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65880
大小:7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6
《夯实基础注重融合彰显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夯实基础注重融合彰显素养摘要:根据教情、学情、考情,研究高考命题的特点,抓纲循木,抓住主干知识,切实完善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复习方法,做到点面结合、横延纵联、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功,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关键词:网络;系统;能力;层次;问题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80-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2纵观近讥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其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所占比例从2007年以前约15%,增至2008年约18%,再增至2009〜2012年约
2、20%,内容的考查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命题中主要以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为主,难度适中•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少同学由于对元索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直接削弱了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如何做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轮复习,弥补高二阶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盲区缺陷,对提升高三复习效果显得至关重要。一、研究教情、学情和高考考情1.教情、学情进入高一学段,面对没有选科的高一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集中出现在化学1(必修)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体现的是微粒观、物质观、转化观。化学2(必修)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只是从结构观、能量观、速率观等化学视角进行
3、简单的剖析。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基础性要求,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首先立足的是课程标准,同时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显得简单,教学要求低。进入高二学段,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选择性和发展性的螺旋式上升要求,在选修模块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面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但主要是从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观、守恒观、速率观、平衡观等化学视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淡化了转化观。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元索及其化合物知识却很少。根据对新教材中各模块编排体系的分析,元
4、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再加上必修模块授课课时少,模块之间间隙时间长,知识延续周期长,遗忘率高。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在教授化学2(必修)和选修3、4、5模块时,并没有及时将化学1中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各模块相关知识有机整合,以及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元素及莫化合物知识的淡漠,更加加剧了遗忘。进入高三学段,课堂复习时受高考试卷结构的影响,由于老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复习时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规律和不同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部分老师又淡化了观念建构理念的渗透应用,弱化了以某一核心元素为核心知识点的元索观和分
5、类观,未利用分类观、转化观、结构观等把所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列为知识主线,未能科学合理地将这些不同的知识主线纵横向联系形成知识面,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未能利用实验教学将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整合等等。因此,导致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很多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题目的理解和分析。2.高考考情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融合、注重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推断与计算的结合,突出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素
6、养和创新精神。高考试题中既有考查基本知识的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止误判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操作和原理等基础题,又冇结合化学图像、实验数据、框图、新的化学式、物质转化流程图等各种类型的综合题,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性在不同题型都能体现出来。现以近五年江苏高考中关于物质Z间的转化考查为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分析上表中考查的相关元素及英化合物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这些主干知识无一例外不“落户”于课本内容及课本上的基本反应,看来高三复习不能“舍木逐末”。试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基础性”、“真实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这类高考试
7、题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内”的感觉,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高考越来越重视再现和拓展延伸教材知识,不再拘泥于纯粹的书本知识考查。二、把握复习的基木思路1•抓纲循本,抓住主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根木依据,也是复习的方向,分析其中“了解”、“理解”、“综合应nr各种层次的要求,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和可能的命题点。高考复习总的指导思想是重课本、抓基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立足于教材,去除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模糊点和盲点。2•学科内综合,深化知识
8、点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丰富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