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12124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9
《宁夏银川四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苏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1课《苏州园林》班级:姓名:学科:日期:《苏州园林》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二资料准备: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
2、。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简介苏州园林: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我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苏州的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三、学习过程: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
3、学习《苏州园林》。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轩榭(xuānxiè)丘壑(hè)雕镂(lòu)嶙峋(línxún)池沼(zhǎo)模(mú)样课堂反馈:4环节二、走进文本——(展示作业)设计意图(目的):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1、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说,处处是景,处处如画,无论整体还是
4、局部,都美不胜收。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细处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2、、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个讲究)3、你能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在以上的4个方面是如何来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这个特点的?(可从内容、说明方法、修辞、关键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第三段,先通过对比揭示苏州园林
5、的建筑不讲究对称这一个特点,然后剖析原因,指出园林是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要求自然之趣”,从而“不讲究对称。”4、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5、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环节三、 品析语言4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对文章中优美、有感情的语言的品析,学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语言的能力。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也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些语言写的好。明确:1、本文的语言美首先美在语言的高
6、度概括,紧扣中心遣词造句,从而突出中心。如:中心词语即“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在总说和分说时,无不扣住这个中心词语遣词造句。(还有其他词语,可让学生找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浓缩了假山的艺术特征,突出了画意。2、其次在语言的生动形象。文章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丰富了文章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既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学生举例解说)3、用词准确、周密、前后呼应。本文准确使用副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中
7、,“大多”“极少”用的很有分寸。又如,“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此用“映衬”。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目的):通过此环节,猜读活动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景。 (一)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景(二)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景提示:(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 三、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
8、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课堂反馈:4五、反馈达标:完成《学习之友》上的练习及课外拓展。教学反思: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