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整理背诵

教资整理背诵

ID:83039413

大小:138.43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教资整理背诵_第1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2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3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4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5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6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7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8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9页
教资整理背诵_第10页
资源描述:

《教资整理背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研晶曲时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⑤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⑥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土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②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⑤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M■晶”盯彳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裁,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社会:①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②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1“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简答: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概念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特点:①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②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③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蹦等”循序渐进。《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1教育遵循自然”。《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①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②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谑生。①教育性教学原则•②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③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④“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①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学校即社会。③从做中学•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M•晶”盯彳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①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②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①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②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③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④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⑤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①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②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③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④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第四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作用:导向、激励、评价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

3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三、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ffi■晶”盯彳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动力"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第五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4简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①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②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2、单轨制: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王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第六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课程的类型:固有属性不同:①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②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不同:①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②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实施要求不同:①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②选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主体不同:①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②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③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呈现形式不同:①显性课程(公开课程)②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课程理论流派:①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②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学科界限。③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简答:课程内容(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PS: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5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②纵向组织(知识深度)、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阶段需要)。③逻辑顺序(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心理顺序(新生心理发展规律)。课程开发的模式:①目标模式:达尔夫•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②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研晶”盯彳③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简答: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儿童、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①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③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④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部结性评价。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和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发展)。简答(已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①关注每一位学生•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简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结构: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6②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③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的评价观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第七节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①直线型(最早)②职能型③直线一职能型④矩阵型学校主要职能部门:①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②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

7学生学籍管理等。②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

84(晶”时彳②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⑤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4ca•好,;Wt—七百的-r年〜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第八节教师专业发展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5-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简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1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4■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简答:师专业能力的内容1教学设计能力6-教学语言能力7-教学交往能力8-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9-教育研究能力10•创新能力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简答: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9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简答(已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九节教育研究方法简答: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7、撰写成文简答(已考):文献检索的要求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教育研究的方法:①教育观察法:有目的和计划,进行系统考察。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②教育调查法: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整理和分析。③教育实验法④教育行动研究法: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⑤教育叙事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if晶’时彳⑥个案法⑦历史法⑧比较法简答: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拟订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①教育调查报告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③学术论文简答(已考):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题目'前言、正文、总结'附录第二章学生指导

10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功能:选择、保持'调节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多为被动的消极干扰。简答: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任何动物都有。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简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4、注意的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多为主动的积极促进。二'感觉感觉的种类:①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②内部感觉: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又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身体内部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感觉产生的两个条件: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①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关系: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②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③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感受性变化规律:①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明适应、暗适应)。②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感觉后效: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④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⑤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三'知觉知觉的种类:①空间知觉:空间特征,包括形状、大小、方位和深度。②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③运动知觉:物体空间移动,分为真动知觉(实际的空间位移)和似动知觉(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四种主要形式。简答(已考):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11四、记忆记忆的类型:记忆内容不同:①形象记忆:事物具体形象。②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③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④动作记忆: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时间长短不同:①瞬间记忆(感觉记忆):1秒左右,容量较大。②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不超1分钟,5-9个组块。③长时记忆:超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长时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和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①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静态。②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动态。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获得的过程。分类: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第二环节,已获得后巩固。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遗忘的原因:①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最后消失。②干扰抑制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后摄抑制:后对前干扰。③动机说:由干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④提取失败说:提取时没有线索。⑤同化说: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代替低级,是积极地遗忘。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1•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简答: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1'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2、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前面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简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简答(已考):运用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五、思维思维特征:间接性(媒介)'概括性(规律)思维的类型:发展水平不同:①直观动作思维: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②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概括加工)。③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12思维的逻辑不同:①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对答案作出的猜测。②分析思维:逐步分析后作出的结论•指向性不同:①聚合思维:集中一个方向•唯一确定的答案。②发散思维:扩散各个可能方向,多种答案。创造程度不同:①再造性思维: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②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同一问题,可能答案越多,流畅性越高。②变通性(灵活性):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同一问题,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③创造性:独具慧心,不同寻常。同一问题•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创造性越高。简答'材料分析: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问题解决:指为了从问题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已有知识越接近越易解决)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有积极消极影响)3-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一迁移。(专家和新手的区别)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同)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简答: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育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六、想象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分类:①再造想象:读者读《红楼梦》想象林黛玉的形象,强调再一次。②创造想象:作者写《红楼梦》创造林黛玉的形象•强调从无到有。③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实现则变成理想•无实现可能则变成空想。七'情绪与情感情绪的状态分类:①心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向周围一切事物扩散)和长期性(长时间主导人的情绪)特点。②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13②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的。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道德标准评价他人。②理智感:存在于智力活动中。③美感:审美标准。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来源不同:情绪与自然需要有关,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有关。②主体不同: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特有。③产生时间不同: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④体验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⑤表现不同: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情感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①情绪受情感制约,情感在情绪中体现。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③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八'意志过程意志的基本特征:①有明确的目的性。②对活动有调节作用•③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的特征。④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米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关键)。准备阶段分为:①动机斗争②确立行动目的③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动机冲突:①双趋冲突:二者何等吸引力,只能选一个,研晶”盯彳②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避一个。③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④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意志品质:①自觉性:自己支配自己行动服从活动目的,暗示性'独断性。⑤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采取决定,优柔寡断、草率决定。⑥坚持性:克服困难坚持决定,见异思迁、顽固执拗。⑦自制性:不受无关诱惑的干扰■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任性•九'个性心理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匮乏性需要”(完全依赖于外界)和“成长性需要”。简答(已考)、材料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关系: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动机: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内在需要+外在诱因。动机的分类:①远景性动机②近景动机③内部动机④外部动机兴趣的品质:①广度②中心③稳定性④效能能力的分类:能力的构造不同:①一般能力: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②特殊能力:专业活动必备“创造性程度不同:①模仿能力: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14②创造能力:创造新颖独特。能力发展趋势不同:①流体能力:表现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先天,20岁顶峰•30岁后下降。②晶体智力:表现在知识学习和社会交往,后天,一生发展,25岁后平缓•简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先天因素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智力测验:①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②斯坦福-比纳量表:流传最广的智力测验之一。③测量智商的公式:10=智龄(M/实龄(。*100十'人格概念: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核心)'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特点: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简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态度特征(核心)②意志特征③情绪特征④心理特征简答: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材料分析:气质类型特征及教学启示1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教学启示: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2、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教学启示: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练他们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3、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15教学启示:对于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4、抑郁质(抑制型):有些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教学启示: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H'*一1'印象形成效应分类: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优点无限扩大)、首因效应(第一面扩大化)、近因效应(最近一个)、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第二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册晶”盯彳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①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银我也,我固有之也”。②弗洛伊德: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③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④格费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⑤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⑥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外银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①荀子:“性恶论"。②洛克:“白板说”。华生:教育万能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简答(已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简答(已考):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3、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简答'材料分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序列进行施教,循序渐进。PS:“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任务,不能超前教育。

