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资资格证面试整理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古代文章骚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其代表作就是《离骚》,所以又用“骚体”指代楚辞。楚辞句法灵活多变,虽然节奏稍微复杂,但也是有迹可循的.拿本文来说,每一句都能分为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如,长一太息(以)一一掩涕(兮)可以发现,句中句尾多用“兮”字,用来助语势.这个字使得全诗都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这个字也是一种文化存在的反映,表现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愤情绪。《离骚》——“离,别也;骚,愁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政治家,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多比兴手法。《离骚》以战国末期楚国的现实政治斗争为背景,展现了屈原与楚国腐朽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1.和党人的矛盾,屈原是正义化身,党人是黑暗势力。2.和楚王的矛盾,屈原是忠臣,楚王是昏君。3.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是要随波逐流,还是坚持理想呢?《离骚》全文共93节,本文选取的是20-32节,叙述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高洁品格、宁折不屈的决心。可分为两部分:1-7自述遭遇贬谪的经历,表示自己不会和小人同流合污。8-13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比兴手法:鲜花香草——君子;臭物萧艾——小人;佩戴香草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讨论:屈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投石跳河,你赞同吗?赋是一种非文非诗、亦文亦诗的文体,注重铺叙和形容,极尽艺术表现之能事。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修辞。《赤壁赋》苏轼,他的一生都处在新旧两党之争中,他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激进,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也不保守.所以遭到新旧两党的排斥.但是他依旧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尽管人生起起落落,但能够泰然处之,随缘自适,他的豁达值得我们学习.写作背景:被贬官时所作,苏轼游的赤壁并不是三国周郎破曹的赤壁,他只是借题发挥而己。本文是前篇,首先记叙夜游的景象,再而运用主客问答的传统赋法,抒发了人生感慨,流露出被贬的苦闷不平,也体现了乐观旷达的态度。第一段一一游览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第二段一一诗人饮酒放歌,客人吹箫,悲凉的氛围。第三段一一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第四段——诗人抛开人生烦恼,欣赏自然美景。第五段一一客人转悲为喜,俩人开怀畅饮。抒情和议论有机交融,景情理相互渗透,情因景生,景以显情,即景而议,由情入理。《阿房宫赋》杜牧,以七言律诗见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常能把喻讽和感慨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气势磅礴而情韵缠绵。既是挽歌,又是警示。从位置规模结构来写阿房宫,说秦国骄奢过度,亡了国,体物写志。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它的特点是:1.语句方面,多“骗偶”(对称)和“四文”2.语音方面,平仄相对,朗朗上口3.用词方面,辞藻华丽,多用典故.《滕王阁序》序,有书序,赠序,宴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属于赠序。本文虽然是饯别之作,但是对宴会的盛况只是略叙几笔,主要写的是在滕王阁上所见景象,因景而生情,另辟新路。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成为“初唐四杰”。第一部分第一节概括描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第二部分2-3节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象。第三部分4-5节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感慨。第四部分6-7节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写景段落的赏析: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然一体之美虚实相映之美
1名句赏析: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落日与晚霞自上而下,飞鸟自下而上,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绝妙图景。《兰亭集序》散文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书圣",文风清新,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但是也很有情致。写作目的:1.记叙兰亭的景致和宴会盛况2.表达自己的感慨第一部分叙写宴会盛况乐(名士相聚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写明作序目的悲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游记《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记特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自然之美,抒发感情。其他(有议论意味的古文)教学目标(具体扩展)1.了解作者及其文章风格,数读文章。2.梳理文章,理清脉络,学习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文言文中汲取民族智慧.《劝学》荀子,儒家代表,“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以修身养性.荀子的文风朴实浑厚严谨沉着.《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劝勉,鼓励。所以本文大意就是,勉励人们不断地学习,以此培养高尚的品?8。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第三段学习有重要作用第四段学习要有正确态度和方法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师说》韩愈,以儒家继承者自居,排斥佛学.在文学上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骗偶文风,影响很大.他提倡古文运动,不仅身体力行,而且招收后生,本文就是他鼓励后进青年的作品.并且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恶习.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论点一:师道之不传也,欲人之无惑.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士大夫爱其子,则耻师焉.3.百工之人,不耻,,群聚而笑.论点二,圣人无常师.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2.孔子从师的言论.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过秦论》贾谊,今河南洛阳人。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和辞赋都是汉代大家手笔。《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为上篇,总论了秦由盛到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过秦”即言秦之过,以为汉鉴。文章融政论性和文学性为一体,气势豪迈,很有文采。其他(人物记事等)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梗概2.圈点人物语言等,人物形象3.感受或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或气节《烛之武退秦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怎样刻画人物的?怎么说服秦伯的?《荆轲刺秦王》分人物朗读人物形象荆轲一一有谋略,胆识超人,气魄非凡《鸿门宴》客观评价项羽和刘邦《苏武传》班固《汉书》
2主要记述苏武出使匈奴19年的艰苦经历,重点写他出使的经过,又以卫律逼诱北海牧羊李陵劝降为对比事件,展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境界。《陈情表》李密(三国时期蜀汉)晋武帝征聘他为太子的老师,他以祖母年迈多病为由,不去应征.陈情原因不愿到晋朝(司马家族)为官陈情内容幼时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想尽孝陈情方法融情于事,以情动人尽孝和尽忠难两全,李密的做法是,先尽孝再尽忠。“读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友”宋赵与时。古代诗歌《诗经》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2.学习诗歌中赋比兴的用法3.理解表达的感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是个总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世人又称“诗三百二全书分为“风”一一“国风”,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反映劳动生产的情况和爱情故事。“雅”一一宫廷乐歌。“颂”一一宗庙乐歌和舞曲。《诗经》的创作特点:1.“重章叠咏”,重复歌咏,更具节奏感,而且加强了感情,突出主题。2.巧用修辞,多赋比兴、对比、烘托、反衬等手法。(赋一一陈设铺叙、比一一比喻、兴——借用其他食物发端,引出要歌咏的内容。)《关雎》是“风”之始,是《诗经》的第一篇。首章以雎鸠比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下面四章都在写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得到配偶的喜悦。