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

ID:81990395

大小:10.23 MB

页数:158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读书郎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1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2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3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4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5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6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7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8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9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_第10页
资源描述: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 疱疹及其他病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全国特级教师江新欢博士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第38章疱疹病毒、黄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疱疹病毒HerpesVirus疱疹病毒科:一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其致病特点为:能引起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能引起先天感染(congenitalinfection)与某些肿瘤关系密切

2人类疱疹病毒型别名称致病1型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唇疱疹等2型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II生殖器疱疹等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水痘-带状疱疹等4型EB病毒EBV传单、B细胞淋巴瘤鼻咽癌等5型巨细胞病毒CMV巨细胞包涵体病等6型人疱疹病毒6型婴儿急疹等7型人疱疹病毒7型急性玫瑰疹8型人疱疹病毒8型Kaposi肉瘤猿猴疱疹病毒脑炎分类

3宿主范围4

4概述疱疹病毒:球形,外被包膜,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直径120~300nm,双链线性DNA。已发现100余种,广泛分布。人类疱疹病毒:球形,包膜,二十面体,双链线性DNA。除EBV、HHV-6、7、8外,能在人二倍体细胞增殖,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感染类型:显性、潜伏、整合、先天。5

5共同特性1、150~200nm球形颗粒,核心:为线性双链DNA,有71~208个基因衣壳:为162个壳微粒组成的20体立体对称内膜:位于衣壳与包膜间一层非对称性结构包膜:来自于核膜,有糖蛋白刺突2、能够编码多种蛋白和酶,参与病毒的增殖,也是抗病毒药物作用的靶位。3、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至邻近细胞感染细胞可与邻近未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64、病毒感染细胞,可表现为显性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潜伏感染:病毒不增殖,其DNA稳定持续于细胞核内基因表达受抑制,但激活后可转为增殖性感染先天感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整合感染:病毒基因与细胞DNA整合,细胞转化5、依靠细胞免疫控制HHV感染

7病毒潜伏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神经元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神经元细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SV)神经元细胞EB病毒(EBV)B淋巴细胞巨细胞病毒(CMV)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人疱疹病毒6,7型淋巴组织人疱疹病毒8型B淋巴细胞疱疹病毒的潜伏细胞

8(一)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9

9(一)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α疱疹病毒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血清型HSV-1/2。传播:HSV-1接触传播,HSV-2性传播。潜伏:HSV-1在三叉神经节,HSV-2在骶神经节。10

10HSVViralStructureComposedofadsDNA(152kbp)nucleoproteincoreCoreissurroundedbyanicosahedralproteincapsid11

11生物学特性增殖周期短,组织培养细胞裂解感染(CPE),敏感神经节潜伏感染。HSV-1和HSV-2基因组DNA40%左右同源,是血清学抗原交叉反应的分子基础。12

12生物学特性

13生物学特性基因:双链线状DNA,(长片段+短片段互相连接)可形成4种不同的排列(异构体)分型:根据包膜糖蛋白gG抗原性不同分为两种血清型:HSV-1、HSV-2培养:能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原代兔肾细胞、人胚肺细胞、地鼠肾细胞等细胞病变表现为肿胀、变圆、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14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病人或健康带毒者传播途径:亲密接触与性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经飞沫传播人群感染率高,广泛存在潜伏感染HSV-1一般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HSV-2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

15感染类型原发感染HSV-2生殖器疱疹等(脐以下部位)HSV-1口腔等处疱疹(脐以上部位)龈口炎、角膜结膜炎、皮肤疱疹性湿疹、疱疹性脑炎等

16临床意义HSV-1感染:口咽部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皮肤感染(如疱疹性湿疹)散发性脑炎HSV-2感染:生殖器疱疹子宫颈癌Science.2007Sep14;317(5844):1522-7.17