16启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后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在人的素质发展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群体间和个别间。研晶”盯彳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简答(已考):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具体表现:①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②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2、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二、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骨骼: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注意孩子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养成好习惯,防止驼背。肌肉: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应该避免。神经系统:大脑结构逐步完善,语言开始发展。心脏和呼吸系统:注意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第三节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理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特点:①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小学入学之初已充分发展,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保障。②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范围依然有限'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③记忆的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④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⑤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⑦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社会性日益显著'直接近景向间接远景转变、外在向内在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⑧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理论图式:认知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同化: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图式中,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顺应:不能整合到已有图式中,改变认知结构。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电动阶段(0-2岁):①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②低级的行为图式。③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2、前运算阶段(2-7岁):①“万物有灵论”。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17③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④没有守恒概念⑤集中化。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简答已考):①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②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册晶”盯彳③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④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②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③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②心理发展观:低级向高级转化。③内化学说简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论:婴儿阶段(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怯、怀疑学前期(3-6、7岁):主动一内疚学龄期(6、7-12岁):勤奋--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第四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学习概述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实质:①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②“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③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④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⑤“行为变化”有好有坏•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8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②消退: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③刺激的泛化: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④刺激的分化: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②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③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c④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强化的三种形式: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③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9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对知识的理解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生观:①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②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学生有其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经验。3、学习观: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③学习的情境性4、教学启示:①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②支架式教学: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外部支持'逐步撤去支架。③情境教学: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④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以小组为单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要观点是有意义的自幼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师观。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①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②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④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认知方式差异:①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②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③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④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⑤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⑥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①事物本身的特性②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③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册晶”盯彳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0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1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2、实践性(基本特点)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第五节小学德育-、德育概述广义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德育:学校德育。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民主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教育(核心)。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①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②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③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二'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简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发现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0岁是他律到自律转化的分水岭。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0-2岁):处于无律期,无任何规则意识,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2、他律道德阶段(道德现实主义、权威阶段)(2-8岁):服从成人,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3、他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开始讲条件,“平等观念”出现。更看重以行为动机来判断对错。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出现利他主义,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ffi•晶”盯彳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道德价值冲突)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受罚则是坏的。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②习俗水平(9-16岁):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21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③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简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22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②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①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简答、材料分析: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9、集体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简答、材料分析:疏导原则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卅于晶“目丁.彳积极向上。2、贯彻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简答、材料分析: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贯彻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④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简答、材料分析: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理论,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贯彻要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简答(已考):小学德育的途径2、课外、校外活动6、班主任工作3、劳动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最基本的途径)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简答、材料分析:小学德育的方法

