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ID:42985773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5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学困生一般表现为纪律性差、詁德素质低、学习成绩落后,究其原因,虽然复杂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耍是山自身因素而产生的学习和心理障碍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外因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心理病态、品格畸形。但内因和外因很难分开,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因果。但为了便于论述,下面就将分思想转化和学习转化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思想转化1.独特个性与趋同环境的矛盾。以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大多数学困生具备可贵的素质,反应灵敏、思维活跃、热爱集体、有优秀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好奇好胜的创新意识、性格开朗活泼、喜欢结交。他们能对班

2、级教学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可就是因为学习成绩差,他们的意见常常遭到否定,他们的许多正当爱好也会受到限制和干涉,这样的处境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苦闷感和压抑感。2.强烈的自尊与脆弱的感情之间的孑盾。学困生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宠爱高傲型还是创伤孤僻型,他们的自尊心都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在班上地位低下,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会更激发他们极力维护自尊心。3.渴望友谊、抚爱与强烈逆反心理Z间的矛盾。山于他们在班级中经常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并经常受冷遇,他们比常人更渴望友谊与抚爱,尤英看重和老师的交情,借以缓解其孤立的处境和苦闷的心情,然而强烈的自尊和脆弱的情感导致他们害怕受到更深的伤害,因而他

3、们一般不会主动靠近老师,不会主动与学优生结交。相反,当他们受到的偏见和冷遇超越他们忍受极限的时候,他们自卫的方式不是积极向上,而是破罐子破摔,常把与老师、同学愿望相反的行为言语当做报复手段。这种逆反心理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极端行为,甚至走向犯罪。1.追求上进的愿望与薄弱的意志之间的矛盾。学困生并不像师生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一潭死水、废铁烂铜,相反,他们从维护自己人格的需要出发,比其他人更渴望进步,但他们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有些同学往往犯了错后也很痛苦、内疚,同时恨自己不争气。他们肯定会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但坚持不了多久又旧病重犯,这是因为以往的言行己成习惯,根深蒂固,这使他们常常处于

4、一种自怨自艾、悔恨失落的矛盾心理当中。针対以上几种情况,老师要为学困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善于发现并肯定学怵

5、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张扬个性,重视学困生的意见并做出积极合理的响应。在班委会成员中给学困生安排一定的位置,给学困生提供一个发挥特长、表现自我的天地。同时,老师在生活上、学习上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困生:老师应经常地深入到学困生中间,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对症下药,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培养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老师要多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决不能操之过急,简单草率。耍满腔热情地启发诱导、督促他们随时检查、约束自己,持Z以恒,

6、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二、学习的转化1.対于学习态度不良。对于学习态度不良,总是导致成绩不佳的主耍因素。成绩不佳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往往表现出以下儿种特征:学习情绪苏、学习品质差。2.记忆力差。一般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记忆速度差;(2)记忆的持久性不强;(3)记忆方法差。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在记忆时一味釆取机械式的方法。三、开发和利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1.让学生“愿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或知识本身的魅力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牛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知识起点要低,让学生感到我能学。为了让学困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老师在授课时起点要低,使学生能跨进

7、新知识的“门槛”,然后再循序渐进,深入下去。课堂提问时,估计他们对某个问题能冋答出来,就半场提问,并及时鼓励。(2)练习的形式要新,使学生主动想学。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的形式要新颖,要有启发性,促使学生跃跃欲试。(3)评价的方法要活。老师要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评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2.让学生“会学”。(1)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下功夫。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让他们懂得方法比能力更重耍。(2)要在培养学习习惯上花力气。学生只要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果。有些学困生智力水平并不低,主要是学习习惯欠佳,看错题,写错数字,粗枝大叶、

8、马马虎虎,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如果老师只抓课后补差,忽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就会吃力不讨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既要有耐心、细心,还要有爱心。只要把满腔的热忱倾注在学生的心田里,使其感到教师的真诚与关注,才会引起师生双方内心的“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