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ID:51581769

大小:44.4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3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故都的秋姓名:高俊晓工作单位:保定市莲池区职教中心学科年级:高一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进行细腻描摹的同时流露出自己内心对故都的无比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在前边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

2、后,再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写景散文的理解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重点: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和意境,准确把握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来的悲凉伤感之意。(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

3、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既是文章的特点,又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

4、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课前预习:提前布置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既为学习课文做准备,也复习了旧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吟秋的佳作有很多很多,(回忆描写秋景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5、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是丰富多彩的。请看图片:(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谈谈你对秋天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6、?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描写秋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日里我们看到了秋的壮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风中,我们觉察到了秋的悲凉;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凄苦……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故都的秋景。 (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二)解题“故都”指的就是北京,当时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7、(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品味鉴赏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问题设置:①作者心中,北国的秋是什么样的呢?②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有什么不同?作者更喜爱哪一个?为什么?作为一篇美文,它是不厌百回读的,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

8、——“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由于本文的写作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