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27607
大小:31.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6
《教育部参赛_螳螂捕蝉_朱雪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螳螂捕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交流寓言故事。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预习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意思。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感受少年形象。2.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自主研读,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3.通过归类、比较,理解“其”在文中指代的不同内容,了解文言文中通假字、指代义、省略等用法。教育方面: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
2、隐患的道理。2.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只有《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辩日》。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让他们多接触文言文,让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会理解“文言”之“文”的表达特点,并通过多种角度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涵泳,让学生品味文言语言凝练、简约的味道,去感受民族文言的魅力,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文学的升华。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
3、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难点是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白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首先,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螳螂捕蝉》的相关教学材料,查阅了不少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把握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其次,通过“百度图片”搜索下载了“亡羊补牢”、“刻舟求剑”、“螳螂捕
4、蝉”等寓言故事的图片,做成PPT,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春秋形势图”,结合历史背景,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吴国处境的危险。最后,通过“百度音乐”查找“古筝曲”,进行配乐朗读,渲染氛围,升华形象。四、教学方法1.以预习为突破口,以学定教。揭题后检查预习情况: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句子难读?或你想给大家提个醒的?直奔难读句子的朗读指导,同时落实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辨析、长句子的停顿等,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感受音韵之美。2.以“读”贯穿课堂,初读,感受韵味;通读,疏通文意;品读,体味形象。在品读少年的言和行时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句,体会这是坚持不懈地等,这是用心良苦地等。读出少年的毅力,读出少年的爱国心。3.优质提问教学法。精心设疑,巧设提问。如你认为这是怎样的少年?以此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句子谈感受,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勇敢,热爱国家。又如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问在学生困惑处,凸显重点,突破难点。4.合作、探究性学习。如在理解重点句时,分四人小组完成表格,明白“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的联系,了解少年讲“螳螂捕蝉”的目的。又如排练课本剧,都体现了合作式学习。五、教学过程(
6、一)引入,了解寓言1.看图说寓言故事【百度图片】“亡羊补牢”http://image.baidu.in=29799&cl400&ln=se=1&sme=ght=&face=0&is=&i“拔苗助长”2&fr=&fm=result&fmq=1363787542251_R&ic=0&s=&se=1&sme=0&tab=&w=“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杯弓蛇影”、“画蛇添足”http:/%=1363788029681_R&ic=02.你能说说寓言这一体裁的特点吗?3.寓:寄托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板书:寓言标①,并写寄托。
7、)4.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螳螂、蝉是昆虫,所以是虫字旁。蝉,俗名,知了。捕,注意笔顺,最后不落点;捕,什么意思?(二)初读,感受韵味1.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句子难读?(范读,领读,指名读。)出示句子,重点指导:①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舍人,这里读(shè),指宫廷侍从。还有一个读音shě,舍得,舍去。指导读句②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附:同“跗(fū)”,脚背的意思。(板书:附——跗)这样的字叫通假字。另一通假字:傍,通“旁”,(板书:傍——
8、旁)指名读句③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长句注意停顿。领读,指名读。2.检查读,开火车读。3.指名读全文。(三)通读,疏通文意1.读懂文意读准了文言文,我们要理解文言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