17临床意义原发感染:HSV1、2,儿童多发潜伏感染和复发:HSV1、2先天性感染:HSV2肿瘤(HSV2):子宫颈癌BigC,etal.,ClinMedRes,2009.142-6.18

18VirusLatency19

19部分病毒可沿神经髓鞘到达三叉神经节(HSV-1)骶神经节(HSV-2)以潜伏状态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各种非特异性刺激下,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病毒沿神经纤维索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至附近表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潜伏与再发感染:

20先天性及新生儿感染怀孕时期,原发感染或潜伏感染病毒被激活,经胎盘感染胎儿,流产、先天性疾病等分娩时,孕妇生殖器有疱疹病损,病毒传给新生儿,引起新生儿疱疹感染

21病毒与肿瘤的关系HSV-2子宫颈癌HSV-1①患过生殖道疱疹的妇女,发病率高②子宫颈癌脱落细胞中可检测到HSV-2抗原③HSV-2可引起细胞转化,细胞注射于地鼠可诱生肿瘤④宫颈癌细胞中有HSV-2的基因及特异性mRNA根据

22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细胞免疫起更重要作用NK细胞可杀死HSV感染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各种淋巴分子(如干扰素等)在抗HSV感染中也有重要意义免疫性

23微生物检查病毒分离采取病人口腔、宫颈、阴道分泌液等接种易感细胞中培养1~2天细胞肿胀,变圆,相互融合等病变,用抗体作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快速诊断取疱疹病损的基底部材料用荧光标记抗体染色鉴定用原位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标本中病毒DNA

24防治原则预防目前无特异的方法,避免同患者接触可减少感染机会孕妇产道感染,剖腹产是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最好方法有关疫苗:HSV有致癌可能性,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体亚单位疫苗在研发中

25治疗抗病毒药物,碘苷、阿糖胞苷等无环鸟苷(ACV)对疱疹病毒有较好的效果国内用抗HSV包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

26(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分类:α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只有一种血清型。传播:呼吸道或接触。潜伏:脊髓后根神经节。27

2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ulla-ZosterVirus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感染后可终身不再感染但不能清除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中老年人

28生物学特性疱疹病毒科典型形态特征。与HSV抗原部分交叉。人二倍体细胞和人原代培养细胞是分离VZV最敏感的宿主细胞。VZV电镜形态29

29基本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对一般实验动物不敏感在人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缓慢产生细胞病变,可在细胞内形成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生物学性状

30

31临床意义人是唯一自然宿主,皮肤是主要靶细胞。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水疱内容物。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局部淋巴结增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再次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随血流散布全身。32

32临床意义水痘:1.原发感染,见于儿童。2.全身皮肤粘膜疱疹,伴发热。3.预后良好。3~9岁,冬春季流行。两周潜伏期。分布呈向心性,躯干比面部四肢多。带状疱疹:1.复发感染,成人免疫力低下。2.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的VZV被激活。3.疱疹成簇,沿神经分布,串联成带状。33

33病毒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2~3周潜伏期皮肤广泛发生原发感染---水痘ChickenPox丘疹水疱疹脓疱疹

34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觉神经节中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继发感染---带状疱疹Shingles

35

36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免疫球蛋白可用于人工被动免疫治疗可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防治原则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必要时可做感染细胞涂片染色查包涵体或免疫荧光等测抗原微生物学检查

37(三)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分类:β疱疹病毒亚科巨细胞病毒属。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外周血单核细胞、造血细胞。38

38生物学特性疱疹病毒科典型形态特征。基因组容量在人疱疹病毒中最大。体外只在人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较慢,细胞肿胀、变圆、形成巨大细胞等。39

39CytomegalovirusCMV巨细胞病毒1、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形态,其DNA结构也与HSV相似2、使感染的细胞肿大,形成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名3、有高度的种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只能感染人4、病毒只能在人成纤维细胞中生长增殖缓慢,复制周期长,2-6周才出现病变5、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呈“猫头鹰眼”状生物学特点

