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

ID:19864909

大小:8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7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_第1页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_第2页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_第3页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_第4页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天人合一论横渠与明道思想型态之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從天人合一論橫渠與明道思想型態之異同陳佳銘一.前言宋明儒學的思想若是要以一個專有名詞來概括,實可說是一「天人合一」之學,這可以中庸的「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出自<<中庸>>,第三十二章。的儒者的生命歷程與境界來代表。然而,雖然宋明儒學的各家大多屬天人合一之學,但是他們的思想型態仍然有許多差異,也就是說有不同類型的天人合一之學。這樣的差異可以從張橫渠與程明道的不同看出,因為學者經常判定他們二者是不同的。例如,唐君毅先生將橫渠思想判為「以人道合天道之道」,而將明道判為「無內外徹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參照<<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著),頁126-129,臺灣

2、學生書局出版,民國七十九年全集校訂版。。另外,大陸學者亦常把橫渠判為天人一氣的思想,而把明道視為是理本論的天人合一思想來區別二者參照<<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陳俊民(著),頁284-285,臺灣學生書局出版,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初版。。如此,即顯出同是天人合一型態代表的橫渠之學與明道之學,可能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致使他們成為不同的合天人思想。本文的產生,即是欲重新進入橫渠與明道的核心思想中,來衡定兩位儒者的天人合一之學的異同。以下,即分別論述橫渠與明道的思想。二.張橫渠的天人合一之學所謂的天人合一,即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是故,要探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必須著重在天道與人道的

3、關係。但是,若是對於一哲學家的天道論不明,是不可能正確地論述其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如何?故而,吾人欲研究橫渠與明道的天人合一的型態,即必須先瞭解他們的天道思想。首先,即進入橫渠的天道論。(1)橫渠的天道思想橫渠的天道思想從古至今學者大多把其解為是一種氣化的思想,其中應當以朱子為代表,他說:正蒙說道體處,如「太和」、「太虛」、「虛空」云者,止是說氣。(<<朱子語類>>採用<<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月北京第4次印刷。,卷九十九,「張子書二」)481此種看法一直影響當今大多數的學者,不管是以此來把橫渠思想墮為唯物論如陳來先生云:「從哲

4、學上看,張載的自然哲學無疑的是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哲學。」出自<<宋明理學>>,陳來(著),頁40,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一刷。,或是把橫渠的道體解為一種形而上的氣如唐君毅先生云:「故可說此天即氣,……。于此吾人應高看此氣,而視之如孟子之浩然之氣之類,以更視其義同于一形上之真實存在,……。」參照<<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頁99。,其實都是把其思想視為以氣為本。然則,當代學者牟宗三先生確有著相當不同的看法,他視橫渠的天道論為以虛為本,他說:故天道、仁體、乃至虛體、神體皆實現原理也,皆使存在者得以有存在之理也。(<<心體與性體>>第一冊採用<<心體與性體

5、>>第一冊,牟宗三(著),正中書局印行,民國八十五年二月第十次印行。,頁460-461)如此,即是認為橫渠的天道論中有一形而上的虛體,其與氣是以一種圓融的方式存在。以這樣的觀點來看,過去把橫渠視為唯氣論是一種誤解。那麼,吾人應當以何種觀點來看橫渠之學呢?對於此問題,實在並非一單篇文章即能完整討論的。但是,欲明橫渠的天人思想,本文又不得不面對此問題。因此,本文即試著以有限的篇幅,來論證倒底橫渠是「以虛為本」還是「以氣為本」?針對此問題,本文欲採一種對比的方法來討論。也就是說,我們分別以「以虛為本」和「以氣為本」兩種觀點來解釋橫渠一些重要的話語,來看看哪一種觀點是合理且不會遇

6、到困難,以此來衡定橫渠的天道思想。1.用「以氣為本」的觀點來看橫渠的天道論首先,以唯氣的觀點,來看橫渠的天道論。我們即來看橫渠的一段話,他說: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本文採用<<張載集>>,里仁書局發行,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太和篇第一」)以上的引言,被一般以氣來解橫渠學的學者,似乎是可成為很有力的證據。這也就是指出,在氣的流行即是以一種聚散、攻取的狀態存在,但是其中確有順而不妄之理,這「理」到底是什

7、麼呢?這裡,王夫之云「不妄者,氣之清通,天之誠也」出自<<張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宋張載(撰),明王夫之(注),世界書局印行,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再版。。所以,我們知道這並非是超越氣之上的形上之理,而此「理」僅是在氣中有一種有條理的清通之氣,這即是「太虛」。因此,橫渠另一段引言也說「太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正蒙>>,「太和篇第一」。。接著,橫渠說到氣散為無形,即是復歸於太虛之「體」。聚而有象,其中亦有太虛在其中為「常」。對於這一點,我們再以王夫之的話來解釋,他說:散而歸於太虛,復其絪縕之本體,非消滅也。聚而為庶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