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30668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04
《品德活动化教学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初探《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与我们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一全新的课改理念给我们的德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几年的教学中,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变革,每一节课中用“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去创造着新的课堂,取得了点滴成绩。 一、正确认识品德与生活教
2、学活动化的内涵。 “活动化教学”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基于以下几点: 1.学生的品德和学习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可以拉近德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的品德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的机械记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教材就在身边,课堂
3、在演绎着生活,生活就是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2.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寻找品德教育在学生生活中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活动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活动全过程,改变过去只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 3.传统的品德教学一般要经过“以情导入──学文明理──深化认识──辨析导行──课堂小结”等几个环节,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这样上,
4、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乏味,并对学习失去兴趣,空洞的说教效果不会长久,如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在课堂中增加活动,就可以提高学习效能。 二、实施活动化教学,促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是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和生活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努力在儿童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填充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一种“内心需求”,在情境的驱动下,激发道德情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
5、的眼睛》,一开始,我播放了一段“美丽的孝河”风景录像,王祥故里好风光,敬老爱幼美名扬,垂柳拂水面,波光照云霞,河中鸭鹅戏水,岸边翠绿惹人,好一派美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积极的爱乡情结,家乡的美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接下来,我问:“同学们,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家乡风光,得多么感谢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呀!(这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视而笑,调皮地眨着眼睛。)可大家想过没有,很多盲人他们没有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一方面学生在欣赏了美丽无伦的风光,一方面一个急转直下的设问,孩子们一下子都陷入了沉思。我暗想,我创设的情境见效了。 2
6、.模拟表演,活动体验。 课标指出: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时,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或令其经历的仿真性学习活动。因为活动是情感形成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特别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情感极不稳定,容易激发,也容易消逝,教师可能聊聊几句话就使他们兴奋,热情高涨,但不能持久。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活动,模拟表演,唱主角,“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设计活动或游戏,主题为“假如我没有这双明亮的眼睛”,让
7、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会一下,并将自己活动的感受与大家进行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有的组学生在玩“盲人摸人游戏”,有的在玩“画鼻子”,还有的玩“吐星星”,有的小组内成员干脆“一二闭眼2分钟,试着朝四周看一看”。(这些活动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活动)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投入,有的孩子竟然被自己设计的活动吓哭了,感到没有明亮眼睛的世界真得很可怕。他们在汇报时一想到活动时的情境都体会到了盲人生活的不易,为此而产生了对盲人的同情关爱和帮助。 3.辩论争鸣,活动深化。 要正确指导学生把抽象的道德观点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可联系实际选取适
8、量典型的观点和道德行为表现让学生对比、分析、评价,辩别真伪美丑,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怎么做”。在课堂上,我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演讲、辩论等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