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96504
大小:4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5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摘要:学生的心中有创造思维的火种,教师的工作就是添添柴,煽煽火,只有采取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和品格养成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让这火苗旺旺地燃烧。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至今尚未定论的概念。现在常见的有这样两种界定:一种认为,它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另一种认为,它是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前者是特殊
2、才能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发明,艺术家的创作等等;后者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育和训练,主要属于后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心中有创造思维的火种,我们教师的工作是添添柴,煽煽火,让火苗旺旺地燃烧起来,而不是泼一盆冷水,把这火种浇灭。语文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探讨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话题是很有必要的。一、质疑问难法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或平中见奇
3、,从一般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一个人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善于质疑问题的事迹,树立榜样,引导质疑。譬如,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才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对经典物理的质疑,才提出相对论;沈括对古人采药方法的质疑,才写下了《采
4、草药》这篇富有科学精神的文章……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学生明白质疑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大大激发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其次,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扬民主、敢于置疑、敢于提问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即使不尽合理甚至明显偏差,也不能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压制方法,要给予耐心而正确的引导。然后,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质疑研讨活动。二、标新立异法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
5、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即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手段,以使学生学得各种专门知识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爱因斯坦的独立性格,在学生时代增受过教师的冷遇。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使青年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还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
6、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立论,批判性地思考,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的肯定性观念或生活哲理,诸如“有志者事竞成”,“玩物丧志”,“开卷有益”,“近墨者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等,以作正向的继承和顺从。三、“辐射发散”法以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
7、、多层次去思考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类型,可分为辐射发散性思考和辐射发散性想象。发散性思考。即对认识对象,可以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动态、静态、已知、未知等多方面展开辐射性的发散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总体把握事物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还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中,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使选择最佳角度和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理想目标。
8、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作审题立意思考,如果运用发散性思维,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确立六个论点。四、聚焦统摄法就是指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并从中“摄取”有意义价值的东西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恰如“文武之道”有张有驰一样,思维方法也常常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