如何抒发相思之情一一所听所见所思所愿《兼蔑》改编成《在水一方》这首诗“言尽而意无穷”,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氓》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女主婚姻的悲剧。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作为早期的叙事诗,抒情色彩浓厚。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女主一一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男主——急躁任性《采薇》1-3,回忆军旅生活,表达思归之情。4-5,描写战争的惨烈。6节,通过对比写归途的悲伤和痛苦。全诗写士兵在出征时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乐府诗歌乐府,是汉武帝刘彻时期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职责是采集民间音乐用以演奏使用,后世把它收集为‘‘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是“古乐府诗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两者又与《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窦娥冤秦香莲熏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情。”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自诉第二部分发展夫妻暂别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第五部分尾声化鸟双飞(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寄托了人们的追求恋爱自由的强烈愿望。)
3探讨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蜀道难》李白余光中的诗中曾说道,“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酿成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生于盛唐,在太平盛世,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豪放飘逸。写作背景:1.此诗是为杜甫等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2.是为躲避安史之乱而逃至四川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他早日回到长安。3.纯粹是歌颂大好河山。第一段,写蜀道的来历和高峻。第二段,从蜀道的险峻和悲凉的气氛来写蜀道难(夸张手法)第三段,从蜀道的易守难攻和地势的险要写蜀道难《将进酒》题口解释,''将进酒"原本是汉乐府的曲名,''将”是请愿的意思,''将进酒"就是劝酒歌。为何饮酒一一借酒消愁诗人的情感变化一一悲伤欢乐激愤狂放夸张手法的运用《琵琶行》白居易,“香山居士”,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提倡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将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卖炭翁)、闲适(醉翁亭记)、感伤(琵琶行)、杂律。全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五段,江头送客,江上听曲,歌女倾诉,同病相怜,重闻琵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做分析,1.歌女当年如何,现今如何2.诗人当年如何,现今如何3.是什么将俩人联系在一起一一音乐。本文中描写琵琶女心里情态非常细腻,形容琵琶声更是精彩真切。是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J)1.前奏曲,低沉抑郁2.欢乐曲,清脆悦耳3.沉思曲,沉痛哀伤4.悲愤曲,钢劲急促诗人不仅写音乐技艺的高超(运用比喻的手法),而且通过音乐的变化,表达出琵琶女内心情墟的变化。其他《短歌行》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但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戏曲舞台上也是把他塑造成了白脸的奸臣,人们也常认为他是阴险狡猾的人。讨论看法。古代诗人们常开怀畅饮,借酒消愁,(举例子),曹操的愁是什么?一光阴易逝,人才难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为何而忧一一人生苦短看到人生短暂,曹操的态度是——积极进取,想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条件是一一人才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一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J运用了比兴和典故的手法。《归园田居》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之后的生活,语言清新质朴,表现劳动生活,同时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从何处归来——尘网(官场)为什么归来——本性(不喜欢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要归向何处——田园(通过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地描写田园生活)归去能怎样——能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归去来兮辞》首段,写归去原因2段,写归家途中的轻快和归家后的情况
43段,转承段落4段,议论和抒怀唐诗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其写作风格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抓意象),学习表达技巧(情景交融)3.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杜甫,字子美。风格沉郁顿挫。杜甫曾评价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秋兴八首》前两联,描绘巫山巫峡的秋景。颈联,眼前景象联想到'‘亡国"。尾联,追忆故国的沉思被砧声打断。《咏怀古迹》借古咏怀一一叙述了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表达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登高》首联,描绘出秋天的肃杀的氛围颔联,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景及情,表达诗人的羁旅之苦和孤独之感尾联,悲秋之意深化名句赏析,气势磅礴,感情细腻。李商隐,晚唐诗人,一生在牛党和李党(结婚)的政治斗争中徘徊,郁郁不得志。诗歌风格:隐晦难懂。《锦瑟》一一意象朦胧基调哀怨意境凄迷多用典和象征首联,感慨时光流逝颔联,借用典故写诗人追忆的内容。庄周梦胡蝶——昔日的理想和现实的苦境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望帝魂化杜鹃一一不管是不是梦,都不能让“春心”灭了。颈联,用典展现美好。蚊人落泪成珠一一使人惆怅有浮想联翩玉生烟一一陆机《文赋》里的古老传说,玉被埋很可悲,但是“生烟”又让人欣慰。尾联,总结,加倍渲染了今日追忆的无限悲凉。《马嵬》一讽刺意味深厚倒叙手法,措辞细腻委婉,立意含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到了马嵬,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要求处死杨贵妃。写作目的:借古讽今,讽刺当时的''甘露之变”首联,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颔联,对比手法,说明唐玄宗惜安今危。颈联,讽刺玄宗的自私和虚伪尾联,对比手法,引人深思——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根源在于,唐玄宗晚年荒淫过度,不理朝政,导致了历史悲剧和爱情悲剧。宋词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2.掌握艺术表现手法3.体会诗人感情,(培养人生态度)苏轼词的特点:气势磅礴,文风豪迈,常透露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同《赤壁赋》上片一写景——引发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片一一刻画周瑜一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表达方式:怀古抒今一发出时光流逝、功业未建的感慨,是宣泄苦闷的出口,传达的是豁然的情怀。《定风波》
5被贬黄州时所作。上片一一写冒雨行走的心境下片一一写雨后天晴的景象和感受有生活小事来阐发人生哲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讨论人生态度《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1.自比孙权2.冯唐指出文帝赏罚不当,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3.天狼一一辽河夏“狂”字贯穿全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抗金爱国的主题作品最有著名,风格以悲壮雄浑为基调。一生未被朝廷重用,原因有三:1.他是仕金家族的后代2.曾经参加农民起义军3.是意志坚决的主战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柳永北宋词人,常出入歌舞青楼,为人放荡不羁。他通晓音律,多为歌女填词,流传很广泛。“凡有井水处,能歌柳永词特点:通俗一一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推动了词的发展。《望海潮》去京城面试路过杭州,想要拜访当地的官人孙何,但门禁很严,所以作词使众人皆知。上片一一杭州自然人文景象(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手法)下片一一美景转而称颂统治者学生讨论名句,并展开想象描述画面《雨霖铃》长亭送别,执手相看。分为别时和别后两部分李清照——意象为主,常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客观事物和主观情绪融合交织。易安居士。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风格按时间变化1.南渡前,写闺中生活,轻快活泼2.中期结婚后,与丈夫分居两地,表达相思之苦3.