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

ID:6048810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1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_第1页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_第2页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_第3页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_第4页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与住院的强迫症患者37例随机分为舍曲林单一药物治疗组与舍曲林合并行为治疗的综合治疗组。全部患者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时用耶鲁-布朗量表进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评定。结果综合治疗组在12周时耶鲁-布朗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单一舍曲林用药组,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有效,且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一舍曲林用药。结论与舍曲林单一用药治疗相比,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更明显。[关键词]强迫症;行为疗法;舍曲林[中图分类

2、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6(b)-0066-02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仪式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强迫症多发病于青春期,发病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5男性的发病高峰年龄是青春期,而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20~24岁,男女患病率近似。由于约6

3、0%的强迫症患者羞于把症状告诉给医生,致使强迫症患者就诊年龄平均超过发病年龄10年。在精神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对强迫症的治疗常以药物治疗为主,有研究显示,药物合并行为治疗效果更好[1]。目前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案是5-HT回收抑制剂药物治疗配和行为治疗,为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作用,本文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本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随访符合CCMD-3强迫性神经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19例,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32.12±12.11

4、)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11±3.14)年。单一用药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9.34±13.32)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5.27±3.58)年,所有患者均用舍曲林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综合治疗组给予舍曲林100~200mg/d,平均剂量(139.00±25.76)mg/d,单一用药组舍曲林150~300mg/d,平均剂量(136.00±31.34)mg/d。两组舍曲林用药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综合治疗组行为治疗方法:患者强迫思

5、维出现时,行为还未发生,嘱患者慢跑5~10min至汗出,雨天室内往返跑,以此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阻断强迫行为发生。强迫行为出现后阻断其正反馈,予以厌恶疗法中的橡圈厌恶疗法,利用拉弹预先套在患者手腕上的一根橡圈,以作为非条件性的厌恶刺激,用以抑制患者己发生的强迫行为,操作时要求拉弹必须稍用力,以引起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算拉弹次数,直到病态现象消失为止。拉弹如果在300次以上,病态现象仍不消失,必须考虑拉弹方面是否有问题,如方法正确无误,可能此法对这一患者无效。疗程为12周。治疗后采用耶鲁-布朗量表评定

6、疗效,以耶鲁-布朗量表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  本研究提示,舍曲林合并行为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强迫症效果较好,恶性循环被打破,负反馈形成,患者强迫思维定式转变,较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当然这种治疗模式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及进一步加强,现在治疗强迫症方法较多,如何科学系统地将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合理有机结合还需要临床深入研究[10]。[参考文献][1]满常红,陈微.强迫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144214.[2]WeissmanMM,

7、BlandRC,CaninoGJ,etal.The5crossnationalepidemiology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TheCrossNationalCollaborativeGroup[J].JClinPsychiatr,1994,(55):5-10.[3]DrummondLM,FinebergNA.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s[M].London:CollegeSeminarsinAdultPsychiat,2007:270-286.[4

8、]ChamberlainSR,BlackwellAD,FinebergN,etal.Theneuropsychology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theimportanceoffailuresincognitiveandbehaviouralinhibitionascandidateendophenotypicmarker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