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pdf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pdf

ID:58608286

大小:79.2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0-18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pdf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pdf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一、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二、感性认识1、朗读:(5分钟)美文也需美读,下面由老师来朗读一段,(配乐)然后找三位同学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2、看得出大家已经陶醉于其中了,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三、整体感知:同学们说的很好,而我们刚

2、刚也仅仅是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1、通过阅读,大家能不能理解故都的秋有什么特色?2、文中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请概括一下明确:1、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2、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四、自愿组合,自由讨论,选取任意一幅画面,分析其写景特色,揣摩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营造的优美的意境。(5分钟)五、讨论: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1、破院秋色:一椽破院,破壁腰景物中透着破败(扣故都)碧绿的天色,景物中透着落寞(冷色调)牵牛花

3、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驯鸽的飞声景物中透着寂静、冷清(以声衬静)泡一碗浓茶,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者牵牛花作者的清闲、落寞(神态、动作)小结:古老的京城不是没有富丽堂皇的宫廷,也不是没有红砖壁瓦的深宅大院,但作者偏偏选取了破败的小院,故都的秋也没有选取那些酡红的落日、如火的枫叶,明澈的秋水,而是写了牵牛花的蓝朵和疏落的秋草,看来作者在选景方面是十分讲究的,所选景物无一不透露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另外,在描写景物时,用烘托法和反衬法,更加突出了景物特点。而且,“静对”、“细数

4、”等词语的应用,传神的体现出人物的神态。总之,整幅庭院秋景图,我们不仅看到破败、萧索的景物,也看到作者的清闲、恬适形象,感受到文中流露出作者沉醉、幽静、恬适、落寞的审美心理。观景可以察情第1页共3页[观景察情]板书2、落蕊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扫帚的丝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描摹得十分细腻,我们又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仿佛听到那细微的声音,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5、、感伤的。3、秋蝉残声秋蝉的啼唱,恰恰印证了“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而秋蝉的鸣叫,往往又给人带来悲凉和感怀身世的况味来。“鸟鸣春,雷鸣夏,虫鸣秋,风鸣冬。”——韩愈“寒蝉凄切”——柳永<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正是借蝉来感怀身世的诗作)作者是不是也是因秋天到来,一切生命都走向衰败而感慨人生易逝,而萌生出一种凉意?与本文同年,作者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旧梦繁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4、秋雨话凉:集体朗读,闲人分角色读。想想作者特

6、意加入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真可谓“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5、秋枣奇景:着笔不多,淡绿微黄的冷色调与全文的色调一致,情调也一致。六、小结:有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的确如此,作家笔下渲染得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里读到了眼泪,从眼泪里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七、知人

7、论世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心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清、静、悲凉”?明确:有人说这是秋天给人带来的自然感受,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必然的。刘禹锡就说过“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看到秋景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8、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第2页共3页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作者正是带着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去观景和感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