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41027
大小:10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01
《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社会存在感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社会存在感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推崇,非正式网络学习受到了专家的关注与青睐。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非正式网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在现有研究中,存在着学习者满意度较低、持续关注度不高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QQ群建立的“E-学术部落”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2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管理员关注、隐私关注、群消息设置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社会存在感的影响,以解决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存在的问
2、题,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员关注对学习者的理解交流感有直接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学习者的参与关注感有直接正向影响;群消息设置对社会存在感中的各维度冇一定影响。【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存在感;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7)01-0037-08一、引言2012年,教育部专门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到2020年,耍建成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基本形成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
3、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并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余胜泉,2012)。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终身学习愈來愈被人们倡导,学习不再是某一阶段的活动,而是陪伴着人们的一生。学习包括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人们生活中除学校正式学习之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表明,人们一生所获知识中有80%,甚至超过80%都来自于非正式学习(侯英,2008;张卫平,等,2012)o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非正式学习的进一步发展,也促成了非正式学
4、习形式的多样化,其典型代表之一就是非正式网络学习。在非正式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组成了不同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近年來,诸如“E-学术部落”基于QQ群建立的非止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层出不穷,许多学习者纷纷加入不同主题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以获得学习问题的解决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但是,现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学习者在解决了当前问题之后,随即隐没在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屮,并未进行深入学习与知识拓展,学习者的满意度较低,持续关注度不高,导致许多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呈现出间断、停滞的
5、发展状态。基于此,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若要持续、稳固地发展,仅依靠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和持续关注度,是笔者要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发现,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在关于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与社会存在感的研究屮,格罗莫尼、哈里斯和爱德森(Garremionc,Harris,&Anderson,1986)认为,社会存在感越低,学习者学习的交互性就越低,进而导致学习者较高的挫
6、败感、较低的满意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较低的情感体验;杜和麦基萨克(Tu&MeIsaac,2002)认为,社会存在感会影响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交互效果;李肖锋等(2012)提出,社会存在感是影响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性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参考上述文献以及对现有文献的把握,本研究借?b了比奥卡、哈姆斯和伯贡(Biocca,Harms,&Burgoon,2003)研制的社会存在感量表(SocialPresenceInventory,SPI),同时采纳了詹泽慧(2014)提出的社会存
7、在感的基本模型中的四个维度,设计出测量社会存在感与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并由此展开实证分析,探讨了非止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社会存在感的影响因素,进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学习者社会存在感的几点建议。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非正式学习是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余胜泉,等,2005;赵呈领,等,2013)o其主要特点包括自组织性、自控性、灵活性和情景性等,涉及的主要理论有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终身学习
8、理论、长尾理论等。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网络,是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及其关系的集合,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自发通过获取、分享、合作和分析来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团体与学习环境(王陆,2009)o关于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耍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构建策略类,研究者应用Web2.0技术探讨技术平台的构建与理论模型的构建;二是知识共享类,研究者从知识建构、知识管理以及社会交换理论等角度,深入探讨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提出促进知识共享的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