40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呈“猫头鹰眼”状

41致病性在人群中感染广泛,通常呈隐性感染80-90%的正常成年人抗体呈阳性感染后,虽然抗体阳性,但多数可长期带毒形成潜伏感染潜伏部位常在唾液腺、乳腺、肾、白细胞等处并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乳汁、精液或宫颈分泌液等排出

42病毒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口腔、输血、性关系、接触等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哺乳等引起多种感染,常见有先天性感染孕妇CMV感染,0.5-2.5%胎内感染引起:畸形及肝脏、神经系统损伤等先天性疾病

43围产期感染孕妇CMV感染,经产道感染(25%)哺乳感染(13-18%)接触感染通过亲密接触感染,包括接吻、性交等输血感染输入CMV阳性血,可感染(38%)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

44免疫功能低下时的感染(移植)艾滋病、白血病、器官移植病人机体内潜伏的CMV被激活,引起肺炎、肝炎、脑膜炎、视网膜炎等病毒还可引起细胞转化与致癌潜能可能与宫颈癌、结肠癌等有关

45免疫性感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但不能有效地防御CMV感染很重要,特别是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对限制病毒的感染重要(细胞免疫低下者均易感染病毒)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46细胞学检查:尿等标本离心沉淀,染色检查巨大细胞及核内和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分离培养:病人尿、唾液、生殖道分泌物等标本接种于人胚肺纤维母细胞抗原检测: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直接检测临床标本血清学检查:检测lgM抗体和lgG抗体,适用于早期感染和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学检查

47丙氧鸟苷与磷甲酸钠,有一定效果两种减毒活疫苗对移植病人的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但CMV病毒活疫苗致癌潜能的问题有待解决含CMV包膜糖蛋白的亚单位疫苗是研究的方向治疗与预防

48(四)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分类:嗜淋巴病毒属。根据核抗原基因分成A、B型。传播途径:唾液传播,空气和血液传播。49

49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从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培养中发现,故名形态结构与其它疱疹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主要侵犯B细胞,不能用培养疱疹病毒的方法培养,而能在B细胞中生长在B细胞内引起两种形式的感染增殖性感染非增殖性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主要特性

50生物学特性疱疹病毒科典型形态特征。体外只感染人类和灵长类动物B淋巴细胞。传代达到永生。EBV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增多51

51不同感染状态时表达的抗原不同,特异性抗原包括抗原系统1、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潜伏感染B细胞出现的膜抗原,有二种LMP-1:诱导B细胞转化的主要因子LMP-2:有和细胞酪氨酸激酶相互作用功能EBV核抗原(EBnuclearantigenEBNA)所有EBV感染和转化的B细胞核内均可检出共有6种(EBNA-1~EBNA-6)其中EBNA2与诱导B细胞转化有关潜伏膜蛋白(latentmembraneproteinLMP)

52EBV膜抗原(membraneantigenMA)2.病毒增殖性感染相关的抗原EBV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病毒增殖早期出现的非结构蛋白,是病毒活跃增殖,感染细胞进入溶解周期的标志EBV衣壳抗原(viralcapsidantigenVCA)病毒增殖后期合成的结构蛋白病毒的衣壳,与核心DNA组成核衣壳EBV的中和抗原(gp320/220),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EBV晚期抗原(LateantigenLA)

53增殖性感染病毒感染后,在细胞内增殖,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此时感染细胞发生溶解死亡病毒的感染形式EBV是一种嗜B细胞的人疱疹病毒,主要侵犯B细胞现发现一些上皮细胞也有EBV受体,病毒也可感染病毒在B细胞中可引起两种形式的感染

54非增殖性感染潜伏感染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组处于潜伏状态,此时细胞只合成EBNA和潜伏膜蛋白LMP,而不是病毒颗粒感染的B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生长和增殖,B细胞获得此能力过程称“转化”或“永生化”潜伏感染中的EBV基因可被激活而转为增殖性感染恶性转化转化的B细胞受到某些条件的促发,可发生染色体易位并致癌变55