南渡后,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词人长期的流亡之苦和国破家亡之愁《醉花阴》中期作品小故事《声声慢》艺术表现最为集中“愁”一一亡国之愁苦,表现词人的漂泊孤苦和内心的凄苦语言运用一一叠字,1.回环往复,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情感加剧,2.而且更有节奏感。《一剪梅》对丈夫的相思情现代诗歌新月派象征派强调“三美”——音乐美(韵律)建筑美(格式句式)绘画美(意象辞藻)主观情绪具体化,用具体的事物来传达叙事的成分增加,诗歌有故事性.1.体会诗歌感情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学会鉴赏诗歌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徐志摩爱情故事: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6早期诗歌表现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后期多表现理想的破灭后的彷徨和感伤《再别康桥》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离别的无奈。戴望舒“雨巷诗人象征主义诗人《雨巷》写作背景,1927年,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因曾经参加了进步活动而被迫避难于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丁香姑娘一一美好理想或爱情追求雨巷一一当时黑暗苦闷的社会环境诗人的情感变化:憧憬失望依旧向往艾青儿时被父母送到乡下,5岁被领回家但不能叫爸妈。《大堰河》1932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入狱,在狱中看到大雪,想起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去世的保姆。第一部分1-3怀念与哀悼交代大堰河的身世以及和我的关系第二部分4-8眷恋和感激刻画她勤劳善良的品德第三部分9-11同情与控诉描写她死后的凄凉第四部分12-13讴歌和赞美抒发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艺术特点:叙事抒情对比反复排比闻一多“以丑为美”曾留学美国,受到民族歧视,怀念祖国•《忆菊》回到祖国看到国内的惨状,感到失望痛苦。《死水》一作者将死水描写得越美,表达的厌恶就越强,这是反讽的手法绝望中是希望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去世,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诗人常年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主要主题。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蕴丰富,意象多采用修辞,强调宜率陈述余光中诗歌特点:1.情感上,处处蕴含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和命运的双重关系2.表现形式上,虽不是句句押韵,但情感互相渗透3.字面上,文字简单易懂,蕴含丰富的感情现代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景物唤起心中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注重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和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行文手法3.体会作品传达的感情朱自清他的散文秀丽朴实,独树一帜,源于他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对人事的细致观察以及他刚正朴实的性格。《荷塘月色》解题郁达夫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故都的秋》写作背景:全国处在白色恐怖中,作者从上海迁到了杭州,思想苦闷。故都两字说明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说明时间,和地点连在一起,暗含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A口。开头和结尾都拿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做对比。主体部分记叙议论相结合,赞美北国之秋。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他的散文常从小的生活细节中挖掘人生哲理。他的作品着眼于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表现出爱国忧民的情怀。《囚绿记》解题寻绿一一赏绿一一囚绿一一释绿一一怀绿赏绿是重点——生命之绿希望之绿
7作者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的常春藤的描写,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于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赞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屈的气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文章思路怀念祖国写对于祖国在文字文化方面的印象多角度描写雨,突出主题,表现哀愁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埋入心底小说1.了解作者及其文章风格2.分析文章人物形象,学习艺术表现手法3.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传达的情感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和高峰弃医从文(和孙中山一样)原因一一在仙台学医期间看到幻灯片内容是,日军正在处决给俄国人做奸细的中国人,围观的就是一群中国人。麻木的国人形象刺激了他。老舍他的小说既有市民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在文体创新和语言方面也有鲜明的特征。(浓郁的北京味儿和幽默的风格)沈从文《边城》,将理想的人生形式和朴实的湘西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他的小说,追求抒情性,常把主体情绪直接投入到人象和物象之中。古代小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概况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了解作品传达的反封建意义和对社会的批判态度《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早年过着豪华生活,晚年穷困潦倒《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本文是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重点在于王熙凤出场的片段,学习分析人物(动作细节语言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是他的学生《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特点是情节紧凑生动,语言简练,人物性格鲜明。本文节选第十回,展现了在封建统治者的一再逼迫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相向、走向了反抗的道路。一逼——相国寺内侮辱妻子二逼——白虎堂上设计奸计三逼——野猪林中谋取性命四逼一一火烧草场断了后路林冲——豹子头鲁智深——花和尚宋江——及时雨
8总结:小说复习方向: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描写,主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关于练习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设题意图: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参考答案:可参考“整体把握”相关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和高潮。可运用下面的坐标图,以便得到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完成此题。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参考答案:
9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课文使龙们了阚当时社会的黯、痴,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逾t是果文翊的意义所在•"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可以佐证:他明知高侬“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用”,甚至认为是自己置犯了高太用才受了官司。而后管营派林冲着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雄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制与我好差使,正不知f可危?”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噢上泥水底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建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酉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其次,他正耳,善良,有侠肝义胆I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手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螳尬人”我是陆皮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演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蒋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著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黑,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帚在身上,前街后巷工地里去寻”,次日,“帚了刀,又去沧州域里般卜,小街夹管,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在山襁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索商正义的本质。