有缘相聚,特别是胡毅、顾佳、刘德峰、陈威、辛文强、李训等同学对我的帮助,这两年和你们一起共同成长和学习,让我时常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感谢F机构给了我一个实习的机会,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资源,感谢在实习中遇到的可爱同事们和服务对象,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我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另外,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一直默默支持我,是我求学道路上坚强的后盾,没有您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们的期望,回报您们的养育之恩。最后,感谢答辩组老师们对我们的论文进行审阅和指导,您们辛苦了!6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