55临床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其他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缺陷患者B细胞淋巴瘤、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同种异体移植者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aclinicalsyndromethatismostcommonlyassociatedwithprimaryEpstein–Barrvirus(EBV)infection.LuzuriagaK,NEJM2010:1993-200056

56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我国3~5岁儿童感染率达90%以上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感染B细胞进入血循环可造成全身性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引起疾病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淋巴增生性疾病致病性

5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颈淋巴结肿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种类:对EBV抗原反应的T细胞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T细胞作用:可杀伤表面有EBV抗原表达的B细胞对限制EBV感染和促进疾病恢复起作用

58EB病毒感染B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9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见于6~7岁儿童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人的淋巴细胞和肿瘤组织中可检出EBV的DNA和EBNA血清中EBV抗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认为可能是由于病毒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引起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60EpidemiologyDistributionofBurkitt'slymphoma

611、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2、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3、EBV与鼻咽癌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VCA和EA)的lgG和lgA抗体,病情好转后,抗体的滴度也随之下降但EBV感染极普遍,发生鼻咽癌仅少数,故其致癌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鼻咽癌

62免疫缺陷患者感染EB病毒后易发。HIV患者:弥漫性多克隆淋巴瘤;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淋巴增生性疾病

63EBV分离培养困难可用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血清学诊断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异嗜性抗体凝集试验病人血清抗体与绵羊RBC发生非特异性凝集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微生物学检查

64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防治原则

65(五)人疱疹病毒6、7、8型6型:玫瑰疹病毒属。分为变异A组和B组。受体为CD4。儿童感染普遍,表现为玫瑰疹。活化脐带血淋巴细胞或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7型:类似6型。8型:波济肉瘤组织中发现。几乎可在所有形式KS组织中检出HHV-8DNA。66

66此类病毒引起的疾病实质上包括三大类先天性感染潜伏感染致癌

67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68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是一大群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的病毒。黄病毒科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

69概述黄病毒(flavivirus)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吸血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传播我国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6/13/202270

70黄病毒的共同特征小球状,直径40~70nm;单正链RNA,核衣壳20面立体对称,有包膜,有血凝素刺突。抵抗力弱。宿主范围广。细胞质内增殖。节肢动物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发病特点:季节性、地区性、发热、脑炎、出血人畜共患,致病性强,潜伏期短,发病急。6/13/202271

71黄病毒的生活周期6/13/202272

72黄病毒的分类MicrobiologiaColorAtlasOfMedicalMicrobiologyKayserThieme20056/13/202273

73(日本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Bencephalitisvirus

74生物学性状球形、单正链RNA病毒。含有三种结构蛋白C蛋白:衣壳蛋白M蛋白:膜蛋白,位于包膜内面E蛋白:包膜外层HA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能在动物、鸡胚、细胞中增殖,易感动物为乳小鼠。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很少变异。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75流行病学6/13/202276

76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带毒家畜(猪、牛)、家禽蚊→动物(猪)→蚊的传播环节最重要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幼猪传播媒介及长期储存宿主三带喙库蚊、伊蚊等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77流行特征分布亚洲。中国是高发区严格季节性,集中7、8、9月内。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高度散发,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6/13/202278

78流行环节在动物,一般只引起病毒血症,并不出现明显症状。不仅是传播媒介,而且可大量保存病毒若在这个循环中蚊虫叮咬了人类,则在人类中出现临床症状。

79蚊-动物-蚊循环蚊感染病毒病毒在蚊唾液腺和肠内增殖蚊叮咬家畜家禽动物引起病毒血症更多蚊叮咬后感染

80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病毒存在于蚊和家畜体内,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流行期间猪感染率100%。传播媒介是蚊,在中国是三带喙库蚊病毒在蚊体和卵传代越冬蚊子是乙型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三带喙库蚊6/13/202281