231说理教育法(基本方法,又叫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选好的、有效的、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3、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与启发说服结合,又叫情感陶冶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品德修养指导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第六节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①流行性感冒:加强锻炼,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教室要消毒、通风换气等。②病毒性肝炎:管理传染源,发病后立即隔离、切断传染途径,普及防范知识、消毒管理、预防接种和中药预防的方式保护易感人群。③细菌性痢疾:关键是切断传染源,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勿食牛奶和油腻食物。④沙眼:做好群防群治,一人一巾。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①中暑: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昏迷者要及时送医。②溺水: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等,以确保呼吸畅通;迅速倒水;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③电击:切断电源。④烫伤和烧伤: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等冷却后再脱去衣

24研晶“目丁彳物。若伤势较轻,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并保持干燥。④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先止血再包扎固定。⑤虫咬:乙醇消毒,冲洗并冷敷、宠物咬伤应立即彻底清洗伤口,不要包扎,狗咬的尽快送医院注射款狂犬疫苗。⑦中毒:先清除毒物。⑧常见外伤:擦伤、刺伤、扭伤、割伤、挤伤、跌伤。、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①多动症: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核心特征)'冲动行为'学习困难(成绩下降)。②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③学习困难综合症:缺少某种学习技能(生理缺陷)。④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⑤厌学症:人为因素造成儿童情绪失调,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三、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心理辅导的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⑤个别化对待原则。简答(已考):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基本含义: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基本途径)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四、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①强化法:正激励q②惩罚法:不良行为出现后(+厌恶刺激)、不良行为出现时(•愉快刺激)。③消退法: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④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⑤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⑥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重要方式)。⑦自我控制法⑧暂时隔离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①全身松弛训练②系统脱敏法:逐渐消除对某事物环境的恐惧心理。③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请求、拒绝、表达。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美)创立,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以恢复来访者真实的自我。

25册晶”盯彳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主要理论是ABC(A:诱发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由人的思想决定'合理观念导致健康情绪,不合理则导致负向情绪。第七节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学校与家庭的配合:①一般指导②针对性指导③分类指导④个别指导简答(已考):家校配合(联系)的常用方式1家访2、班级家长会3、家长学校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学校与社会的配合的主要途径:①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②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③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④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班级概述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②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③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简答: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级形成的基础条件)。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班集体的发展阶段:①组建阶段②核心形成阶段③发展阶段④成熟阶段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简答(已考):形成良好班风的措施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26三'班级管理概述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功能: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内容:①班级组织的建设:班委、小组、制度、班风等,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④班级日常管理:思想'纪律(最重要)、学习等。⑤班级活动的管理: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⑥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简答: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2、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4'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再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简答(已考):班级管理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榜样示范法4、情境感染法5、规范制约法6、舆论影响法7、心理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简答、材料分析: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1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①成员间的分歧②打架斗殴③顶撞④恶作剧2、处理的原则:①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②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向思维”,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心。③有效性原则: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如何。④可接受性原则:学生双方都接受处理结果,认识到错误。⑤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3、处理方法:①沉着冷静面对,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②机智果断应对,充分发挥教育者机智,轻松幽默有效的解决课堂问题。③公平民主处理,不因个人情绪迁怒学生。④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允许有“突发事件”的存在,帮助学生从“突发事件”中接受教育。阳晶”盯彳⑤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注意不牵扯太多时间、精力和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进度第二节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简答:班主任的角色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27简答: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简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已考)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③建立学生档案④开展班会活动⑤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⑥操行评定⑦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①先进生工作②后进生工作③中等生的个别教育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谈话法③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④调查访问简答(已考):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方面。1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①个体的思品德②个体的学习③个体的身体状况④个体的心理⑤个体的家庭2'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包括:①对正式群体的了解②对非正式群体的了解简答(已考):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2、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3、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简答:先进生工作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竞争意识教育工作: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简答'材料分析:后进生工作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教育工作: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8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②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③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简答:中等生工作心理特征:信心不足■变现欲不强教育工作: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④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三节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班级活动基本途径:①日常性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执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②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班级活动的特点:自愿性'差异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班级活动的功能:①满足交往功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心理发展需求'提高班级生活质量。②学习发展功能:对促进学生的隐性学习有积极作用•③个性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水平'能力水平、自律水平提高,培养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发展。④班集体建设功能: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⑤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熟悉了解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班队活动的类型:①主题教育活动②班队活动③班队文艺活动④班队体育活动⑤班队科技活动⑥班队劳动⑦班队游戏活动⑧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第四节课外活动外活动的内容:①学科活动(主体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②科技活动(动手能力)③文体活动(身体素质)④社会活动(社会责任感)⑤游戏活动(心理素质)⑥课外阅读活动(增长知识经验)⑦主题活动(情域与态度)课外活动的特点:①性持:自愿性和选择性②内容:伸缩性和灵活性③形式:多样性④活动组织:自主性⑤活动方法:实践性⑥活动评价:综合性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①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③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④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⑤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时间⑤课外活动的工作评价第五章教学实施

