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

ID:58971704

大小:182.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09-16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岛第37中学学生学案(教师用)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共两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高明清审核人:高明清【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3、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4、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自主预习】1、了解本文发生的时代背景:2、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将你认为难写的字写在下面,做到会读、会写。(可参考课本读一读,写一写部分)3、解词:(1)精疲力竭:竭:尽。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

2、义和实际相符。(3)永垂不朽: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4.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5.大体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教师特色笔记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原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结果: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

3、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5、我的疑惑关于本文,你还有哪些问题,请写下来,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课堂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内容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3、课堂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分析人物形象。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

4、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2、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找到并分析作用。三次“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

5、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作用: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二)讨论烛光的象征意义1、找出文中对蜡烛的七次描写。指名学生大声朗读,分析烛光的特殊含义。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

6、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2、烛光的意义:1.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3、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理解其意义。——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

7、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四)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明确: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对蜡烛的七次描写;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找出文中对炮火的11次描写的句子,由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分析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一)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