81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结内增殖少量入血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二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顿挫感染致病过程

82临床表现轻型:38~39℃,神志清晰,一周恢复。中型:40℃左右,有意识障碍,有抽搐,病程约10天。重型: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出现呼吸衰竭,恢复期有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暴发型: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幸存者严重后遗症。6/13/202283

83临床分期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初期:1~3天。体温升高,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极期:4~10天。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最严重症状,重要死因。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恢复期:极期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部分患者6个月后仍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多见。6/13/202284

84免疫性免疫主要依靠体液中和抗体、完整的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感染后5~7天即出现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

85实验室一般检查(1)血常规wbc10~30×109/L(2)脑脊液检查①澄清或微混,②wbc↑,③Pro↑,④糖正常或偏高,氯正常。⑤后期时IgG可升高。(3)特异性抗体检测: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6/13/202286

86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病初血清或脑脊液分离,阳性率较低。尸检或以延髓穿刺脑组织,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乳鼠脑传代鉴定,作回顾性诊断免疫学检测:酶免疫技术检测脑脊液IgM、IgG;免疫荧光、ELISA分子生物学检测:RT-PCR6/13/202287

87灭蚊防蚊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人群免疫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幼猪免疫----乙脑疫苗防治原则

88DengueVirus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的病原体该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89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直径约30nm,球形,单正链RNA,有包膜根据包膜上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可在蚊体内或蚊细胞培养中增殖,乳鼠对其也敏感

90流行特征地方性:伊蚊孳生条件及人口密度季节性: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突然性:突然发生,传播迅速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伊蚊——病毒在蚊体内复制,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是病毒的储存宿主。6/13/202291

91致病性带毒伊蚊叮咬网状内皮系统增殖病毒血症出血/休克型普通型

92临床表现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登革热denguefever(DF)发热骨、关节疼痛皮疹出血全身中毒样症状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常有两个以上器官(皮肤、胃肠道等)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93生活周期与致病机制6/13/202294

941、抗体与病毒结合后,能促进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并在细胞中增殖2、感染病毒细胞受细胞免疫的作用引起损伤,造成出血和休克等症状致病机制依赖抗体的促进病毒感染作用或免疫促进作用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抗原与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Ⅲ超敏反应

95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急性期患者血清动物接种:白纹伊蚊胸内接种、小白鼠脑内细胞培养: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猴肾细胞株感染一周后开始出现抗体(血凝抑制抗体等)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血清学检查

96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血清、血浆标本;肝脏、淋巴结标本。低温运送尽快接种。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胞培养:Vero、LLC-MK2、BHK21细胞。动物接种:小白鼠,脑内腹腔联合接种。蚊虫接种:用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6/13/202297

97防治原则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目前还无有效的疫苗

98Russianspring-summerencephalitisVirus森林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与乙型脑炎病毒类似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人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引起森林脑炎病后免疫力持久微生物诊断与乙型脑炎病毒类似预防以灭蜱防蜱为重点,死疫苗有效

99森林脑炎病毒蜱传播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最初发现于俄国东部,中欧和德国亦有病例报告,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曾流行。6/13/2022100

100生物学特性球形,直径20~30nm,单正链RNA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动物感染范围较广,以小鼠最为敏感原代鸡胚细胞和传代地鼠肾细胞中生长毒力差异,但抗原性稳定6/13/2022101

101临床意义森林脑炎病毒是森林脑炎的病原体。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多数隐性感染,少数10~14d潜伏期后,出现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昏迷症状。病死率约20%~30%。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6/13/2022102

102微生物学检查检测方法与乙脑病毒相似病毒分离:死亡病例确诊免疫学方法: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杂交,RT-PCR6/13/2022103

103出血热病毒

104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不是疾病名称,是一组疾病或综合征的统称。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损害出血,低血压和休克为特征。6/13/2022105

