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22963
大小:6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4
《中國族群研究-緣起-成就及問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國族群研究:緣起成就及問題[摘要]本文從緣起、成就及問題三方面對中國族群研究進行瞭學術梳理和論述。首先,作者回顧瞭1990年代嗾群”(ethnlegroup)概念及相關理論進入中國內地學術界的背景及歷程;其次,對中國族群研究取得的成就進行瞭評述;最後,對中國族群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瞭探討[關鍵詞]族群研究;緣起;成就;問題[作者]海路,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博士後。北京,100081;徐傑舜,廣西民族大學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寧,530006[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11)01・005—008族群研究的緣起嗾群
2、”(ethniegroup)作為描述人類社會群體組織的一個關鍵詞,目前在我國的學術研究及社會生活中頗為流行。然而,據筆者檢索,在1985年以前,'這一詞匯尚未見諸於中國內地的學術文獻。1985年第3期的《東南亞研究資料》發表瞭越南學者懷原的《老捌老聽族群和老松族群》(曉文譯),首次使用瞭“族群”一詞。次年,楊豪發表瞭《嶺南與雲南的青蛙族群研究》一文,介紹瞭嶺南與雲南"以青蛙為圖騰的一民族群”。在學術書籍方面,1988年覃光廣等主編的《文化學辭典》中第一次出現瞭“族群”一詞,並把它解釋為“一種社會群體。它根據一組特殊的文化特質構成的文化叢或民族特質而在一個較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
3、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有時也被當作一個J欠文化的,群體”。可見「族群”這個詞匯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才出現於中國內地的學術文獻中應該說,作為英文“ethnicgroup”的中文對譯詞嗾群”,實際上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學者在翻譯國外英文文獻中開始使用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類學學科重建以來,在內地學者與海外學者的學術交流中,"族群”一詞開始進入國內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視野。近20年來,中國內地的族群研究方興未艾,出現瞭一批水平較高的學術論著。時至今日,“族群”不僅成為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頗為流行的一個關鍵術語,而且也頻頻出現於各種社
4、會傳媒中筆者認為,“族群”概念及其相關理論在中國內地的引入有其深刻的學術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對民族研究的反思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地的民族研究深受蘇聯學術的影響,其主流敘述方式采取摩爾根的單線進化論模式。如在“民族”的定義上強調斯大林的“四個共同”的標準,在民族關系上著重詮釋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優越性。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些內地學者開始反思我國的民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關於“民族”的不同層次的觀點1989年,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提出:"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裡具有民族認同的十億人民。
5、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費孝通在此對氓族”概念進行瞭重新闡釋,認為“民族'包括冲華民族”秋56個民族單位”兩層含義,分屬兩個不同層次,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周星認為,費孝通對“中華民族”概念的重新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為瞭涵蓋指稱那些超越各民族及其支系之上或在各民族之間普遍存在的族際現象與族際事實。這就為重新思考''民族”概念及相關問題提供瞭重要思路1997年,費孝通又發表瞭《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一文,對冲華民族”秋56個民族單位”之間的關系做瞭進一步闡述,提出“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論”,他認為「多元
6、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高層次的認同並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並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所以高層次的民族可說實質上是個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其間存在著相對立的內部矛盾,是差異的一致,通過消長變化以適應於多變不息的內外條件,而獲得這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費孝通在此指出,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高層次的認同和低層次的認同之間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這對我們理解不同民族群體的結構性差異問題頗具啟發,有助於學術界對民族概念、民族關系、民族認同等問題作進一步思考(%1)海外學者的大力引
7、介中國內地族群研究的倡導者首推臺灣“族群與社會研究的先驅”(李亦園語)喬健先生。1995年6-7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中國首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喬健做瞭《族群關系與文化咨詢》的主題演講,向內地學界首次系統介紹瞭西方族群研究的相關理論。喬健指出:“從利奇以來,經過巴斯和凱斯等人形成的一種新的觀點基本上認為,造成族群認同的主要原因不是文化的,而是社會的,是一種結構性的對抗。更進一步的是,對於族群認同的一種要求,一種社會的要求,引申出來對於文化的認同。^族群概念及其定義的變化主要是由於人們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