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96例附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48例。治疗组给予丁咯地尔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天麻素0.5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14天1疗程。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500ml静滴,1次/日,14天1疗程。两组同时辅以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可靠,可在临床上推
2、广应用。关键词丁咯地尔天麻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用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96例,取得较好疗效。资料与方法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均经TCD检查证实[1],男45例,女51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3.3岁,伴高血压41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20例,冠心病15例,颈椎病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VBI诊断标准[2]o全部病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院时均有发作性眩晕。入选条件:①眩晕,走路不稳伴或不伴
3、恶心、呕吐、耳鸣、眼震等,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相关症状、体征。②仰颈转颈诱发试验阳性。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排除中毒性、耳源性眩晕及颅后窝占位、炎症、梗死、出血。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丁咯地尔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天麻素0.5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H,14天1疗程。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500ml静滴,1次/日,14天1疗程。2组同时辅以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等伴随疾病者分别给予相应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症状完
4、全消失,住院期间未发作;②有效: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程度减轻。③无效: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发作程度无明显减轻或加重。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系统软件包中X2检验。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7.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无效2.1%,对照组无效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V0.05。不良反应: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异常。仅个别病例有轻微胃肠不适,皮肤潮红,均不影响治疗。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
5、年患者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主要靠患者的主诉来诊断,客观依据较少。基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其次是动脉痉挛,微血栓形成及血液黏稠度增加[3]。再者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到压迫,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等多种原因导致前庭神经核、耳窝核、迷走背核、小脑、枕叶等部位的血液供血不足。其主要表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平衡障碍等症状体征,易反复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存在着脑潜在缺血,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下(如体位、头位变化及血压降低等)更易诱发,若反复发作将演变成以脑干
6、、小脑、枕叶为主的不完全性卒中[4]。因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对病人预后非常重要。丁咯地尔为一种a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松驰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有效解除血管痉挛状态,有效增加脑部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和血氧供应,促进内耳循环,改善耳窝及脑干、前庭神经核周边的血液供应[5]。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有较弱的钙离子拮抗作用,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流和供氧,使缺血区域获得再灌注。天麻素注射液可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同时天麻素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营养神经细胞作用,从而迅速消除椎基底动
7、脉系统循环不足所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及耳鸣等症状。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应用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夏峰,唐蕙英.TCD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附200例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3):178.2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0-141.3杨期东,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128.4吕晔.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河南实用精神疾病杂志,2003,1
8、1(6):26-27.5李雷,于利霞,随萍.盐酸丁咯地尔联合舒血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