最后,细心、镇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管草料场,小心湛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汜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猫了”。做事很细致;颗独雪压埸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I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拉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知心短密的性格特点。♦可参考“整体把握”相关内容。要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林冲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经过犹豫、彷徨,最终走上反抗的道路,也反映了他性格内在的矛盾冲突。这样才使得林冲的人物形象丰满可信,才使小说的主题具仃深刻性。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参考答案: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遮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I氛趋「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同时,风雪也为情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资料]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设题意图:这是扩展题,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挖掘主题参考答案: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依照练习一,梳理情节,归纳矛盾冲突的进程。结合《宝剑记》的唱词,有助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进而了解主题。参考答案:
10第一问可参考“整体把握第二问可引导学生讨论:别里科夫的“套子”产生的原因,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别里科夫躲在“套子”里是因为恐惧变革而逃避发展变化的社会,还是因性格孤僻而拒绝丰富多彩的生活?二别里科夫’’这个装在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常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芾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演,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1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一一“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蔚了人的学校,分明使簿他满心恚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被俳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在尽里封诩、禁涸自己的同时,他“老是歌颂过去,歌源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幅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又胆小'多疑。''他: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破哉鼓鼓,茶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溷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I闹出什么乱子”。”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斫谓“性情加魅”,其实是“逃派”外界迁生生的西。人类在生舌,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他怕曲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餐逃避生迁,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什么地步!〉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设题意图:这道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作者特意安排了结婚这种悲喜剧。像别里科夫这样厌恶别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音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校长太太,也包括像蟀金雌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想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弟弟,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一一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舌中来了。1参考答案:可参考“整体把握”。重点让学生注意别里科夫想要结婚,最后又死于婚姻失败这一悲剧的内涵。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别里科夫结婚了,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婚姻是否会改变他的性格?他的婚姻是否会破裂,原因是什么,等等。三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跳出课文以外,从社会生活这个大的范畴来思考小说提出的问题。参考答案:略。《边城》关于练习一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能否从小说所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印证一下作者的话呢?设题意图: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参考答案:
11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迁着靠摆漉为生的祖孙二人。夕松年谕七+,仍很健壮;孙女翠聂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毅I逅当地济总的二少书触,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犬哥天保也喜欢美丽》纯的翠罢,托人向翠矍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筑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储送。罐送碍I妨,想要翠翠为妻,宇原做个提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罢选择。天彩嚏凝喜欢触,为了成全军第,夕附身熊魄处而死。现忘幽自己对寻寻的死负有责任,抛下军宝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罢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荽而独地守着短船,痴心地等着罐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全用以翠翠旌情悲用作为线索,淋关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参见“整体把握”。二《边城》中的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感受翠翠的心理活动。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3.(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4.(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参考答案:1.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2.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可以围绕下边的几个问题(也可以自选专题)研读。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婴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孥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善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返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娥到破坏、到处充满金畿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里钿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申,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妲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即在于此。一2.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3.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设题意图: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犷展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参考答案:2.可以参考“整体把握3.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相关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1)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有着无比深沉的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觉得“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当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时,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用不切实际的话来哄她。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
