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

ID:30858932

大小:5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4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_第1页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_第2页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_第3页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_第4页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长期以来,法家在传统中国行负“刻薄寡恩”之骂名。“刻薄寡恩”之名不尽然岀自正统儒学之攻诋,更基于法家好利自为人性论、进化历史观、法势术等理论观点中表现出来的“硬心”特质。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岀发,法家的“刻薄寡恩”包含了许多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其好利自为的人性论至少构成观察人性的一种有益视角,“轻德尚力,赏功罚罪”旨在以国家的强制力量构筑先与后取、互利互用的公共伦理,“刑无等级,公正无情”对中国一贯以来遭受人情困扰的执法和司法尤具意义,“重刑”实为特定历史时代的“足刑

2、”,“刑胜少赏”某种意义上告诫后人依法治国无论如何“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在传统中国,“刻薄寡恩”之名,源于其对血缘关系及泛化的质疑,源于对古代中国固有宗法伦理文化的否定,“刻薄寡恩”的评价意味着法家在血缘、宗法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的失势。然而,正是“刻薄寡恩”或者说“硬心”这一特质赋予了法家治理理论在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以现代性。刻薄寡恩;硬心;血缘关系泛化;国家治理;现代性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开始,法家在中国就背上了“刻薄寡恩”的骂名。刻薄寡恩意为对人挑剔,冷酷无情,极少施惠于人,一般

3、用来形容人的品性,极少用以指称某个学术流派。何以在传统中国,“刻薄寡恩”却成为法家学派的标签?是因为正统儒学的傲慢与偏见,还是法家身上确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给了正统儒学口实?这种“气质”在理论及实践中有何表现?对传统法律文化及当今法治中国建设有何意义?笔者目力所见,探讨法家思想的论著虽多,而且许多论著都提到了法家在传统中国“刻薄寡恩”的负面评价,但极少对“刻薄寡恩”这一评价本身的意义进行分析。近些年来,所见论文仅有王大鹏《何来刻薄与寡恩一一商鞅重刑思想简析》。“刻薄寡恩”之源起“几乎没有一个学派能像

4、法家这样,被骂的时间和被用的时间一样长”,西汉之后,法家失宠于当权势要,失势于主流社会,为官方所不容,也为民间所不容,“刻薄寡恩”起初或许是个别儒生的污蔑之语,但其后未尝不是从官方到民间的整个社会的共识。这么多人厌恶、排斥法家不会没有原因,这么多人认为法家“刻薄寡恩”不会没有缘由。在《韩非子》诸篇尤其是《六反》《八说》《五蠹》等篇章中,韩非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审视世人,冷眼洞察世情,难免让人觉得挑剔苛刻,不留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中,确有不少令人感觉“刻薄寡恩”的理论及观点。一是不

5、留情面的人性论。法家从口常生活经验出发,阐述人Z原情原貌,得出“人性自为”的结论。这种认识实际上不限于法家,但无论是孟子的扩“四端”为善,还是荀子的“化性起伪”,至少都相信人可以发展或改造成好人,相反,法家既不以“好利恶害”Z离禽兽不远的人性为恶,也不认为它有改造的必要和可能,而主张顺Z导Z制Z用Z,韩非更是断定,人和人之间完全是利益关系,一举一动无不从自身利害出发,“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Z夭死也”(《韩非子•备内》),就算父母和子女也是各以计算Z心相对待,“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

6、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i肖Z。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如此不留情面,岂能不被视为“刻薄”!二是略嫌阴喑的历史观。“上占竞于道德,中世逐于计谋,当今争于力气”(《韩非子•五蠹》),韩非深刻揭露了战国之世弱肉强食、“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的政治现实,进而认为:人性自为,以人为主体的政治领域从来都是利益政治而非道德政治,最终趋势是实力尤其是武力决定政治的走向。利益政治、实力政治,韩非对人类政治发展的阐述何

7、其深刻透彻,却与商周以降王道政治的既有理念相背,也与人类对政治活动合法化、规范化的内在追求相抵触,人类总是试图否认武力是权力的根源,总是倾向于把政治上的正统与某种道德观念、精神力量联系在一起,希冀借此实现政治生活的合法、规范、有序。这些论断,虽然痛快淋漓,却不免让人觉得阴暗。三是酷烈无情的“法治”。天地之间人为贵,法家却主张重刑、多刑,主张执法公正,刑无等级,“刑过不避免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反对亲属相隐,“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慎子•逸文》),这样一种彻底无情的公

8、正观念,岂能不让安于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贵贱有等的宗法社会中的占人感到不安、惶恐乃至愤怒!法家主张赏功罚罪,反对无功受赏,有罪不罚,不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认同施与贫困者与哀矜百姓,反对赦宥,“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韩非子•奸劫弑臣》),“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韩非子•爱臣》),商鞅甚至主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