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

ID:28597456

大小:63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11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_第1页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_第2页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_第3页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_第4页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邱振中先生几篇书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邱振中先生的几篇书论  2008-11-1807:49:13

2、  分类: 书学。书论

3、举报

4、字号 订阅       ————2008年11月18日【一】 现代书法理论的原点与取向                      ——邱振中答问录                                                              河内利治:今天想请你就现代书法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谈谈你的意见。        邱振中: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5、     河内利治:《书法》中的一篇文章称你为“书法传统最重要的阐释者”,对你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就你看来,书法理论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邱振中:“五四”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重新进行了审视。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情况,使得对传统的批判成为主流,但是从那时一直到今天,所有有创建的思想家和学者,不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都与那一时期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在所有学科中,书法或许处于最边缘的地位。三十年代以前,除了一些零星的谈论,人们对书法

6、的认识与“五四”以前没什么区别。三十年代出现了宗白华的一批文章,对中国书法和绘画进行了新的解说。宗白华是“五四”时期有影响的一位诗人,对中、西艺术和文学有着极为敏锐的感受力。他在这些文章中运用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些概念——如“时间”、“空间”等,并加以调整、创造——如“生命单位”、“空间单位”,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艺术的深刻感受。这是中国现代艺术学和美学的重要收获。作为先驱者,宗白华先生还来不及把这些新的思想和感觉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某些方面的空缺只有用传统理论中的内容——甚至还不是传统理论中最精采的部分——来进行补充

7、,例如关于结构的思想。宗白华带来了一些崭新的思想,但是并没有为现代书法理论的创立奠定必要的基础。他是一位先行者。一直到八十年代,书法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任务仍然是这一基础的铺设。       河内利治:你认为从“传统书法理论”转变为“现代书法理论”的必要性是什么?       邱振中: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供新的、更深刻的思想。古典书法理论——或者叫传统书法理论——包含一些十分出色的思想,同时它也意味着一种“感觉一思维方式”和一种陈述方式。人们用这种方式产生并表达过一些十分精采的思想,今天人们仍然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来进

8、行研究和写作,但已经很难产生出新思想。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是否能用孙过庭、黄庭坚的方式说出一些他们没说过的东西”?没有人敢肯定这一点,我看也没有人做到过这一点。 我所说的“感觉―思维方式”,包含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两部分,后者指的是对存在所进行的理性的思考——或者说逻辑性的思考,前者指的是理性思考之外对存在的一切反应——包括感觉、直觉等等。两者可以分开讨论——人们常常这们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往往搅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因此我常常把它们写成“感觉―思维方式”。在艺术活动中,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这一特点

9、。这个复合词提醒人们,除非在某些确有必要的理性探讨中,感觉与思维始终处于难以剥离的状态。让我们设想一位古代书法理论家的工作方式。他面对作品,产生丰富的感受,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拣择,感受被集中在某些问题上;或许他由此而对典籍中的有关陈述产生共鸣或不满,或许这是典籍中从未涉及的内容,然后用他所习惯的陈述方式(这只能从学习而来)——极为简练地写下有关的感觉和结论,最后构成一册笔记式的著作;如果他有理论上的野心,或许会积累更长的时间,写出一部与《书法雅言》.---结构相似的小书。——一位现代书法理论家在研究对象上与古代书

10、论家并无根本的区别(作品、典籍);在最初的直觉能力(反应速度、情感与形式的联系、对形式中运动要素的敏感等等)上也没有质的差异,差别在于“感觉―思维方式”。反映在文本上,那便是陈述方式的不同:现代理论家尽一切可能对所有陈述作出证明——或者说论证,而一位古典理论家直接陈述自己的感觉和结论,我在《艺术的泛化》中谈到,由于泛化,在书法艺术中,所有阐释者都首先是一位参与者,这种阐释者与参与者合二为一的情况,使理论的阅读变成一种立足于实际体验之上的悠然心会,参与实践成为阅读理论的前提,阅读者从不提出以理性加以证明的要求。放弃

11、对证明的要求,使理论从不去追求内在的逻辑性,由此决定了理论文本所采用的形式:感觉、片断、直觉、比喻、类比等等。        河内利治:只是对“证明”的要求不同?"        邱振中:从文本来分析,只有这样一个区别。——我说的是文本。文本上的区别反映了“感觉―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别的理论家在接触事物(作品、典籍)的一刹那——感觉的起点——即已不同,至于陈述中作者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