12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2)外公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己。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宜接说出来。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3)天保兄弟天保喜欢翠翠,托人作媒却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1.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叙事,他叙事的方式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此基础上,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研讨其散文化倾向。文言文复习方向:文本内容(翻译),情感,写作特点词义不懂时的套路应对:“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料和工具书疏通词义。”“好,同学们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那我们接下来探究一下XXX问题J(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文句子等)《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熟读并背诵课文,探究下列问题。1.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作"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2.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设题意图:本题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设问,强调在逐字逐句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词语含义、描写、抒情、议论等几个角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熟读成诵.参考答案:1.词语含义见课文注释。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2.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儿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儿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
13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哲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3.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土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本题是开放题,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二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和风格进行全面把握的能力,学会从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两方面出发品味文章的风格特征。参考答案: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宜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亳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三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1.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舟遥遥以轻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设题意图:本题生要考察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参考答案:1.译文: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表达效果: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又溢于言表。2.译文: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
14不亮。表达效果:前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颇有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1.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2.译文: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J(《避暑录话》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四△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设题意图: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阅读对作家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理解拓展到对当时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文人风尚等的认识,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即可。如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渊明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只是很难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注意陶渊明对待仕和隐的矛盾。学生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联系社会的动乱、玄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灵活掌握。《滕王阁序》一熟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并背诵第二至第三段。背诵时,要注意从句式的对偶和长短交错中体会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设题意图:本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格局的同时,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在背诵时初步认识骄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参考答案: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滕王阁的景色:“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两句,从仰视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地势的景色。“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本身的壮丽,鲜艳的阁道及阁的高耸。“鹤汀凫渚”以下四句则描写了阁周围的近景。“披绣阔”几句从俯视的角度,写了在滕王阁上看到的远景,“云销雨霁”以下四句,描写了滕王阁上眺望的更远的天地。'‘渔舟唱晚”以下四句则从听觉上描写了在滕王阁听到的美妙的乐曲。这样从远近、上下、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二骈文十分讲究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本文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体味其艺术效果,说说为什么好。建议仿写一二联。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感知并欣赏骈文情辞声律音韵之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15,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选一对偶句加以品味、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参考答案: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句。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作者在行文中采用的是对偶句中比较难的正对写法,对仗工稳,语韵铿锵,句中“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现代均作为成语使用。三《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思想背景的前提下,深入体会两篇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序文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参考答案: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本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遇飞”,又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才不遇而产生失落感,所以“兴尽悲来但在失落后又转向自励奋发的感情,决定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为生存哲学,要“穷且益坚《兰》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殛”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滕》《兰》二文作者虽然都悲叹,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对人生的坚持蕴藏在字里行间,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在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这正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因而更加深刻。