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

ID:43912865

大小:1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6

上传者:U-991
浅谈“赏识教育”_第1页
浅谈“赏识教育”_第2页
浅谈“赏识教育”_第3页
浅谈“赏识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赏识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赏识教育”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更是为师之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摒弃各种陈IH观念,学会赏识学生。一、探索人性的需求,给学生一个信任的微笑人人都应学会赏识,教师尤其如此。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丿力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在口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学生道德和学识上崇拜的偶像。教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驱散积聚在学牛心底的自卑阴云,唤醒学牛•早已尘封的潜质,诱发学生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记得二零零一届初三毕业生王xx,因母亲意外病故,加Z家境贫寒,思想上出现了波动,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发现这一情况后,我在他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你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学生,孩子,勇敢地去战胜苦难吧,它将成为你一生最大的一笔财富,老师亲切的微笑和深情的目光将伴你前行。”结果他触动很大,经常主动找我谈心,不断督励自身,勤苦力学,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并从此热爱语文,还在《陇南报》上发表了诗作《给远方的姐姐》,后顺利考入了大学。这个事例更加坚定了我赏识学生的信念。二、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平视的冃光 赏识学生,教师首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赏识成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日光中。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陶醉于“师道尊严”,把自己高高地摆在讲台上,不肯走下“神坛”,久而久之,与学生心灵之间形成明显的鸿沟,使学生架而生畏,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心灵的沟通,从而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必须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懂得柔情是人性中最温馨的部分,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学牛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真正把教师的胸怀变成放飞学生纯洁童心的一片睛朗天空,从而激发学生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三、转换心灵视角,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世间万事万物,各有所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牛,是活生生的人,这就难免会千奇百怪,“百人百性”,作为教师要善于透过稚嫩、丑陋、笨拙、顽劣的表象,发现、挖掘他们内部蕴含的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内核,就不能戴上“有色眼镜”看学生,不妨转换心灵的视角,用真诚而充满爱意的H光去审视学生,拐个弯子想一想,努力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鼓励,让学生产生“我也能”的心理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最人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这个“闪光点”开始,由点成线,继而成面,引导他们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比如2008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时,转來了一 位学生,名叫王XX,本来随父亲在兰州读书,但由于十分好动,爱打架,不认真学习,被原学校劝其退学,没办法只好转回老家读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虽然脾气暴躁,爱打架,但身体条件很好,模仿能力极强,非常喜欢体育课。于是我找他谈心,肯左了他的这些优点,并委以文体委员的职务,同时给他介绍了诸如“起床练腰功,出门练腿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锻炼方法,没想到他每天坚持跑十里山路通校上学,长跑的能力提高很快,后被学校选拔为运动员,先后参加县、地、省级运动会,被省体工大队录用为专职运动员。他在春节时寄给我的贺卡上写道:“老师,你以你独特的个性打破了无数的平行,成就了学生的未来,师恩难忘,我将永铭心间。”可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转变后进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四、把握赏识标准,发挥赏识的真魅力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急于求成,对学生要求过于完美,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应该在赏识学生的前提下,把握好赏识的标准。1・明白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不必。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M度学生,赏识便会失去家园,丧失存在的价值。我们要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甚至稍降一格去看待学生,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徳、妙异的智慧、纯朴的心灵……2.赏识学生不能变成教师单向的施舍,而应是师生心灵的主动碰撞。 教师不能把赏识学生变成对学生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应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真心赞扬。同时,还应把赏识学生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始终,使它和其他教育手段一起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合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赏识的价值,也才能体现教师赏识学生的真正魅力,学生才会真正获得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总之,教师学会赏识学生,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呵护。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师生亲和力的回归和自信心的成长。编辑马燕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