105出血热病毒是指一类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引起出血和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毒。在我国已发现的有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黄病毒科登革病毒

106汉坦病毒或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病毒HantavirusorHFRS1978年首先由李镐汪从韩国汉滩河附近捕获的黑线姬鼠中分离出主要引起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107Hantavirus

108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HFRS病毒引起鼠类等传播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6/13/2022109

109流行病学6/13/2022110

110流行特点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111生物学性状中等大小圆形颗粒,有包膜,上有刺突核酸为单负链RNA,分3个片段L:编码病毒RNA多聚酶M:编码包膜糖蛋白(G1、G2)S:编码核壳体蛋白刺突(血凝素)能凝集鹅红细胞形态结构

112弱:对脂溶剂敏感、对酸敏感、60℃1小时灭活抵抗力培养特点能够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病变不明显电镜下见于感染细胞质内形成包涵体各种鼠类对其易感(黑线姬鼠等)

113致病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传染源:啮齿类动物DeerMouseCottonRatRiceRatWhiteFootedMouse6/13/2022114

114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动物排泄物、分泌物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与鼠类的分布和活动有关传染源:鼠等啮齿类动物(储存宿主)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螨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与储存宿主

115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临床表现:病后免疫力较持久高热、头痛、全身出血、肾脏损伤和免疫功能紊乱早期: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颈、上胸部。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16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117微生物学检验分离培养:Vero-E6、荧光、ELISA免疫学:ELISA分子生物学:RT-PCR6/13/2022118

1182、地鼠肾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效果好两种(家鼠型病毒、姬鼠型病毒)防治原则1、灭鼠、防鼠,注意个人防护

1191、中等球形颗粒,与汉坦病毒相似2、传染源:自然疫源性疾病(野生啮齿动物与家畜)3、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亚洲璃眼蜱3、发病有季节性人体被带毒硬蜱叮咬而感染4、已研制成灭活疫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120EbolaVirus埃博拉病毒1976年扎伊尔Ebola河附近爆发流行病毒特性:丝状,也可为分枝状、U形或环状直径80nm,长短不一,单负链RNA,有包膜致病性:传染源:猴,病人传播途径:接触(血液、排泄物等),呼吸道所致疾病:高热、疼痛、全身广泛性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死亡率极高防治原则:无特异性防治措施

121HemorrhagicFeverVirus出血热病毒病毒viruses媒介intermediary疾病disease汉坦病毒Hantavirus啮齿动物rodent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新疆出血热病毒Xin-Jianghemorrhagicfevervirus蜱tick新疆出血热Xin-Jianghemorrhagicfever登革病毒Denguevirus蚊mosquito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

12252~55nm,球形,无包膜双链环状DNA型别多,大100多种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生物学性状

123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直接接触感染先天感染(产道感染)性接触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临床表现多样性16、18型等与宫颈上皮内瘤与宫颈癌有关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生殖道湿疣、喉乳头瘤

124

125寻常疣

126疣: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治疗用冷冻、电灼、激光等方法宫颈癌:用于预防子宫颈癌的疫苗已上市防治原则

127RabiesVirus狂犬病毒归类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为一种嗜神经病毒主要在野生动物和家畜中传播人被动物咬伤而感染发病

128外形似弹状,75×180nm大小生物学性状核衣壳:单负链RNA、核蛋白、多聚酶、基质蛋白螺旋对称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感染中枢神经细胞(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形成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有诊断价值一般认为只有一个血清型

129

130Negri’sbody

131抵抗力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易被强酸、强碱、脂溶剂灭活。在冷冻干燥的情况下可存活数年。

132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狂犬等带毒动物所致疾病:狂犬病(恐水病)为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全世界广泛分布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也有短至数天长至数年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最后麻痹,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死亡率为100%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咬伤,经伤口进入体内亦可因破损皮肤粘膜接触含毒物质感染