其时代背景是魏晋时期天下名士被统治者所害,少有全者。所以,作者思考生死问题,正说明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并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到了王勃的时代,文土已经不再思考生命意识的对错,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如何让个体的生命发挥出最大光彩是他们关心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进步。文章在被压抑的苦闷中观照前代名士,发现个体价值不能实现而辜负生命的大有人在,这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短促的恐慌与伤感。他是由悲人而及己的。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让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这种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的是唐代文人的风格,表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逍遥游》一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设题意图:设计此题上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加强学生对想象描写的领悟。参考答案:《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配、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鹏之大「‘鳗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J“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日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日大椿:
1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鲸、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安鸟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龌删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二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设题意图: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常见意思和用法,做到“温故而知新”。参考答案后列出了一些原题中未列出的义项,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参考答案:若:1.像,好像。例句: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逍遥游》)2.假如,如果。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3.你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表对称时,除了有“你”“你们”之意,也有“你的”之意。例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此外,“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①及,比得上。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表他称,他,他的。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论衡•实知》)③表近指,这,这样,如此。例句: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④表选择,或,或者。例句: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⑤与"夫""至"等结合,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语气。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是:1.代词,这。例句: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2.动词,表判断。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此外,“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①形容词,正确。例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意动用法作动词时,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②助词,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也例句: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斯:1.副词,贝I,就.例句: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论》)2.代词,此。例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斯”字本义为“劈”,如《诗经•陈风•墓门》中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另有一种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语气词,如《诗经•豳风•破斧》的“哀我人斯”。之:1.助词,的。例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代词,这,此。例句: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之”字的用法或意思还有:“到……去",如《汉书•高帝纪》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称代词,如《汉书•高帝纪》中的“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等。特:1.形容词,独,独特。例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2.副词,只。例句: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特,,字有,,公牛”之意,引申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词有“特此,特别”之意,用作形容词可表”杰出的、独特的修:1.长。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72.修饰。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修”字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有“修建”“修理”“治理”“修养”“修订、修改”“编写”“学习、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词时还有“善、美好”之意。三维、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鳏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鲤、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设题意图: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当扩大阅读范围,锻炼学生杳找资料的能力,并能结合课文对杳找的资料进行内容意义上的体会。参考答案:如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都是以删鸟为主题的作品,此外还有毛泽东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配鹏缚”等。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鲸鹏形象,人们习惯于将龌鹏与斥安鸟对比,突出大与小的形象之分和优与劣的境界之分。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往往为鲸、鹏的伟大形象所倾倒,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鳏、鹏身上,可以说鳏删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对鳗鹏形象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事实上,在庄子的思想中,尽管鹏、安鸟有别,尽管鲤鹏的形象确实比斥安鸟高大,境界也比斥安鸟高,但它们同样是“有所待”的,同样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陈情表》一《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参考答案:《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二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1.臣以险蚌,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灵活翻译。参考答案:1.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2.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3.薄:浅薄。息:子。4.寻:不久。除:授予官职。5.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6.听:听从准许。卒:终。三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习作者的陈情方法,练习抒发内心感情。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