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34

“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34

ID:42165430

大小:26.1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9

“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34_第1页
“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34_第2页
“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34_第3页
资源描述:

《“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3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文经典讲座报告商学院管理1406班伊力•吾买江20141804811上周四下午,听了毛国民老师的主题为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的人文经典讲座,这节课对我影响了很多,我以前没接触佛教就这节课而有点理解了什么是佛教。什么是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何谓空灵之美?我还是头一次听闻这个词。不愧为佛家语言,此词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玄幻,虚无缥缈,晦涩难懂。经毛老师的一番详尽解读,才稍微明了。空灵之美的“空灵”二字,我们可以借用慧能祖师的名言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的解说也只能是似懂非懂啊。为此,我特意查阅,了解

2、其来龙去脉,以便做进一步理解。佛教管理智慧;境界上的空灵之美:"空观〃的管理境界一一人生事业追求中的空灵之美:看空身外之物,放下执迷之心,淡泊名利;居有意无意之境界。禅悟管理:管理最高境界管理者:既是在工作,又是在修行;既是服务社会,又是增长自己的福慧。员工:不需要常规控制,他们一切从心流出,主动地、积极地做事。佛教、佛门对于信徒和僧徒的管理,它没有一个制度规定哪类人必须要信佛,哪类人必须要烧香磕头,这肯定没有。它靠什么?靠你自己的觉悟和觉醒,靠你自己的自觉"求得正知正觉":求觉悟然后成佛,不然他成不了佛。一FI,五祖唤诸门人总來:“

3、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H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口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吋吋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II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木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口:”亦未见性。”

4、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H菩提本无树匕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來,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Z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

5、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佛教还有个三境界,这个我时常听说,但对它的理解一直流于表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执:执迷于世俗,物的执着,落于物的相。“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一法执:执迷于佛法。“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无执,领悟了佛法的真谛。我人文经典讲座理解这些不是那么深以后有机会想了解更多,最后一起分享佛教名誉;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