133

134病毒的体内过程病毒在肌纤维细胞中增殖由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索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增殖,并引起神经损伤沿神经扩散至唾液腺和泪腺、角膜等其他组织

135

1362-10天,患者出现下例非特异症状:不适厌食头痛畏光恶心呕吐喉痛发热前驱期整个病程分三期、死亡率为>99%病人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神经过敏、忧惧、幻觉大部分病人表现出恐水吞咽动作促进咽部肌肉疼痛性痉挛急性神经期

137通常发作后2~7天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麻痹超过99%的出现症状病人和动物以死亡终结昏迷和死亡期

138病毒抗原(IF)病毒RNA(PCR法)微生物学检查狂犬:内基小体,病毒抗原病人:内基小体

139防治原则控制犬类,隔离观察咬人动物处理伤口及时清洗和处理伤口20%皂水——70%酒精被动免疫及时在伤口内滴入并在其周围注射高效价狂犬病抗血清自动免疫注射狂犬疫苗咬伤者及因职业与动物密切接触者

140痘病毒和细小病毒

141痘病毒Poxvirus最大最复杂砖形或者卵圆形基因组形式:dsDNA分类:天花病毒、软疣病毒、猴痘病毒

142古老的瘟疫,持久的活力3000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的脸上就有“痘痕”出现。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现今,人们依然惧怕天花病毒被用作生物武器,它被称为“穷人的核弹”。

143传染性软疣

144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ParvovirusB19属于细小病毒科18-26nm球型颗粒,无包膜核酸为单正链DNA可引起儿童传染性红斑及一些其他疾病

145传染性红斑

146本质:传染性蛋白因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无核酸是医学上至今尚未彻底弄清的一种蛋白质传染因子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非寻常病毒、慢病毒、瘙痒病伴随小纤维等prion(朊粒)

147定义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朊病毒,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传染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蛋白酶抗性蛋白(proteinaseresistantprotein,PrP)。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

148生物学性状细胞朊粒蛋白(PrPC):神经元普遍显著表达的糖蛋白,可能在调节和维持神经元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无致病性。结构:4个α-螺旋结构。羊搔痒病朊粒蛋白(PrPSC):由无毒的PrPC转变而来,有毒性和对蛋白酶的抗性,有致病性和传染性。结构:2个α-螺旋结构和4个β-折叠。

149PrPC与羊瘙痒病PrPSC的三维结构β折叠PrPC(正常)PrPSC(致病)变构PrPC正常细胞朊蛋白PrPSC羊瘙痒病朊蛋白

150可滤过性,增殖非常缓慢;与已知病毒特征明显不同不具有病毒结构,未检出核酸;对福尔马林、蛋白酶、加热、电离辐射、紫外线抵抗力强从感染动物脑组织分离和纯化的朊粒为蛋白酶K抗性蛋白组成的多聚体,属疏水性糖蛋白生物学特性

151致病性PrPC发生结构改变,最终使PrPSC大量复制增殖、聚集、并沉积于脑组织中,引起神经细胞空泡变性等病变而造成海绵状病。

152震颤病或库鲁(Kuru)病克-雅病(CJD)克-雅病变种(VariantCJD)Gerstmann-Straussler(格斯特曼)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羊瘙痒病牛海绵脑病(疯牛病)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大耳鹿慢性消耗病所致疾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153潜伏期长,引起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临床相应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大脑皮质神经元退化,空泡变性,形成淀粉样斑块,星状细胞增生,大脑灰质(皮质)变薄,白质相对增加,成为海绵样脑病或白质脑病共同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

154

155诊断用特异性抗体作免疫印迹或免疫组化法来检测此蛋白酶抗性蛋白防治无特殊预防方法防止献血或器官移植及外科手术感染超高温、高浓度消毒剂处理污染物品不食用感染动物、隔离感染动物和人无有效治疗方法

156KURU病曾经仅见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有食用已故亲人脏器习俗的土著部落。主要病理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神经纤维的空泡样改变。

15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