29第一节、教学概述内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教学的特点: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课内外'班级'小组'个别),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简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第二节教学过程孔子的学习过程观:学'思'习'行荀子的学习过程观:闻见'征知'行王夫之的学习过程观:学'问、思'辨*行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双边过程)'认识的教育性(知识+品德)'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答'材料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关系:①间接经验为主②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关系: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③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育要求:①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③重视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关系:①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②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0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关系: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育要求:传授知识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简答'材料分析: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要求: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②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学要求: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弓I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基本涵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6、巩固性原则

3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基本涵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贯彻要求: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8、因材施教原则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简答、材料分析: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缺: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运用的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③讲究语言艺术。④注意启发。2、谈话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运用的基本要求:①做好提问准备。②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难易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以获取知识的方法。优: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的基本要求: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2、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2、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3、实习作业法(实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322■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1'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适宜于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简答: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优:有利于因材施教-缺:效率低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基本特征:①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等'人数固定②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③以课教学④按时授课简答: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33ffi■晶”盯彳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教学:①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②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所创立,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教师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和个别教学(40%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集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第五节课堂教学的实施一、教学实施的环节简答:教学实施的五个基本环节: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评定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简答:教师应如何备课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备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阅读参考资料②了解学生(备学生)③设计教法(备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②单元计划(课题)③课时计划(教案)简答: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测验的质量指标:①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多次测验所得分数稳定。②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4②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③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二、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自主型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法)共同解决教学策略(谈话法'问答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探索,教学相长。三'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行为是教师一切行为表现的统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②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③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四'课堂管理功能:维持*促进'发展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级规模(重要因素)、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课堂纪律管理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简答: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简答: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作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关于课堂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和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利用教学时间、课表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第六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构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内部需要)和学习期待(外部诱因)。功能:激发'指向'维持分类:一般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一般学习动机的分类:①动机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自身兴趣)、外部学习动机(外部诱因■奖励相关)②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利他主义)、低级的动机(利己的,自我中心)③目标的远近关系:远景性动机(长远目标)、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④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直接兴趣爱好)'间接动机(社会意义)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①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好奇倾向派生出来的,内部动机。

35②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外部动机•③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外部劫机。二、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三、学习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局限: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知主义:①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趋向成功的倾向(力求克服困难展现才能)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形象受损)。②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经验、语言信息、情感状态。③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的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六个因素三维度:能力高低(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任务难易(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好坏(外部,不稳定,不可控)、身心状态(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外界环境(外部,不稳定,不可控)。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七节学习方式感性知识②理性知识知识的类型:①目,*4np公具体知识④抽象知识③陈述性知识⑥程序性知识

36⑤①符号学习(代表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知识学习的种类:②概念学习: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③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④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一总分,下位学习分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⑤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分总。⑥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理解'巩固'应用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概念学习的过程:①概念获得:概念形成(大量例子归纳得到)'概念何化(主要获得形式)②概念教学:从例子到规则、从规则到例子简答: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1以准确的语音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非关键特征5、比较:区分事物的异同二、技能的学习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对象具有客观性、过程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性高原现象: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练习曲线特点:开始进步快'中间明显暂时停顿'后面进步慢'总体趋势是进步-过度识记: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50%熟练程度达到150%寸,学习效果最好。简答: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认知阶段):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关键环节)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感觉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简答: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三、学习策略简答:学习策略的分类

37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圈点批注•②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禾U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禾U用图形、禾U用表格-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①计划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②监控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③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贲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①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②环境管理策略:消除与学习无关的外界因素。③努力管理策略: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④资源利用策略:学习工具'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一节教学评价功能:诊断、反馈'导向"检验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功能不同:①诊断性评价和安置性评价:学期或单元教学开始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②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③总结性评价:大的学习阶段、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38册晶“盯彳参照标准不同:①相对性评价:教招考试,标准可变②绝对性评价:教资考试,标准不变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评价主体不同:外部评价(别人评)'内部评价(自我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文字)、定量评价(数字)第二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理念'过程'得失、教学再设计主要类型:①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②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③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④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